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永祥

皖系軍閥代表人物之一

盧永祥(1867年-1933年),原名盧振河,字子嘉,中國山東濟陽人,皖系軍閥代表人物之一。

1890年投軍,1915年擁護袁世凱稱帝,1925年8月盧永祥因受奉系軍閥排擠辭職,隱居天津,1924年以後,他與直系軍閥齊燮元爭鋒,后又被奉系排擠下台,病死於天津。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盧永祥幼時家境貧寒,只讀過三年私塾。

報名從軍

盧永祥(左五)
盧永祥(左五)
1887年先入山海關隨營武備學堂,1890年投軍。
1895年考入北洋武備學堂,畢業后被袁世凱聘為新軍軍官,在天津小站練兵時,與段琪瑞王士珍等成為密友,後來一同成了皖系軍閥的骨幹。期間任淮軍隊官,後任武衛右軍管帶。
1899年,盧永祥隨袁世凱赴山東鎮壓義和團運動,任山東武衛右軍先鋒隊右營幫帶、北洋二十鎮協統。因鎮壓灤州起義軍有功,先後加記名總兵、提督、副都統軍銜。
1902年,任左翼步兵第四營營長。后北洋常備軍擴編為6個鎮,歷任陸軍第二鎮標統、第六鎮第十一協統領、第三鎮第五協統領,駐防奉天、錦州、長春等地。

晉陞提督

辛亥革命爆發后,盧永祥隨第三鎮統制曹錕入關,奉命去山西井陘、固關地區鎮壓革命,因“功”加記總兵、提督銜,賞“巴圖魯”名號。
中華民國成立后,任陸軍第十師師長,淞滬護軍副使和護軍使,會辦江蘇軍務,浙江督軍等職。
1915年擁護袁世凱稱帝后,封一等男爵。後來又參加鎮壓灤州起義和“二次革命”。
1916年袁世凱死後投靠段祺瑞歸入皖系,成為皖系軍閥幹將之一。
盧永祥老年照片
盧永祥老年照片
張勳復辟失敗后,段祺瑞重掌北京政府權柄,為擴大皖系勢力,任命盧永祥以淞滬護軍使兼江蘇省軍務會辦。段決定征湘、平粵、討滇同時並舉,擬派盧永祥為湘粵方面軍總司令,因遭直系勢力反對,不得不將盧永祥留在上海,以隨時應付長江下游的意外事變。
1919年8月,盧永祥改署浙江省督軍。
1920年直皖戰爭后,皖系勢力大大削弱,盧永祥部成了皖系的主要支柱。為了對抗直系軍閥,保持浙江地盤,盧永祥於1921年6月4日發表通電,主張“各省自定省憲,實現地方自治”,在浙江成立“省憲起草委員會” 。
盧永祥軍裝照
盧永祥軍裝照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后,直系軍閥把持北京政府。盧永祥與何豐林為了保持浙江、上海地盤,與張作霖、孫中山聯絡,結成“三角反直同盟”。1924年與江蘇督軍齊燮元因爭奪上海,發生“江浙戰爭”,任浙滬聯軍總司令。由於孫傳芳從福建出兵配合齊燮元大舉進攻浙江,加之盧軍內部發生兵變,結果浙滬軍大敗。北京政府下令免去盧永祥浙江軍務和官勛,任命齊燮元兼淞滬護軍使,孫傳芳兼任浙江軍務督理和閩浙巡閱使。盧永祥無立足之地,被迫於10月13日偕何豐林、臧致平等逃往日本。
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吳佩孚潰敗,曹錕被困,推翻直系統治,擁護段祺瑞成立臨時執政府。北洋政府大權落入段祺瑞、張作霖之手。張作霖大軍南下,打敗齊燮元,佔領蘇皖,盧聞訊,立即從日本啟程回國,不久被臨時執政府任命為直隸軍務善後督辦。奉軍乘直系統治垮台之際,向南方擴張地盤。
1924年12月間,孫傳芳反攻蘇皖,驅走奉軍。
1925年1月10日,盧到達南京后組織宣撫軍,自兼江蘇軍務督辦。
1925年8月盧永祥因受奉系軍閥排擠辭職,隱居天津。

個人生活


健康狀況

1933年年病死於天津,時年67歲。

主要成就


在外40餘年,極少回家,但鄉土觀念頗重,曾出資在縣內修建水壩、學校、民刑看守所及印刷[民國]《濟陽縣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