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負
減輕中小學生負擔的行為
“減負”即減輕負擔,多指減輕中小學生過重的課業和心理負擔。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以及不合理的心理負擔,減輕的是不合理、不必要的負擔,但不是不要教學質量。通過減輕過重負擔,推進素質教育的實施,從而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和身心的健康成長。但學習是一項艱苦的勞動,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減負的同時要增效,教師要通過改變教學方式,學生要改變學習方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掌握高效的學習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減負”對於學生的意思已經變味了,減負相當於減去一個負數,起到的反應就是再加上一個正數,許多學生因為“減負”在一段時間中過於輕鬆,而“減負”過後,老師們會更加地加強力度學習,作業負擔,課程時間力度都會加大。但如果減負實行不當,將會造成“越減越負”的現象,尤其是六年級、初三、高三的學生影響較大。如今國內減負客觀角度是不可能的,必須改變應試教育。
以如今國內的形式,若想有效實施減負,是很難實現的。只有從根本體制上入手,才可以,而什麼又是最根本的呢?就是高考——這個我們學習最終的目標,只有將高考的機制徹底換血才能實行這種“減負”,如果高考的機制不徹底換血的話,那麼也就沒必要去喊什麼減負了,有些學校為什麼會“負負得正”?就是因為他們要對家長負責,必須要他通過高考,這樣才能保證它的生源啊,其實學校他不想休息嗎?只是眼下的形式·····“學習就是為了高三的高考!”這個從小學一年級就灌輸給我們的思想又會在什麼時候才能改變呢?只有將高考的機制徹底的換血,才能有這個資本談減負,否則一切就都是空話!而只有在高考機制的徹底換血的情況下,才能逐漸的廢掉應試教育,將素質教育逐漸的成立在各大中小學校上。這是一個耗時耗力的工程,但可以肯定在不遠的將來必可實現真正的“減負”。
要想減輕課業負擔需要 多方面努力:
第一,學校。如果像以分數為中心,就會玩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遊戲,課表搞兩套,一套按照部頒標準編排,應付檢查,一套按學校規定編排,實際操作。中、高考科目,課時都有所增加,尤其是英語、數理化科目,加得更多,一般七節課,也就九節,一天九節課並不稀奇,年級越高,超得越高,體音美、勞技等課常常被擠占,老師也叫苦不迭。
第二,家庭。家長有望子成龍的心情,學生的課業負擔過重,家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一是中國的家長沒有系統地受過培訓,大部分基本不懂教育規律和孩子的成長規律,不懂得如何進行科學的家庭教育,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因而對孩子的定位就不準確。二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尤其是對獨生子女期望過高,從小就希望上個好學校,將來考好大學生,找個好工作,當然這裡面有社會的誤導。三是盲目攀比,沒有看清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孩子的差異。看別的家長買什麼資料,自己也跟著買什麼資料,看別的孩子上什麼班,自己的孩子也上什麼班,不看孩子是否需要,不給孩子發展空間,還美其名曰不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第四,升學壓力。學生課業負擔從小學到初中、到高中基本呈遞增趨勢。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小學升學壓力雖然不多,但是考試還不能取消。考試一直在改革,但考試改革的要求與素質教育的要求、課程改革的要求相距甚遠。考試的類型單一,評價的標準單一,會造成嚴重損害學生的個性與特長。學習者不願為不考的課程付出很多勞動,從這個角度來說,減負要做的工作還有豐富考試類型、完善評價標準,讓學生髮展個性與特長,有更多的時間與精力為自己正確的理想而奮鬥等。
絕大多數學校都在逃避減負,因為升學壓力大、升學率指揮棒等,脅迫學生彙報符合規定的不實情況、暫時做樣子等,瞞天過海,騙過了上級領導的教育檢查。
對於中小學生“減負”的效果,專家們也存在很大的疑問。根據有關媒體的報道,“減負”現象變成了校內減負校外增負。對於學校來說,減負令在校園內得到了實施,可是在校外卻根本得不到實施。在校外叢生的“輔導班”是減負不能實施的的根本;可是家長們則焦慮,面對重重的升學壓力和激烈的“擇校”競爭,如果不給孩子多報一些輔導班,多做一些練習會不會“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2019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進一步營造教育教學良好環境的若干意見》,切實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確保督查檢查評比考核減少逾半,確保教師潛心教書靜心育人。把寧靜還給學校,把時間還給教師,令不少一線教育工作者倍感溫暖,也提振了教師們的信心。
2021年5月,為堅決扭轉學校作業數量過多、質量不高、功能異化等突出問題,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於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就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提出十條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