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螟為水稻的主要害蟲。主要為鱗翅目螟蛾科昆蟲,寄主:水稻、甘蔗、高梁、玉米、粟等。
中國稻區的主要稻螟有5種:
三化螟(Tryporyzaincertulas)、
二化螟(ChilosupApresalis)、
台灣稻螟(Chiloaunirilius)、褐邊螟(Catazeladjurela),以上4種為
螟蛾科(Pyralidae)。
大螟(Sesamiainferens)為
夜蛾科。
分佈在中國南方稻區。台灣、福建、海南、廣東、廣西、雲南、四川均較常見。江蘇、浙江也有發生。
為害特點:幼蟲從葉鞘、葉耳處侵入后,先集中在葉鞘內取食,形成枯梢,有的蛀入莖內,形成枯心苗和白穗,幼蟲常轉株為害,蛀孔大,略呈方形。形態特徵:雄蛾體長6.5—8.5
稻螟幼蟲
mm,翅展18—23mm,觸角略呈鋸齒狀。前翅黃褐色,布有暗褐色點,中央具隆起的有金屬光澤的4個深褐色斑塊,外緣具小黑點7個。后翅淺黃褐色,緣毛白色。雌蛾體長9.2—11.8mm,翅展23—28mm,觸角絲狀。前翅色與雄蛾相近,
斑紋較雄蛾色淺但粗大,
后翅雌雄相似。卵扁橢圓形,白色至灰黃色,卵塊成行排列,1—3行呈魚鱗狀。末齡幼蟲體長16—25mm,頭部暗紅色至黑褐色,體淺黃白色,背面具褐色縱線5條,最外側縱線從
氣門上方通過。台灣稻螟幼蟲5—7齡。幼蟲腹足趾鉤雙序全環,外方趾鉤稍短,但與內方同密,別於二化螟。蛹長9—15mm;紡錘形,褐色,與二化螟相近,但額中央凹下,兩側呈角狀突出,5—
稻螟
7
腹節背面近前緣處各具1橫列齒狀小突起。背面有5條褐色縱線。生活習性:我國
南方年生3—6代,多以幼蟲在稻茬或稻草中越冬。廣東越冬代發蛾期與二化螟相近,以後各代早於二化螟,3月中旬進入盛發期L成蟲有趨光性,喜在濃綠的
稻苗上產卵,每雌產卵4—6塊,每卵塊有卵30多粒,個別高達190粒。初孵幼蟲吐絲借風飄散,在葉鞘內為害的幼蟲老熟后爬至最外層葉鞘內吐絲結繭化蛹,已鑽入稻莖的幼蟲則遷至稻株近水面6—10cm處,把稻莖的內壁咬一環狀羽化孔,僅留十層薄膜,然後
化蛹在莖內,成蟲羽化后破膜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