吳蘊初
中國近代化工專家
吳蘊初(1891—1953),中國近代化工專家,著名的化工實業家,中國氯鹼工業的創始人。
在中國創辦了第一個味精廠、氯鹼廠、耐酸陶器廠和生產合成氨與硝酸的工廠。他大力支持學會活動,資助清寒優秀學生上大學培養成高級科技人才。他為中國化學工業的興起和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吳蘊初,字葆元,1891年9月29日出生於江蘇省嘉定縣(今屬上海市) 。10歲入學,后入上海廣方言館學外語一年,因家貧輟學,回嘉定第一小學當英文教師養家糊口。15歲時考入陸軍部上海兵工學堂半工半讀學化學,以刻苦好學成為德藉教師杜博賞識的高才生。
1911年畢業,到上海製造局實習一年後,回學堂當助教,同時在杜博所辦上海化驗室做一些化驗工作。1913年經杜博舉薦到漢陽鐵廠任化驗師。在該廠試製矽磚和錳磚獲成功,被升任磚廠廠長。不久,漢陽兵工廠聘他擔任理化課和製藥(炸藥)課課長。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化工原料短缺,燮昌火柴廠在漢口籌辦氯酸鉀公司,聘吳蘊初為工程師兼廠長,利用兵工廠的廢料以電解法生產氯酸鉀。
1920年,吳蘊初回到上海,與他人合辦熾昌新牛皮膠廠,任廠長。這期間,日商在上海傾銷的“味の素”,引起了他的注意,並摸索研製成功味精,后建成上海天廚味精廠。為使味精所需鹽酸自給,1930年建成天原電化廠。該廠是我國第一家生產鹽酸、燒鹼和漂白粉等基本化工原料的氯鹼工廠。1932年,吳蘊初了解到美國杜邦公司的合成氨試驗工廠停業,有一套設備待售,便買下設備,建設了天利氮氣廠。天利廠用天原廠電解車間放空的氫氣制合成氨,部分合成氨再製成硝酸,這是我國生產合成氨及硝酸的第一家工廠。為使天廚、天原所需耐酸陶瓷做到自給,吳蘊初於1934年建成天盛陶器廠,生產多種耐酸陶管、瓷板、陶質閥門及鼓風機等,創國產耐酸陶瓷工業之先河。至此,天廚、天原、天盛、天利4個輕重化工企業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實力雄厚的“天”字型大小化工集團,在我國化學工業史上寫下了燦爛的篇章。
為使天利氮氣廠和同時在建的永利公司南京錏廠之間避免矛盾激化,吳蘊初與范旭東坦率地通函協商,劃定了各自的經營範圍:永利在長江以北,天利在長江以南,從而形成了所謂“南吳北范”的格局。
吳蘊初熱愛祖國,積極抗日。早在1932年,他就開始組織生產防毒軍用面具,支援抗戰。1937年後,為保存民族工業,吳蘊初積極組織內遷,於1939年建成了香港天廚味精廠、重慶天原化工廠及重慶天廚味精廠,1943年又建成天原電化廠宜賓分廠。
抗戰勝利后,吳蘊初回到上海,收回了天原、天利兩廠,並接收了日本侵略軍佔領上海期間在浦東建成的一個小氯鹼廠作為天原被嚴重破壞的賠償。1945年底,這個小廠恢復生產,成為天原電化廠的浦東工場。1947年5月,天原恢復生產,並於1949年恢復到日產10噸燒鹼的水平。吳蘊初信奉實業救國。1937年,他受南京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委託赴英、德考察,與德商簽訂購買人造石油的全套設備和技術;1942年,他與重慶國民政府人員同往新疆考察,準備籌建天山電化廠;他還制訂了《天原電化廠股份有限公司戰時戰後擴建計劃》,將全國分為6個區,各有所重,形成電解食鹽化學工業網,並自建鹽場、碳精板廠、石棉廠等以供應氯鹼工業的需要。吳蘊初的這些努力終因各種原因未獲成果,但體現了他實業救國的抱負和雄才大略。
二三十年代,吳蘊初研究成功廉價生產味精的方法,在中國創辦了第一個味精廠、氯鹼廠、耐酸陶器廠和生產合成氨與硝酸的工廠。吳蘊初大力支持學會活動,資助清寒優秀學生上大學培養成高級科技人才。他為我國化學工業的興起和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在重慶期間,吳蘊初作為“國民參政員”與周恩來等共產黨人多次交往。1945年,毛澤東赴重慶談判時,準備邀請工商界人士座談,需要名人出面作東時,吳蘊初挺身而出,與王若飛共同簽名發送請帖。事後,王若飛和鄧穎超為此專程到他的寓所致謝並贈送了一條延安的毛毯、一袋小米和一包紅棗。王若飛說:中國經濟建設的發展,需要吳先生這樣的實業家振興工業。以上這些均給吳蘊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吳蘊初於1948年底出國。上海解放時,他在美國,聽到上海天原等廠一切正常,十分欣慰。不久,他收到錢昌照來信,邀他回國,分外高興。1949年10月,吳蘊初到達北京,受到周總理親切接見並設便宴招待。一見面,周總理就說:“味精大王回來了,歡迎!歡迎!”周總理還說:“中國化學工業將會有很大發展,希望吳先生能為化工事業繼續努力。”吳蘊初受到極大鼓舞。這年11月,他返回上海,受到天原電化廠全體職工熱烈歡迎。此後,他擔任了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員,上海市工商聯監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央委員及上海分會副主任委員,化學原料工業同業公會主任委員等職。他與共產黨人密切合作,積極努力發展我國的化學工業。1952年,人民政府委派他赴蘇聯訪問,回國后,準備請他到北京工作,進一步發揮他的才能。不幸的是,他的夫人吳戴儀病故,使吳蘊初十分悲痛,加上積勞成疾,住進了醫院。1953年10月15日,吳蘊初在上海病逝,終年62歲。
吳蘊初生平重視對化工的科學研究和人才的培植。抗戰前,創辦中華工業化學研究所,成立清寒教育資金委員會,在滬江大學化學系設立獎學金,又在中華職業教育社建立理化教室。抗戰勝利后,決定將自己“天字型大小”股票集中起來,成立蘊初公益基金委員會,聘請社會名流共同管理。全國解放后,聘請黃炎培、鬍子嬰等為委員,並有意將公益金交給國家。1953年10月15日,吳病逝於上海。吳氏去世后,家屬根據其遺願將公益金向政府申請交公,1964年,交上海圖書館保管。
本世紀20年代初,十里洋場上海灘,外貨傾銷,到處是日商“味の素”的巨幅廣告。吳蘊初發出了為何我們中國不能製造的感嘆,便買了一瓶回去仔細分析研究,發現“味の素”就是谷氨酸鈉,1866年德國人曾從植物蛋白質中提煉過。吳蘊初就在自家小亭子間里著手試製。沒有現成資料,他四處搜集,並託人在國外尋找文獻資料。沒有實驗設備,他拿出熾昌新牛皮膠廠支付他擔任廠長的工資,購置了一些簡單的化學實驗、分析設備。他憑著在兵工學堂學得的化學知識,走南闖北試製耐火磚、火柴、牛皮膠等積累的化學實踐經驗,認識到從蛋白質中提煉谷氨酸,關鍵在於水解過程。他白天上班,夜間埋頭做實驗。人手不夠,拉著夫人吳戴儀作助手,經常通宵達旦。試製中,鹽酸的酸氣和硫化氫的臭氣,迷漫四溢,鄰居意見紛紛。吳戴儀只好向人家說好話、賠不是。經過一年多的試驗,終於製成了幾十克成品,並找到了廉價的、批量生產的方法。
1921年春,吳蘊初結識了張崇新醬園的推銷員王東園,並經他舉薦得到醬園老闆、前清舉人張逸雲支持,願意出資5000元,由吳蘊初出技術合夥試辦。很快,首批產品問世。吳蘊初將這種產品取名“味精”;為了宣傳其珍奇美味來自天上庖廚,再冠以“天廚”二字。他們打出“天廚味精,完全國貨”的大旗,味美、價廉、國貨,大得人心,銷路一下就打開了。他們進一步擴資5萬元於1923年8月成立天廚味精公司。在盤得新橋路房屋10間作為粗製工場,菜市路(今順昌路)三北煙草公司舊址作為精製工場和辦公室,正式定名為“上海天廚味精廠”的當年,產量達3000噸,獲北洋政府農商部發明獎。
天廚味精行銷后,與日貨“味の素”激烈競爭,在全國人民抵制日貨運動的促進下,銷路日廣,尤其在南洋一帶的愛國華僑中更是大受歡迎。1926—1927年間,為了進一步保障味精的產銷,天廚在中國駐英、法、美三國使館協助下,先後取得這些國家政府給予的產品出口專利保護權,開中國輕化產品獲得國際專利之先聲。繼而又辦妥了進入這些國家的食品入境衛生檢驗手續。吳蘊初由此成為聞名遐邇的“味精大王”。
天廚是以國貨起家發展壯大的,然而製造味精的化工原料鹽酸卻多年依賴日本進口。對此,吳蘊初深以為疚。再加時局影響,鹽酸供應時斷時續,促使他燃起自己生產鹽酸的念頭。1927年起他就積極收集世界各種電解槽、發電機、整流器等資料,想創辦中國自己的氯鹼工廠。1928年秋他獲悉法商設在越南海防的遠東化學公司因經營不善,正待出售,便親赴海防考察,以8萬元購進遠東廠全部設備,包括120隻愛倫摩爾式電解槽、蒸發器、氫氣燃燒器和滾動式漂粉機等。但辦鹽酸廠要比辦味精廠困難得多,特別是電力和原料鹽的供應難以保證。然而吳蘊初決心既定,排除一切干擾,又有從電解生產氯酸鉀的經驗,終於1929年10月成立了天原電化廠股份有限公司,吳蘊初任總經理,集資20萬元在上海周家橋開始建設。取名天原,即為天廚提供原料的意思。經過一年的艱苦努力,於1930年11月10日舉行隆重開工典禮,吳蘊初親自開車。南京國民政府實業部長孔祥熙到會並致詞,稱讚吳蘊初:“獨創此廠,開中國電化工業之新紀元”。
天原電化廠開創之初,日產鹽酸4噸,燒鹼、漂白粉各2噸,產品採用“太極”商標。由於吳蘊初重視提高產品質量,一時間,太極牌產品風靡市場。鹽酸完全能滿足天廚味精的原料自給,燒鹼和漂白粉則影響了英日商人壟斷中國市場的既得利益。外商壓價傾銷,吳蘊初採用降低包裝費用等辦法頑強抗衡。經過半年多角逐,天原取得了初步勝利,產品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以後,他又赴英考察,並派專人赴美學習,回國后將國外技術消化吸收,逐漸改進技術和擴大規模。他絞盡腦汁依靠本國的工業力量,參照外國的圖紙資料,以平均500元/只造價仿製了90隻愛倫摩爾式電解槽。這樣做不僅節約了大量資金,而且也拓寬了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道路。至1937年,天原廠燒鹼日產量已達10噸,資產逾百萬元,成為我國實力雄厚的少數廠家之一。
隨著天原的成功,吳蘊初逐漸考慮建立自成體系的天字型大小化工集團。
1932年,吳蘊初赴美國考察氯鹼工業時,了解到杜邦公司有一套中型合成氨試驗工廠停業,成套設備待售,十分動心。原來他早就想利用天原廠放空的氫氣做合成氨,再從氨做硝酸,但是由於辦氨廠和硝酸廠投資大,技術難度高,產品銷路沒把握而甚感躊躇。這次對方要價18萬元,通過談判,對方願以半價成交。吳蘊初想:這些設備平時可以做氨水或肥田粉以營業,戰時可以做炸藥以衛國,“辦工業應從大處落墨”,隨即與張逸雲取得聯繫,拍板成交。共籌集資金100萬元,在天原廠附近的河對面,購地造房,開辦天利氮氣廠。取名“天利”,意為利用天然氫氣。1934年春,吳蘊初又親赴西歐考察,買下了法國的硝酸設備。他自己還較長時間留在法國學習硝酸生產技術。回國后,他親自主持安裝、試車。1935年秋,天利氮氣廠合成氨正式投產。開工典禮十分隆重,蔣介石題詞“工業救國”,以示祝賀。南京國民政府實業部長、上海市長等達官名流親臨致賀,反映了各界對我國第一家合成氨工廠的高度重視。
在美考察期間,吳蘊初還詳細了解了美國通用陶瓷公司及所屬廠家。因當時天原廠所需的耐酸陶器均向法國購買,價格奇貴。憑著他當年做矽磚的經驗,他認為,耐酸陶器必須而且可以自給。以後,吳蘊初就著手籌建工廠。他聘請從事制陶工業的李恩敬做廠長,於1935年在上海龍華鎮濟公灘開辦陶器廠,取名“天盛陶器廠”,意為給天原解決盛器,也含有天原昌盛的意思。該廠開工后,生產出多種耐酸管、瓷板、陶器閥門和鼓風機等,填補了我國化學陶瓷的空白。
天廚、天原、天利、天盛4個輕重化工企業的創辦,不僅形成了自成體系、配套發展的天字型大小集團,而且也帶動了一系列有關工業,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國計民生作出了重要貢獻。
1937年日本侵略軍向我國大舉進攻,戰火燃到上海。吳蘊初是個有強烈愛國心的實業家。他常說:“做一個中國人,總要對得起自己的國家。”在面臨日軍炮火威脅下,為保存民族經濟,吳蘊初積極組織天原、天利、天廚、天盛4廠內遷。他兵分二種,一路派人到重慶選點,把天原、天利兩廠的主要設備運走,準備繼續生產;另一路將天廚味精存貨運往香港變賣,作為籌建香港天廚味精廠之用。在敵機的盤旋掃射、轟炸下,吳蘊初親自組織員工晝夜拆運設備,並率員先行來到戰時的陪都——重慶,成立了遷川工廠委員會,選定嘉陵江北岸的貓兒石作為廠址。設備物資由上海水運至重慶過程中,因武漢、廣州失守,許多管件和材料只得通過海防運至雲南,再轉運至重慶。歷經千辛萬苦,重慶天原化工廠終於在1940年5月建成投產,以氯鹼產品供應抗戰後方的需要。天盛陶器廠作為重慶天原化工廠的一個車間,於1939年11月建成投產。天廚味精廠於1940年12月在重慶天原化工廠旁建成投產。由於重慶電力供應不足,1943年吳蘊初又在宜賓籌建天原電化廠宜賓分廠,於1946年12月建成投產。
這幾個工廠在四川建成投產,不僅在大後方填補了產品的空白,解決了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的需要,為支援抗日戰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而且在工業經濟落後的大西南,播下了輕重化學工業的種子,對後來大西南化學工業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吳蘊初自從人上海兵工學堂學化學開始,就十分重視科學技術。在他從事一系列實業救國活動中,總是把科學技術擺在重要的位置上,總是十分重視科學技術人才。
1928年,吳蘊初在上海創辦了“中華工業化學研究所”,進行分析化驗及科學實驗。
1929年,原設在北平的中華化學工業會因北方政局動蕩,學會活動被迫中斷兩年多。吳蘊初甚為關切,熱情歡迎該會南遷上海。中華工業化學研究所提供部分房屋並與該會合址辦公,與該會建立了合作關係,協助該會迅速恢復了學會活動。天廚味精廠和天原化工廠積極加入該會為團體會員。1937年,吳蘊初還捐贈了上海市南昌路的一棟房產作為該會會所,這對於該會以及後來的上海市化學化工學會的發展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
吳蘊初出身清寒,對於有志青年沒有錢而想讀書深有感受,特於1931年出資5萬元,成立清寒教育委員會,聘請幾位化學界知名人士任委員,每年考試選拔大學一年級化工系學生及高中學生各10餘名,發給獎學金,送到浙江大學、交通大學、清華大學學習。同時在滬江大學化學系設立獎學金。先後培養了上百名優秀的高級科技人才。
吳蘊初也很重視對公司職工的教育培訓。經他提議,天原廠董事會決定,從1932年6月起,每月撥款800元,作為工廠技術人員出國考察進修經費。
吳蘊初認為,他的財產是“取之於社會,應用之於社會。把財產集中起來,為發展事業,培養化工人才,對國家,對社會才會有好處。”1945年,他決定組成“吳蘊初公益基金委員會”,自任主任委員,將他投資化工事業的全部股票拿出,交給基金會統一保管。抗戰勝利后,他又將味精發明權所得的收入全部歸人基金會。1953年吳蘊初去世后,家屬根據他的遺願,將他所有的其他股票也一併歸入了這個基金會。這些基金,對培養我國科技人才,促進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吳蘊初刻苦鑽研、不斷進取、自學成才的精神,獨立自主、力克艱辛、發展民族工業的愛國主義精神,重視科學技術、積極培養人才的孺子牛精神,正在並繼續為後世傳頌、學習。
1891年9月29日 出生於上海市嘉定縣。
1911年 畢業於上海兵工學堂,主讀化學。
1913年 在漢口漢冶萍公司任漢陽鐵廠化驗師。
1916年 在漢口漢陽鐵廠任磚廠廠長。后在漢陽兵工廠任理化課課長及製藥課(制炸藥)課長。
1919年 在漢口任燮昌火柴廠工程師兼廠長。
1920年 在上海創辦熾昌牛皮膠廠任廠長。
1923年 成立天廚味精公司,任經理、技師。
1928年 當選為中華化學工業會副理事長。
1929年 成立上海天原電化廠股份有限公司,任總經理。
1939年,遷工廠赴重慶發展實業,任國民政府經濟委員會、資源委員會和經濟部計劃委員會委員;被公推為中華工業協會理事長、遷川工廠聯合會副理事長。
1949年 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員、上海市文史研究館委員、上海市財政經濟委員會委員、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央委員、全國工商聯籌備委員、上海市化工原料工業同業公會主任委員。
1953年 被選為中國民主建國會上海分會副主任委員。
1953年10月15日 病逝於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