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化螟

二化螟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屬鱗翅目,螟蛾科,是我國水稻上危害最為嚴重的常發性害蟲之一,蛀食水稻莖部,為害分櫱期水稻,造成枯鞘和枯心苗;為害孕穗、抽穗期水稻,造成枯孕穗和白穗;為害灌漿、乳熟期水稻,造成半枯穗和蟲傷株。為害株田間呈聚集分佈,中心明顯。國內各稻區均有分佈,較三化螟和大螟分佈廣,但主要以長江流域及以南稻區發生較重,近年來發生數量呈明顯上升的態勢。二化螟除危害水稻外,還能危害茭白、玉米、高粱、甘蔗、油菜、蠶豆、麥類以及蘆葦、稗、李氏禾等雜草。

危害與分佈


二化螟幼蟲
二化螟幼蟲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屬鱗翅目,螟蛾科,俗名鑽心蟲,蛀心蟲、蛀稈蟲等,是我國水稻上危害最為嚴重的常發性害蟲之一,在分櫱期受害造成枯鞘、枯心苗,在穗期受害造成蟲傷株和白穗,一般年份減產3%~5%,嚴重時減產在3成以上。國內各稻區均有分佈,較三化螟和大螟分佈廣,但主要以長江流域及以南稻區發生較重,在中國分佈北達黑龍江克山縣,南至海南島。

形態特徵


成蟲:(圖2)體長10~15毫米,翅展20~31毫米。雌蛾前翅近長方形,灰黃至淡褐色,外緣有七個小黑點;雄蛾體稍小,翅色較深,中央有三個紫黑色斑,斜行排列。后翅白色。
卵:扁橢圓形,排列成長方形魚鱗狀卵塊,上蓋透明膠質。
幼蟲:(圖3)一般6齡,老熟時體長20~30毫米,頭淡褐色,體灰白色,背面有五條紫褐色縱線,最外側縱線從氣門通過,腹足趾鉤雙序全環或缺環,由內向外漸短漸稀。
蛹:長約10一13毫米,淡棕色,前期背面尚可見五條褐色縱線,中間三條較明顯,後期逐漸模糊,足伸至翅芽末端。

生活史及主要習性


稻穗受害狀
稻穗受害狀
一年發生l一5代。以幼蟲在稻草、稻樁及其它寄主植物根莖、莖桿中越冬。越冬幼蟲在春季化蛹羽化。由於越冬場所不同,一代蛾發生極不整齊。螟蛾有趨光性和喜歡在葉寬、稈粗及生長嫩綠的稻田裡產卵,苗期時多產在葉片上,圓稈拔節后大多產在葉鞘上。初孵幼蟲先侵入葉鞘集中為害,造成枯鞘,到2—3齡后蛀入莖稈,造成枯心,白穗和蟲傷株。初孵幼蟲,在苗期水稻上一般分散或幾條幼蟲集中為害;在大的稻株上,一般先集中為害,數十至百餘條幼蟲集中在一稻株葉鞘內,至三齡幼蟲后才轉株為害。二化螟幼蟲生活力強,食性廣,耐乾旱、潮濕和低溫等惡劣環境,故越冬死亡率低。天敵對二化螟的數量消長起到一定抑制作用。尤以卵寄生蜂更為重要,應注意保護利用。

流行動態


進入90年代以來,由於異常氣候、耕作制度變化以及水稻品種結構的改變,二化螟在我國水稻主產區發生危害嚴重,尤其是近兩年來,隨著種植結構的調整,各省早稻種植面積調減,單季稻和優質水稻種植面積增加,螟蟲“橋樑田”和適宜螟蟲鑽蛀的水稻種植面積增加,為二化螟發生危害創造了有利條件。自95年以來,二化螟在長江流域稻區連續大發生,1999年和2000年發生面積均超過2億畝次。

防治方法


(1)做好發生期、發生量和發生程度預測。
(2)農業防治合理安排冬作物,晚熟小麥、大麥、油菜、留種綠肥要注意安排在蟲源少的晚稻田中,可減少越冬的基數。對稻草中含蟲多的要及早處理,也可把基部10~15cm先切除燒毀。灌水殺蛹,即在二化螟初蛹期採用烤、擱田或灌淺水,以降低化蛹的部位,進入化蛹高峰期時,突然灌深水10cm以上,經3~4天,大部分老熟幼蟲和蛹會被灌死。
(3)選育、種植耐水稻螟蟲的品種,根據種群動態模型用藥防治。在二化螟一代多髮型地區,要做到狠治一代;在1~3代為害重地區,採取狠治一代,挑治2代,巧治3代。枯鞘叢率5%~8%或早稻每667m2有中心為害株100株或叢害率1%~1.5%或晚稻為害團高於100個時,每667m2應馬上用80%殺蟲單粉劑35~40g或25%殺蟲雙水劑200~250ml、50%殺螟松乳油50~100ml、90%晶體敵百蟲100~200g對水75~100kg噴霧、噴灑1.8%農家樂乳劑(阿維菌素B1)3000~4000倍液、42%特力克乳油2000倍液。也可選用5%銳勁特膠懸劑30ml或20%三唑磷乳油100ml,對水50~75kg噴霧或對水200~250kg潑澆。也可對水400kg進行大水量潑澆,此外還可用25%殺蟲雙水劑200~250ml或5%殺蟲雙顆粒劑1~1.5kg拌濕潤細干土20kg製成葯土,撒施在稻苗上,保持3~5cm淺水層持續3~5天可提高防效。此外把殺蟲雙製成大粒劑,改過去常規噴霧為浸秧田,採用帶葯漂浮載體防治法能提高防效。殺蟲雙防治二化螟還可兼治大螟、三化螟、稻縱卷葉螟等,對大齡幼蟲殺傷力高、施藥適期彈性大,但要注意防止家蠶中毒。

生活習性


二化螟成蟲具有明顯的趨光性。成蟲產卵為塊產,主要產在靠近葉鞘的葉片葉背基部,也有很多產在葉片正面近葉尖處。產卵時對植株具有選擇性,喜在葉色濃綠、生長粗壯、高大、茂盛的稻株上產卵;產卵時對植物種類也有選擇性,以水稻著卵量最大,其次為田茅、而在玉米、高粱、穀子、小麥、稗草上著卵量較少。幼蟲耐水淹且有轉株為害的習性。
蟻螟孵化后,先群集於葉鞘內取食,2齡后開始蛀食稻莖,造成枯鞘、枯心、蟲傷株和白穗。
幼蟲老熟后,在莖稈內或葉鞘與莖稈間化蛹。

發生特點


初孵幼蟲先侵入葉鞘集中為害,造成枯鞘,到2~3齡后蛀入莖稈,造成枯心、白穗和蟲傷株。初孵幼蟲,在苗期水稻上一般分散或幾條幼蟲集中為害;在大的稻株上,一般先集中為害,至3齡幼蟲后才轉株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