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氏祖祠

潮汕的宗祠

潮汕地區,祠堂是地方傳統文化的象徵,洋溢著地方的人文景觀。揭陽梅雲竹林村,有一座歷經大革命風暴洗禮的洪氏祖祠。

地理環境


洪氏祖祠位於竹林村中心,背靠林木蔥蘢、泉流充沛的紫峰山脈,面朝與引榕乾渠並排的吉榮公路。
洪氏祖祠經過近三年的精心重建,於2011年5月27日舉行落成慶典。

歷史沿革


走近洪氏祖祠,縱觀整座嶄新的古式建築,既顯氣勢恢弘,又不失古典華麗的傳統風格。祠前改建一口橢圓形池塘,配以石砌護欄。長方形寬闊的前埕上,立一面古色古香的照壁。大門口立一對黑亮的石鼓。兩旁各以字、畫、吉祥圖案的石雕裝飾。“洪氏祖祠”金字石匾,高懸大門上。門前的懸樑、斗拱,各飾以鏤空花籃、龍頭、獅、麒麟等吉祥物。這些傳統石雕飾品,在現代工藝師的精心雕琢下,既古樸古韻,又活靈活現而生威。
踏進祖祠,仰觀橘黃色琉璃瓦屋頂,歇山頂平穩的屋脊,鑲嵌著色彩斑璨的嵌瓷圖案,閃閃發光,氣派奪目。放眼整座四合院落式布局,天井寬敞,走廊生輝。步上中堂抱廈石級,兩旁的金漆木雕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抱廈和后廳,都採用木石結構,傳統的抬梁與穿斗式結合。梁架、梁枋、瓜柱、駝墩,都飾以玲瓏剔透的金漆木雕。從中堂抱廈到后廳梁架,排列著獅、蟹、龍蝦蟹籃、魚、長壽果,上面還有奔馬圖和古代戲劇人物畫屏。這些圖畫,精心雕刻,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后廳四根石柱邊,還掛上四條戲水抱龍木雕。后廳堂上高懸“敬修堂”黑色金漆牌匾,中堂懸“祖德流芳”牌匾。祖祠后廳上,擺設一座大型金漆木雕神龕,配上茶几、香幾和八仙桌,以供祭祀。
據《洪氏族譜》記載:洪氏宗族,原出於上古勾龍氏,為炎帝神農氏之後。傳至東漢之共普,為漢靈帝長樂從官吏,因宦官曹節殘害忠良,共普為避仇而棄官歸隱益水,改姓為洪。后遷居甘肅敦煌,以後又移居福建興化府莆田縣涵頭鎮。唐天寶五年,洪大丁出生,他17歲中進士,23歲任工部郎中。他為官清正廉潔,秉性剛直,不畏強權,因而得罪朝中權貴,被貶為潮州刺史。然而,他在潮州任上,勤政愛民,政績卓著,深得百姓愛戴。唐貞元初,洪大丁見潮州地方風景秀麗,遂舉家創寨於嘉定岐北(今潮陽岐北村)為洪氏入潮始祖。傳至四十代洪雲岩,創立澄海洪渡頭上社。其後裔洪側侃,出生於明朝嘉靖年間,舉家遷往揭陽林厝寮(今竹林村),開基創業,繁育後代。
竹林村背倚紫峰山,面臨榕江平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物產豐富。洪氏先人,勤勞勇敢,艱苦創業,耕讀傳家,光前裕後,人才輩出。傳至清代光緒二十八年(1902),洪氏族人,為敦睦鄉鄰,建築洪氏祖祠。祠堂建成,請揭陽名士周伯初為祖祠題匾:“敬修堂”。意為崇敬祖德,修書達理、耕讀持家,賢才輩出,建設美好家園。

重建


1925年,共產黨員盧篤茂、楊日耀,選中竹林村優越的地理位置,發動農民鬧革命,打土豪,分田地。他們利用洪氏祖祠作為秘密活動場所;祠旁的幾百年香樟樹,為赤衛隊員放哨地方。盧篤茂他們在村裡組織農民,成立農民協會,組建赤衛隊,創建農村黨支部,成為揭陽地區的紅色革命根據地。
1928年,大革命處於低潮,白色恐怖籠罩潮汕大地。2月22日,潮、普、揭三縣反動武裝2000多人,分三路圍攻竹林革命根據地。在楊日耀的指揮下,赤衛隊員依託地勢和大霧有利形勢,巧布迷魂陣,100多人的赤衛隊,用土槍土炮,與2000多強敵周旋了五個多小時。楊日耀他們贏得了時間,使全村群眾安全撤上紫峰山。國民黨軍隊進村后,慘無人道地燒殺搶掠,燒毀房屋288間,洪氏祖祠被燒毀,留下殘牆斷壁。村民60多人逃往南洋,有的人流落他鄉。但是,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沒有被嚇倒,他們繼續堅持不屈不撓的革命鬥爭。
1935年,洪氏祖祠得以重建,第三年,祖祠開辦為學校,讓村民子弟入學讀書,培英育才。
時光流逝,洪氏祖祠已有一百多年歷史了,風塵滄桑,如今已經煥然一新,展示其風采。竹林村黨支部書記洪文泉告訴我,洪氏祖祠,現已成為老人活動中心。還計劃在祖祠內,舉辦農村青年文化室,建立農村書屋。讓這座古式建築,融入現代人文化生活節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