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訓

東漢著名的政治家

許訓,男,東漢汝南平輿人,字季師,東漢著名的政治家。

籍貫考證


《沈子國》記載“公元前1063年,武王死後,其子成王繼位,封聃季載於聃。唐代張守義《正義》註:“聃,國名也。季載,人名也,伯邑考最長,所以曰:“伯”,諸子中咸言“叔”,以載最少,故言季載。”武王同母兄弟四人,為嫡出。季載為武王胞弟,居第四,故稱季。據眾多的史料記載,聃國就在潁州西一百二十里處,即今古城址。有人提出疑問:既然聃季載封於聃,為何又叫沈子國呢?原來在古時,“沈”與“聃”二字互相通用。《辭海》“沈”條註:“沈”,古國名,一作聃。“聃”、“沈”古音名通用。看來聃季載封於沈當無疑義了。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26年庚辰,始皇統一中國。全國分36郡,310餘縣,臨泉當時設平輿縣。漢晉南北朝時期:公元前206年,西漢高帝劉邦承秦制,臨泉仍為平輿縣。其西部新置鮦陽縣(今鮦城鎮)。572年,北朝北齊武平三年,廢平輿縣。
據明嘉靖《沈邱縣誌》載:“沈子國城在縣東南三十里,即周聃季所封處,今遺址現存,地屬潁州(今阜陽)。沈亭在縣東南廢沈子國城東五里,秦高士沈郢建為游釣之所,今為潁州預備倉基。元至正十六年四月,明兵取潁州路,改潁隸鳳陽府,省汝陰、沈邱(丘,以下同)二縣,沈邱縣廢。”
依《安徽省地方志-建置沿革志-第三篇 市、縣(市)建置-第十一章 阜陽市 第六節 臨泉縣》記載“今臨泉縣城關鎮原名沈邱集,建縣后改為沈邱鎮。解放初為臨泉市,建國后易名城關鎮。位於北緯33°04′與東經115°15′之間,是個古老的城鎮。它是由古沈子國、平輿縣城、沈丘縣城故城,自明初廢後向東移0.5公里處形成的集鎮。明清設巡檢司臨泉縣創建后,改為沈邱鎮,分為3個鎮。古沈子國、平輿縣、沈丘縣舊治遺址,位於今城關鎮西0.5公里,現叫古城子的地方。此處作為古國邑長達577年後廢為沈邑。沈丘為古縣名,“沈”源於古沈子國,“丘”源於沈子的葬所。今故遺址南岸有老土圻,高5米,周長0.5公里,傳為沈子季載墓,合稱沈丘。隋大業末建縣,故引舊邑及沈子丘墓為縣名。秦滅楚后,因其處為楚北上東漸重邑,西陲重鎮,因地處一馬平川的淮北大平原上,而因舊邑置新縣,因沈子國不是直接亡於秦,為消除楚國的影響,以地勢平坦而名新縣為平輿縣。在濱臨泉河(古潁河主要支流,又名潁河)處有古沈()亭,為沈子后,春秋時期秦國的隱士沈郢釣魚游息處。值得指出的是歷史上及當代有些著作將安徽省臨泉縣古沈子國遺址作秦、漢(寢)縣,東漢固始侯國(縣),寢()丘、固始縣與今臨泉縣無關。平輿縣名始於《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載李信攻平輿,約秦王政二十一年三月攻下沈邑后建縣,改名平輿,以地勢平坦名縣。即《漢書·地理志》汝南郡平輿條應劭注為:“故沈子國,今沈亭是也。‘輿’音‘豫’。”此縣直至隋開皇三年(583年)才正式廢除。大業初,復置平輿縣已改治今河省新蔡境內。此後平輿縣已與今臨泉縣故沈丘集,今臨泉縣城關鎮及縣無關。隋末,在故平輿廢邑置瀋州及沈丘縣,系起用古國邑名。唐貞觀元年(627年),廢瀋州,沈丘縣改屬潁州(治今阜陽市區),直至明初(約1368年)始廢沈丘縣,故城遂廢。后居民向東遷徙,形成今臨泉縣城關鎮(故沈邱集),成為潁州,后升為潁州府附郭縣阜陽縣西部的重鎮。弘治十年(1497年),割陳州、項城縣、潁州各一部分地區重置沈丘縣於故沈丘縣城(今臨泉縣古城子)西北15公里的乳香台北(今河南沈丘縣城南老縣城),也與今臨泉縣城及縣境無關了,與現在的沈丘縣新城則更無關係了。這裡需要指出的是,有人把故沈子國邑、沈亭劃到今平輿縣北更不對,因此處一馬平川,並無供垂釣的潁河之濱的沈亭,倒是有古亭又寫成摯亭,是牧羊的地方。因此,古沈邑、秦漢以降的平輿縣治,隋末至明初的沈丘縣治及古沈子國、第一個平輿縣、第一個沈丘縣在今臨泉縣。
依上所述,秦漢至南北朝,平輿縣治都在今安徽臨泉古城子。許訓為東漢人,見《後漢書·靈帝紀》、《後漢書·許劭傳》,《後漢書〉作者系范曄為南朝劉宋時期人,無論以人物所處年代算,還是以將之寫入正史的作者的視角算,平輿縣治都在今安徽臨泉古城子,而不在今河南平輿北射橋鄉古城村。

人物生平


許家是東漢著名的政治家族,但是其在士人中的聲望卻有褒有貶。這個家族既有因“月旦評”而馳名的許劭許靖兄弟,也有因為黨附宦官而臭名昭著的許訓、許相父子。
許訓雖然人格猥瑣,但是卻因為宦官的幫助仕途順利,他是東漢少有的將“三公”當全的人:建寧二年6月——建寧四年3月(司徒);熹平三年12月——熹平五年5月(司空);熹平五年5月——熹平五年7月(太尉)
後來他的兒子許相也位至司徒。從某種意義上說許家父子這樣依附宦官的人得都重用,也反應了東漢王朝末期的腐敗。

文獻記載


《後漢書·靈帝紀》:(建寧二年,公元169年)五月,太尉聞人襲罷,司空許栩免。六月,司徒劉寵為太尉,太常許訓為司徒,【訓字季師,平輿人。】太僕長沙劉囂為司空。【囂字重寧。】
《後漢書·許劭傳》記載“劭從祖敬,敬子訓,訓子相,並為三公,相以能諂事宦官,故自致台司封侯,數遣請劭。劭惡其薄行,終不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