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安花鼓

一種傳統民間歌舞

鎮安花鼓是一種傳統民間歌舞。在縣內主要流行於西部“下河人”居住地區。明清年間,鄂西北襄陽和鄖陽等地區因水旱災害,不少民間藝人沿漢江上溯,流落於鎮安。從而使湖北的琴子戲(即現在的大筒子戲)和八岔廣泛流傳,再與本地的燈歌小調融合,形成了一個定型的劇種,即“二柵子”戲。從它初步形成至今,已有二百餘年的歷史,鎮安“二柵子”班社的演齣劇目大都是當地民間生活小戲。如筒子《藍玉蓮擔水》、八岔《蔡鳴鳳辭店》、小調《吳三寶游春》等。

新中國成立后,花鼓戲獲得新生。鎮安劇團先後創作排演了《換豬》、《劉海戲金蟾》、《牧童與小姐》、《聶濤》等大型花鼓劇目,多次獲得省市獎勵。鎮安花鼓已被列入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內容介紹


鎮安花鼓在形成初期,演齣劇目大部分都是民間生活小戲,如“筒子”《藍玉蓮擔水》、“八岔”《蔡鳴鳳辭店》、小調《吳三寶游春》等。
鎮安花鼓
鎮安花鼓

主要特徵


鎮安花鼓是以湖北的琴子戲(大筒子戲)和八岔戲再結合本地的燈歌小調而形成的一個定型的劇種,即“二棚子”戲,過去“二棚子”戲的演出規模一般大於皮影,小於二黃,從而人稱“二江湖”。

主要價值


鎮安花鼓的三種聲腔(筒子、八岔、小調)都是由於不同程度地處於民間歌謠狀態,且“母地”原始性強,音樂結構複雜。鎮安劇團從20世紀七十年代初就開始對這一獨特的地方戲進行系統研究和開發利用。從《換豬》、《劉海戲金蟾》、《牧童與小姐》、《鳳凰飛進光棍堂》以及《聶燾》等中、大型花鼓戲的上演,受到國家文化部和省、地黨政領導的嘉獎,同時也頗受廣大觀眾的喜愛,使鎮安花鼓進入一個新的繁盛時期。為當地“兩個文明”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

歷史淵源


咸豐初年,鄂西北的襄陽和鄖陽等地因水旱災害,不少民間藝人沿漢江上溯,流落鎮安。使湖北的琴子戲和八岔戲與本地的燈歌小調融合,形成了鎮安花鼓這個獨特的地方劇種。從而形成至今(2011年)已近二百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