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峽
口腔通咽的孔口
徠咽峽由齶垂、齶帆遊離緣、兩側的齶舌弓及舌根共同圍成的狹窄處稱咽峽,為口腔通咽的孔口,也是口腔和咽的分界處。
咽峽炎,是發生在咽峽部位的急性炎症,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咽炎。咽峽,是指咽部垂直面的一個環形結構。上面為懸雍垂與雙側軟齶遊離緣,下面為舌根,左右面為齶舌弓徠、齶咽弓,這四面結構共同構成了一個環狀狹窄部分,稱為咽峽。咽峽炎可由細菌、病毒及其他病菌引起,表現為咽痛、咽干、異物感、皰疹、潰瘍等,與急性扁桃體炎癥狀類似。
咽峽炎中有幾種特殊類型。①兒童皰疹性咽峽炎,主要由腸道病毒科薩奇A組病毒感染引起。特徵為急起的發熱和喉痛,黏膜紅色暈斑及周圍特徵性的水皰疹;②樊尚咽峽炎,又叫潰瘍性咽炎或潰瘍性扁桃體炎,它是一種由梭形桿菌及樊尚螺旋體感染的亞急性扁桃體炎,其特徵為明顯的局限性炎性反應和潰瘍形成。
咽峽炎鏈球菌是未分群的鏈球菌,被認為是“米勒鏈球菌”的同義詞,有β溶血和非β溶血的菌種。非β溶血帶有相同的Lancefield抗原,屬於草綠色鏈球菌,有3個種,分別為米勒鏈球菌、中間鏈球菌、星座鏈球菌。草綠色鏈球菌一般為條件致病菌,在非無菌區的標本,一般不做鑒定。在腦脊液中分離出咽峽炎鏈球菌,特別是首次腦脊液塗片染色中,鏡下可見近滿視野,100%的革蘭陽性球菌,實屬少見。
常規拔牙后,拔牙創感染很少見。多為牙片、骨片、牙石等異物和殘留肉芽組織引起的慢性感染。拔牙后急性感染主要發生在下頜智齒拔除后,特別是急性炎症期拔牙、處理不當時。咽峽前間隙位於下頜第三磨牙舌側下後方,是疏鬆的黏膜下間隙。其間隙感染的主要癥狀是開口受限和吞咽疼痛。因其位置隱蔽,常被當做術后反應而誤診,使病情久拖不愈。當拔牙術後有開口受限嚴重、吞咽疼痛時,應注意檢查拔牙創的舌側下後方,如有壓痛明顯,注意正確診斷。如穿刺有膿,形成膿腫時,應沿舌神經走行方向切開黏膜,分離至膿腔,引流膿液;結合使用抗菌藥物。如未做到正確診斷,延誤處理,感染將向頜下間隙、咽旁間隙等處擴散。通過此病例提示,對於急性冠周炎患者,應擇期拔牙,選擇正確拔牙時間;拔除阻生齒時,應攝片檢查,分析拔牙所涉及的阻力,評估拔牙難度;術中,選擇麻醉方式,嚴格操作;術后,正確分析患者拔牙后反應,仔細檢查,正確診斷,及時有效處理。同時,向患者做好解釋工作,消除患者的緊張情緒,做好心理護理,更好的配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