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陳茶
菊科牛至屬植物
茵陳茶,生於山坡、路邊。全國各地均有分佈,植物形態: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狀。莖直立,高0.5~1m,基部木質化,表面黃棕色,具縱條紋,多分枝;幼時全體有褐色絲狀毛,成長后近無毛。葉1~3回羽頭深裂,下部裂片較寬短,常被短絹毛;中部葉裂片細長如發,寬約1mm;上部葉羽頭分裂,3裂或不裂,近無毛。頭狀花序小而多,密集成復總狀;總苞片3~4層,無毛,外層卵形,內層橢圓形,中央綠色,邊緣膜質;花黃色,管狀,外層花3~5,雌性,能育,內層花兩性5~7,不育。瘦果長圓形,長約0.8mm,無毛。花期9~10月,果期10~12月。
性味:性微寒,味辛、苦。
茵陳茶
原料為茵陳,茵陳對人體結核桿菌有完全的抑制作用,對某些皮膚真菌有一定抑制作用,有顯著的消熱利濕清肝利膽,降血壓等作用,對濕熱黃疸/黃疸型肝炎/胸脅脹痛/膽囊炎/膽石症/高血壓/心煩失眠/頭暈/目眩等有明顯效果。《本草綱目》載:“茵陳除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久服輕身益氣耐老,面白悅,長年”。並說菌陳生食或做餅、羹皆宜。茵陳生食即把茵陳切細加調料涼拌。茵陳餅是把茵陳切碎,加入麵粉中做或菜餅,或烙或烤或蒸,食之鬆脆芳香。茵陳羹是把茵陳切成1厘米長小段,入滾水中加調料,澱粉做成湯羹。若把茵陳煎汁加米煮成粥,名茵陳粥:味清香宜人。中醫認為,茵陳性味苦、微寒,入脾、胃、肝、膽經,有清熱利濕、利膽退黃之功,為中醫臨床常用的利膽退黃要葯。藥理研究表明,本品煎劑及醇浸劑能促進膽汁分泌,對肝臟有保護作用,有降壓、利尿作用。煎劑有強力解熱作用,能降低血脂,防止血管壁脂質堆積。其所含的揮髮油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明顯抑制作用,對痢疾桿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及皮膚病原性真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肝炎患者,多食欲不振,用本品與大米煮粥服食,寓補於治,葯食同用,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加白糖同用,既可保護肝臟,又可矯正茵陳味苦之弊,有利於患者康復。茵陳粥宜稀薄為宜,脾胃虛寒者不宜選用。
茵陳
茵陳加水煎湯,去渣取汁。
功效:
1.清熱,退黃,利膽。
2.適用於乙型肝炎,症見尿黃、目黃、膚黃。伴有身疲體乏、食欲不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