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合義村的結果 展開

合義村

安徽蕪湖市南陵縣弋江鎮下轄村

合義村是聞名遐邇的江南魚米之鄉中的“魚米之村”。這裡的土地肥沃,雨水充沛、盛產水稻小麥油菜籽棉花等多種農作物。

安徽省蕪湖市南陵縣弋江鎮合義村


1.概況 合義村位於弋江鎮北面3.5公里處,弋東路貫穿南北,合閘路橫穿東西,東邊與蕪湖縣紅楊鎮的珩郎村隔河相鄰,南面與排灣村柿壩村緊緊相鄰,西面與紅塘村接壤,北面與紫溪村東河村 交界,如今的合義村是在2002年3月份由原合義村、大聖村合併組成,全村耕地3772畝,人口4618人,總戶數1189戶,下轄43個村民組。設1個黨總支,3個黨支部,黨員108人,流動黨員4人。
每年生產水稻2100多噸。小麥230多噸,油菜籽90多噸,棉花40多噸。
村內有一個糧食加工廠,年產值300多萬元,兩個油料加工廠,年產值80萬元,四個木材加工廠,年產值500萬元,兩個養豬場,年產值60多萬元,一個養雞場,年產值25萬元。
2.郵編:241311

山東省菏澤市東明縣沙窩鄉合義村


合義村
一、概況
該村位於縣城西南10.2公里。106國道東側。現有153戶584人,耕地1235畝。
據《東明縣地名志》記載,清乾隆45年(1780),宋姓劉姓從本鄉劉沙窩遷此建村,原名火燎庄。清光緒末年東明知縣下鄉私訪經此村,嫌村名不好,改名為合義村。村內現有宋、劉、任三姓。宋姓130 戶466 人;劉姓21 戶105人;任姓於清光緒末年(1905)從本鄉劉沙窩遷入,現有2 戶13 人。
二、經濟發展
【農業】建國前,生產條件差,糧食畝產不到100斤,村民過著食不飽腹,衣不遮體的困難生活。建國后,生活開始好轉,但農業一直上不去。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實行生產責任制,提高了群眾生產積極性。他們引黃灌淤,改良土壤,挖溝修渠,築橋建閘,大搞田間工程配套。還新打機井,修復舊井。使耕地實現了井灌、河灌雙保險。特別是農業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加之科學種田,農業產量一年一個新台階。現在小麥畝產900多斤,玉米畝產1000多斤。
【工商業】建國前後,該村以農為主,經商的很少。改革開放后,村民拓寬了致富渠道,有外出經商、打工的,有在家搞養殖的,農閑人不閑,都想去找掙錢門路,增加了不少經濟收入。
三、社會進步
【文化教育】建國前,文化教育落後,沒有辦過學校,文盲很多,沒有出過人才。建國后,村民“望子成龍”,紛紛送子女上學讀書。目前,全村已培養出48名大中專畢業生,其中2名博士生。
【村民生活】隨著收入增加村民生活逐步富裕,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居住環境改善。村裡辦了電,修了路。各戶翻蓋了新瓦房,家庭有了電視機、電冰箱等電器。電話機、手機、摩托車、電動車普及。村裡有大型聯合收割機2部,拖拉機50部,農用機動三輪60輛,耕作實現了機械化,脫離了繁重的體力勞動。村民生活越過越香甜。
四、黨政建設
【黨組建設】1960年合義村、任姜庄從沙窩生產大隊劃出,建立合義村大隊,並建黨支部。歷任支部書記為:1960年姜德功,1980年宋明安,1986年宋石俊。至合併行政村。
【行政建設】該村建立村政權較早,1938年就成立了村公所,任東魯任村長。以後歷任村長為:1938年7月任廣金,1941年任玉勤,1944年任玉慶,1955年任留興,至成立公社建沙窩大隊。
1960年合義村、任姜庄從沙窩大隊劃出,建立合義村大隊,歷任大隊長為:1960年任新山,1976年任玉銘,1980年宋石俊,1984年隊改村,村主任宋石俊,1986年宋明安。至合併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