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段德智的結果 展開

段德智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宗教學系教授

1945年1月生,河南輝縣人。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宗教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武漢大學宗教學系主任、武漢大學基督宗教與西方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宗教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大學外國哲學基地(哲學所)兼職教授與學術委員、清華大學道德與宗教研究中心研究員、山東大學猶太教與跨宗教研究中心學術委員等職務。

本人簡歷


1968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哲學系哲學原理專業。
1970年任湖北省鶴峰縣中雲中學校長。
1981年獲哲學碩士學位,並開始任教於武漢大學哲學系,1991年任副教授,1995年任教授,1997年被批准為博士生導師。
1987年8月赴美國西東大學擔任為期一年的普通訪問學者。
1998年1月赴哈佛大學擔任為期一年的高級訪問學者。
2001年11月赴德國柏林理工大學哲學所從事為期三個月的合作研究。
1998年8月出席於美國波士頓召開的第20屆世界哲學大會。
2001年9月出席於德國柏林召開的第7屆國際萊布尼茨會議,並被確定為會議主席團成員。

學術成果


獲獎情況

曾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曾先後獲“第六屆中國圖書獎”、“國家教委首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國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第二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等獎勵。

代表性著作

(1)《宗教概論》(獨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
(2)《萊布尼茨》(陳修齋、段德智著),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11月。
(3)《死亡哲學》(獨著),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台北:紅葉出版公司,1994年8月(繁體字版);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第2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生命之旅叢書之一)。
(4)《宗教學》(獨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9月。
(5)《歐洲哲學史上的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合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

代表性譯著

(1)《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批評性解釋》[譯著],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5月。
(2)《非理性的人》[譯著],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2年1月。
(3)《英國哲學史》[譯著],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
(4)《論儒學的宗教性》[譯著],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年7月。
(5)《哲學辭典》[譯著],台灣:貓頭鷹出版社,2004年4月
(6)《論存在者與本質》[譯著],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4月
(7)《神學大全》[譯著],北京:商務印書館觀,2013年10月
(8)《反異教大全》[譯著]

代表性論文

(1)試論阿奎那特指質料學說的變革性質及其神哲學意義:兼論materia signata的中文翻譯,段德智、趙敦華,《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第4期
(2)阿奎那的本質學說對亞里士多德的超越及其意義,《哲學研究》2000年第4期
(3)試論宗教學概念的基本內涵及其對宗教學研究的規範功能,《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6年第4期
(7)西方主體性思想的歷史演進與發展前景:兼評“主體死亡”觀點,《武漢大學學報》2000年第5期。
(8)試論西方宗教哲學的人學化趨勢及其歷史定命,《哲學研究》1999年第8期。
(9)從存有的層次性看儒學的宗教性,《哲學動態》1999年第7期。
(10)簡論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的歷史嬗變與歷史命運:從笛卡爾到胡塞爾和薩特,《武漢大學學報》1990年第2期。

著作

(1)《西方死亡哲學》(獨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
(2)《宗教概論》(獨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
(3)《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論域》(參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
(4)《宗教與社會:對作為宗教學的宗教社會學的一個研究》(獨著),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年7月。
(5)《腦死亡:現代死亡學》(合著),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年10月。
(6)《邪教不是宗教》(主編),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
(7)《宗教思想家論宗教與人生》(主編),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
(8)《當代英美哲學地圖》(合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
(9)《當代英美著名哲學家學術自述》(合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
(10)《希臘思想和科學精神的起源》,陳修齋譯,段德智修訂,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2月。
(11)《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批評性解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5月。
(12)《湖北宗教研究》(主編),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8月。

論文及譯文

(1)試論阿奎那特指質料學說的變革性質及其神哲學意義:兼論materia signata的中文翻譯,段德智、趙敦華,《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第4期
(2)亡友的“七弦琴”,《光明日報》2006年9月19日(第10版)
(3)阿奎那的本質學說對亞里士多德的超越及其意義,《哲學研究》2000年第4期
(4)試論阿奎那的本質特殊學說及其現時代意義,《哲學動態》2006年第4期
(5)樹立宗教學意識乃推進我國宗教學研究的當務之急,《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6年第4期
(6)試論宗教學概念的基本內涵及其對宗教學研究的規範功能,《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6年第4期
(7)“莊嚴國土”,宗教有責,《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期
(8)法國大革命的新闡釋:讀《法蘭西風格:革命的政治文化》,載《〈歷史研究〉五十年論文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10月,原載《歷史研究》1993年第6期。
(9)試論當代宗教哲學的歷史背景和主要論域,《世界哲學》2005年第3期。
(10)當代倫理的重構與“回到蘇格拉底”:試論蘇格拉底倫理思想的歷史意義與當代啟示,《東南大學學報》2004年第5期。
(11)“匡正”必須“去偽”,“去偽”必須“辨偽”,載《湖北宗教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8月。
(12)論儒學的宗教性及其同社會主義文明建設的辯證關聯,載《湖北宗教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8月。
(13)試論現代西方基督宗教倫理思想的歷史演繹、多元發展與理論困難,《武漢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
(14)宗教的人學、道德倫理和社會學意義,《武漢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
中國宗教的“軸心時代”,《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第2期。
(15)“全球一體化”與當代中國基督宗教的歷史使命,載香港信義宗神學院神學年刊《神學與生活》第26期(2003年)。
(16)中國當代萊布尼茨研究述介,《哲學動態》2003年第7期。
(17)試論萊布尼茨和諧學說的理論特徵:兼論其與中國陰陽和諧學說的根本差異,《復旦大學學報》2003年第4期。
(18)從儒學的宗教性看儒家的主體性思想及其現時代意義,《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003年第3期;
(19)“全球化道教”與“道教化全球”,《世界宗教文化》2003年第1期。
(20)存在與分析哲學家,段德智譯,陳修齋校,載《Being與西方哲學傳統》(上卷),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原載《哲學譯叢》1993年第1期。
(21)試論萊布尼茨的現象主義與單子主義的內在關聯:對國際萊布尼茨研究中一個重大問題的回應,《哲學研究》2002年第9期。
(22)試論宗教對話的層次性、基本中介與普遍模式:三論21世紀基督宗教的對話形態,《武漢大學學報》2002年4期。
(23)從全球化的觀點看儒學的宗教性:兼評哈佛漢學家的世界情懷,載“中國哈佛-燕京學者第三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選編”:《文明對話:本土知識的全球意義》,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24)試論希克多元論假說的烏托邦性質,載《哲學評論》,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4月。
(25)第七屆萊布尼茨國際學術會議在柏林召開,李文潮、余慧賢著,《哲學動態》2002年第3期。
(26)On the History,Theoretical Difficulties and Prospects of the Western Subjectivity Thought,in Philoosophical Challenges and Opportunties of Globalization,Vol.II,edit.By Oliva Blanchette,Tomonobu Imanich,George F.McLean,Washington:The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2001.
(27)試論當代西方基督宗教倫理思想研究中的三大難題,《哲學動態》2001年第11期。
(28)實現宗教管理現代化的基本方略,載《濟南市行政學院學報》,2001年第4期。
(29)試論現代哲學的“返老還童”:現代西方主體性哲學發展趨勢研究,《江海學刊》2001年第5期。
(30)On the Doctrine of Harmony of Leibniz and Its Fundamental Differences with the Doctrine of Chinese Yin-yang Harmony,“第7屆萊布尼茨國際學術研討會”(德國柏林)會議論文,2001年9月。
(31)試論當代中國邪教滋生、蔓延的社會文化根源,《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第3期。
(32)試論希克多元論假說的烏托邦性質:對21世紀基督宗教對話形態的一個考察,(台灣)《宗教哲學》2001年第2期。
(33)墨子生死觀述評:兼論儒墨兩家生死觀的同異,台中市《中國文化月刊》第254期。
(34)從“中國禮儀之爭”看基督宗教的全球化與本土化,(加拿大)《維真學刊》2001年第2期。
(35)“上與造物者游,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對莊子生死觀的一個考察,《三峽大學學報》2001年第2期。
(36)西方主體性思想的歷史演進與發展前景:兼評“主體死亡”觀點,《武漢大學學報》2000年第5期。
(37)萊布尼茨的《神正論》與世間諸善的匯合,載《世紀之交的宗教與宗教學研究》(《珞珈哲學論壇》第4輯),余亮譯,段德智校,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
(38)論萊布尼茨的自主的和神恩的和諧學說及其現時代意義,《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