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9條詞條名為風箏的結果 展開

風箏

1958年由王家乙、羅吉·比果執導電影

《風箏》是北京電影製片廠與法國加朗斯影片公司聯合拍攝的奇幻兒童片,由王家乙、羅吉·比果聯合執導,由謝添、張春華、派·特巴爾地納、茜·羅森堡、錢·茲曼斯基等出演,於1958年12月17日在法國上映。

該片講徠述了法國男孩比埃羅通過一隻漂洋過海而來的風箏與中國的小朋友結下友誼的故事。

劇情簡介


風箏海報
風箏海報
法國巴黎,名叫比埃羅的12歲的法國兒童和他妹妹、五歲的尼高爾及小夥伴培培爾等人得到一隻繪著孫悟空形象的風箏。風箏上附著一封信,是由北京小朋友宋小青寫的。比埃羅想給寫回信,地址卻被培培爾賭氣拿走。比埃羅請求孫悟空幫助。孫悟空答應下來,並幫他和妹妹一起來到中國。兩個孩子經歷了許多奇異的事情,最後在北海的橋上遇到了幾名中國小朋友,其中一個還會講法語。在中國小朋友的熱情幫助下,他們找到了正與許多小朋友一起在天壇放風箏的宋小青。比埃羅高興得叫了起來。這時,他突然聽到有人喊他的名字。比埃羅驚醒過來,才發現這一切都是夢。培培爾認識到錯誤,把地址還給了比埃羅。幾個小朋友一起給宋小青寫了回信並連同另外一封信交託給風箏,讓風箏去把信帶回到遙遠的中國。

演員表


角色名演員名配音備註
比埃羅派·特巴爾地納
尼高爾茜·羅森堡
孫悟空張春華
古董店主謝添
培培爾錢·茲曼斯基
王學新程明秦
吳美英尹紀雲
李文魯芃
周佩琴華衛民
林林袁迪旺
宋小青劉祥生
賣金魚的老爺爺謝添

職員表


總導演、羅吉·比果
製作人潘秋、依夫·拉勃朗希
副導演歐陽紅櫻、埃迪·朗茲
藝術指導比埃爾·普萊凡
美術設計俞翼如、克勞德·莫興
編劇羅吉·比果、王家乙
攝影亨利·阿爾康(總攝影師)、皮利·維萊爾勃、比埃爾·羅姆(副攝影)、吳生漢(副攝影)、雷納·夏巴爾(副攝影)
錄音陳燕嬉、西維爾、馬爾傑蒂
配樂路易·貝西爾、段時俊(中國音樂配曲)
剪輯瑪麗納特·卡地克斯
場記約納·維達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

角色介紹


  • 比埃羅

    比埃羅

    演員派·特巴爾地納

    住在法國巴黎的12歲兒童,活潑、勇敢、機智,偶然撿到一隻繪著孫悟空形象的風箏,還發現了風箏上中國小朋友宋小青寫的信。他非常渴望見到寫信人,又對中國商人口中的傳奇人物孫悟空念念不忘。於是在夢中,靠著孫悟空的神通,他越過萬水千山來到北京,中國少先隊員們幫一起尋找宋小青,讓他感到了友誼的溫暖。

  • 尼高爾

    尼高爾

    演員茜·羅森堡

    5歲的法國小女孩,比埃羅的妹妹,活潑可愛。在比埃羅的夢中,她和哥哥一起飛到中國北京,並和叫林林的中國小朋友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 培培爾

    培培爾

    演員錢·茲曼斯基

    頑皮的法國兒童,一開始和比埃羅作對,搶走了風箏所夾帶的宋小清的地址,後來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主動送回地址,與比埃羅重歸於好。

  • 孫悟空

    孫悟空

    演員張春華

    神通廣大的中國神話人物。在比埃羅的夢境中,他從風箏上走下來,成為和平的使者,施展法術讓小床載著比埃羅和尼高爾飛到了中國北京,還送給比埃羅一個神奇的彈子。

  • 古董店主

    古董店主

    演員謝添

    慈祥而幽默的中國古玩商人,巴黎開設古董店。他幫助比埃羅解讀了宋小青寫的信,還介紹了風箏所繪製的在中國家喻戶曉的神話人物孫悟空。

幕後製作


幕後花絮

• 該片是在1956年“雙百”方針提出后策劃出來的,是新中國與外國合作拍攝的第一部故事片。
• 飾演培培爾的演員是導演比果一次在巴黎街上圍觀兒童吵架時發現的。
• 為了拍攝比埃羅在天壇風箏盛會上找到宋小青的戲,北影組織了七百多名小學生充當群眾演員,趕製了一百多個風箏,但是拍攝時風比較大,風箏被颳得滿天飛,有的小學生為了搶回被風颳走的風箏甚至摔傷了胳膊。
• 在拍攝該片時,尼高爾的扮演者西爾維亞娜才5歲半,導演要求中國小演員們擁抱她以示禮貌,但那時孩子們誰都不敢。2019年,西爾維亞娜參加了法國巴黎舉辦的“光影流年——中法友好故事會”活動,當她表示希望非常思念與當年拍《風箏》的中國朋友時,活動主辦方真的當場把參與演出的劉祥生、華衛民請上台與她見面。
風箏海報
風箏海報
創作緣起
1955年,法中友協電影委員會的委員羅歇·比果寫信給時任中國中央電影局長的王闌,提議與中國合拍一部兒童片,用一隻風箏串連北京與巴黎的時空,聯結中法兩國兒童的友誼。在得到中方贊同后,比果一邊創作劇本,一邊尋找拍攝資金。劇本創作得到了旅居巴黎的紀錄片導演尤里斯·伊文思的幫助。片中的風箏起初設想是蝴蝶圖案的。得知劇體的創意后,伊文思在1956年訪問中國時特意尋覓到一隻繪有孫悟空形象的風箏帶回法國,送給比果作為參考。正是這隻風箏給了比果靈感,把中國的孫悟空引入影片。
拍攝過程
徠1957年3月底,法國電影界代表團應邀訪華,中法雙方正式確定了《風箏》的拍攝事宜。7月底,影片在巴黎開拍,僅花了一個月就完成了佔全片三分之一的法國外景。9月10日,影片在北京的北海開始拍攝中國部分。
表演指導
影片中的8個小演員多數沒有拍戲經驗,而且其中有3個法國孩子,拍攝時,中國小孩說中國話,法國孩子說法國話,互相不解其意,鬧過不少笑話,不是在彼此對白中找不到應有的感情交流,就是一方已經說完而另一方仍傻愣愣地在等待。經過磨合,劇組摸索出了分而治之的對策,由中法導演各自負責調教本國小演員。在拍攝尼高爾與中國孩子林林拿著絨鳥相互逗笑的場面時,近景鏡頭要求演員表情充分而細緻,但兩個孩子一個六歲,一個五歲半,怎麼也笑不自然。中、法兩個導演便蹲在地上分別按各自國家的習慣給兩個孩講笑話逗樂,當孩子終於真心地笑出來時,守候在一邊的攝影機就偷偷開始拍攝。

獲得榮譽


獎項

時間獎項簡稱獎項全稱獲獎人所獲獎項結果
1958年榮譽獎第11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榮譽獎榮譽獎獲獎

作品評價


該片的涵義深刻而耐人尋味,是一首歌唱和平、友誼的詩。它通過神話般的幻想,反映了中法兒童不同的生活面貌,表達了中國人民和法國人民熱愛和平友誼的感情,令人印象深刻。(《北京文藝》評)
風箏海報
風箏海報
該片思想內容深刻,而且富有浪漫主義藝術魅力,給人留下下不可磨滅的印象。影片從一開始就採用富有浪漫主義的手法,激發觀眾積極向上的幻想。影片的編導有力地把握住孩子們純真、大膽的心理和性格特點,通過比埃羅的一場美夢,強烈地表現了比埃羅和尼高爾尋求崇高的和平友誼的熱切願望,又以極富幻想的浪漫手法賦予孫悟空完成“和平使者”的使命,自然而巧妙地把巴黎和北京聯結起來,為中、法兩國兒童之間建立珍貴的友誼鋪下一條寬廣的道路。吳承恩筆下的孫悟空原是一個反封建統治、反抗暴力的典型,而這部影片卻給孫悟空的形象賦予了不同的意義。這是一種大膽的突出的藝術創造。通過這種藝術誇張,影片不但深刻地表現孩子們的活潑、勇敢的倔強性格,單純、誠摯的可貴品質,而且以極其豐富的想像激勵著孩子們追求光輝的理想與崇高的友誼。該片的浪漫主義色彩絲毫沒有脫離故事情節發展,恰恰是緊密地圍繞著主題的思想內容,具體地深刻地反映了現實生活的真實性。整個故事始終充滿激情,鮮明、細膩地表現法國小朋友比埃羅尋找和平友誼的願望,使觀眾感到主題非常親切而又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編導巧妙地把握了小朋友活潑、勇敢、純樸、機智的特點,虛構出一幅熱情神奇的圖畫使影片的思想性、藝術性達到完美的統一,既豐富多彩,生動新穎,又富有強烈的感染力。(《百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