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曇字記
悉曇字記
《悉曇字記》,唐山陰沙門智廣著。據本書前敘說,南印沙門般若菩提攜帶陀羅尼梵夾自南海來朝五台山,與智廣相遇。智廣因為誦陀羅尼,考校發音難得準確,遂從般若受學悉曇的音讀,而寫成此書。據《貞元錄》卷十七,迦畢試國般若三藏曾至南印學持明藏,其後循南方海道於唐建中二年(781)年至廣州,貞元十年(794)3月巡禮五台山,次年4年回長安。智廣在五台山所遇般若菩提當即此人。智廣后卒於元和元年(806),故本書之成當在唐貞元十年至元和元年(794~806)之間。現存本前後兩段重複,或者是綜合兩個傳本編成的。
本書標題稱悉曇,其內容實即玄奘所傳《字體根裁聲明論》三百頌(見《慈恩傳》卷三),和義凈所說聲明論之前的創學悉曇章。據義凈說悉曇本有四十九字,互相乘傳(拼切)成十八章,合有一萬多字,約有三百餘頌,六歲童子要學習六月才可完畢,相傳是大自在天所說(見《南海寄歸傳》卷四《西方學法》章)。本書說南印度祖承摩醯首羅之文,與義凈說同。但又說中印文字兼有龍宮之文與南印少異,犍陀羅國用憙多迦文特別不同。這說明在智廣時代(八世紀),印度的南、北、中三部所用字體各有區別。
本書先述梵文悉曇字母,韻亦稱摩多(母)有六對,計十二韻。另有四個字母本書以其無“生字”(拼成音節)之用,開始略而不述,但後文第十六章,仍以作生字之用。依梵語語音學,這十六韻中a'i'u'r.i'l.i五個為短母音;aA'i'ūr.i,e'ai'o,au八個為長母音;l.i字僅為文典上因對v.i字而製作,語文實際不用;m.為隨韻,h.為止聲,這兩字母本書合名為界畔字。其次體文有三十五個,計牙聲五個,即k(a),kh(a),g(a),gh(a),n.(a);齒聲五個即c(a),ch(a),j(a),jh(a),nB(a);舌聲五個,即t.(a),t.h(a),d.(a),d.h(a),n.(a);喉聲五個,即t(a),th(a),d(a),dh(a),n(a);唇聲五個,即p(a),Ph(a),b(a),bh(a),m(a);遍口聲十個,即y(a),r(a),l(a),r(a),娑C(a),娑.(a),娑(a),h(a),ll(am.),k娑.(a)。最後十個遍口聲中,前四個現代名為半母音,次四個名為摩擦音,末后二字表示字母,當體和異體複合之例,原來不是單純字母。
本書次分十八章,述悉曇字母的拼法(日本悉曇學者將各章拼音的頭一兩個字作為各章的名稱,如第一章稱為迦迦引章等)。第一章,以前述體文三十四字(去llam.字)分別與十二韻相拼,共得四百零八字;第二章,將體文三十四字除ya,ra兩字(或併除n.a字),先與半母音y(a)相拼,再與十二韻相拼,共得三百八十四字(或三百七十二字);第三章,將體文三十四字除ra字(或併除n.a字),先與半母音r(a)相拼,再與十二韻相拼,共得三百九十四字(或三百八十四字);第四章,將體文三十四字除ra,la二字(或併除n.a字),先與半母音l(a)相拼,再與十二韻相拼,共得三百八十四字(或三百七十二字),第五章,將體文三十四字除ra,va二字(或併除n.a字),先與半母音v(a)相拼,再與十二韻相拼,共得三百八十四字(或三百七十二字);第六章,將體文三十四字除ma,ra二字,先與鼻音(anunā娑ika,na娑al娑)相拼,再與十二韻相拼,共得三百八十四字;第七章,將體文三十四字除na,ra二字,先與鼻音n(a)相拼,再與十二韻相拼,共得三百八十四字;第八章至第十四章,將前七章所拼出之字(除第一章中ra字拼出之十二字,余共二千七百一十二字,或二千六百六十四字,因以n.(a)為頭之字可歸入第十五章)頭上各加一半體r(a)字又得二千七百一十二字或二千六百六十四字,第十五章為將ka-,ca-,t.a-,ta-,pa各組的鼻音字(n.a,nBa,n.a,na,ma)的半體分別安於本組其餘四字的頭上,再與十二韻相拼,如將牙聲中鼻音半體n.安於k(a),kha(a),g(a),gh(a)四體文頭上各與十二韻相拼成四十八字,五組共得二百四十字;又將鼻音半體n.安在九個遍口聲(除llam.)頭上各和十二韻相拼得一百零八字;本章共得三百四十八字;第十六章,將體文三十四字各與r.i相拼得三十四字,又可和r.ī相拼,另加隨韻(mD),止聲(h.),共可得一百三十六字;第十七章,將體文三十四字母交互重疊而成娑k(a),娑kh(a),dg(a),dgh(a),n.ktr(a),vc(a),vch(a),vj(a),vjh(a),jnB(a),娑.t.(a),娑.t.h(a),dd.(a),dd.h(a),娑.n.(a),娑t(a),娑th(a),vd(a),vdh(a),rt娑n(a),娑p(a),娑ph(a),db(a),dbh(a),rk娑.m(a),rk娑.vy(a),rk娑.ry(a),lt(a),tkv(a),t.娑.(a),t.娑.(a),娑h(a),vk娑.(a)三十三字,各別與十二韻相拼,可成三百九十六字;第十八章,又名孤合章,凡不能歸屬於上十七章的拼法都屬此章,舉例如,異體重字pta,t.ka,d娑va,t.娑.chra等等;當體重字tta,jja,t.t.a,n.n.a,nna等等;前合字(聯聲字)m(a)nCka等;兩重摩多字(重用摩多而分別發音)bhrūm.,hūm.等;半體文(半體符號),裝飾字;重要的約有十五類。以上前十七章共可得不同的字六千二百五十六字,第十八章字數甚多,全部大致合於玄奘、義凈所傳三百頌(九千六百字)的字數。
智廣此書說明般若菩提所傳授給他的悉曇文字出自南印,祖承摩醯首羅之文。書中所用的字母書寫體即八九世紀時印度所流行的悉曇字母。般若雖為北印之人,但他的持明咒藏則在南印受學。密宗注重師傳音讀,所以智廣所得自為當時南印之音。現在從《字記》中各字母所注的漢字音讀也可以看出他所傳語音和玄奘、義凈(中印音)、不空、慧琳(北印音)等所傳是有區別。如軟音中的不送氣音g(a),j(a),d.(a),d(a),b(a)與送氣音gh(a),jh(a),d.h(a),dh(a),bh(a)他都以同樣的漢字(伽,社,荼,陀,婆)來注音,只不過對於不送氣音註明“輕音”,送氣音註明“重音”。這些都是研究梵語古音的很有用的資料。同時,智廣對於ka-,ca-,t.a-,ta-,pa-各音組所定的名稱(牙聲,齒聲,舌聲,喉聲,唇聲)雖然除唇聲一名外其餘四名都於梵無征,也與現代語音學所分析的發音部位不合,但卻為後代中國聲韻學家創製字母時所採用。
本書自宋以後未見流行,但唐末傳到日本成為真言宗人學習梵字的必讀之書,有關於它的著述很多,較古的有宗叡(809~886)的《悉曇私記》,安然(841~901)的《悉曇藏》,淳祐(890~953)的《悉曇集記》等書。
(郭元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