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哈伊爾·伊萬諾維奇·格林卡

米哈伊爾·伊萬諾維奇·格林卡

米哈伊爾·伊萬諾維奇·格林卡(MikhailGlinka 1804-1857)。俄羅斯作曲家,民族樂派。1804年生於斯摩棱斯克之諾沃巴斯科伊,出身於富裕地主家庭。在聖彼得堡受普通教育期間,於1817年師從約翰·菲爾德學鋼琴,同時還學小提琴與和聲。

人物經歷


米哈伊爾·伊萬諾維奇·格林卡
米哈伊爾·伊萬諾維奇·格林卡
米哈伊爾·伊萬諾維奇·格林卡於1804年出生於一個莊園主家庭,童年時就對民間樂曲發生興趣,從農奴樂師學習小提琴、鋼琴,經常是農奴樂隊音樂會的座上客,而且參加演奏小提琴、長笛等。1818~1822年,在聖彼得堡貴族寄宿學校學習期間受教於未來的十二月黨人、詩人丘赫爾別凱,有進步思想的學者老師,如法學家庫尼岑、歷史學家阿爾謝尼耶夫、心理學家兼美術家加利奇,這些都是當時反對農奴制的著名人士,因此對少年格林卡的個性和世界觀的形成產生了很大影響。格林卡的公民意識和熱愛自由的思想日益成熟,聖彼得堡學業結束后不久,十二月黨人於1825年12月起義失敗,格林卡也由於與“叛亂者”有交往而被傳訊。在聖彼得堡學習期間,那裡的藝術氛圍熏陶著青年格林卡,從而使其音樂天賦得到發揮。他經常涉足劇院,欣賞莫扎特、羅西尼和法國音樂學院教授凱魯比尼等人的知名歌劇,跟貝姆學小提琴,向愛爾蘭鋼琴家菲爾德學鋼琴。而德國鋼琴家作曲家邁耶爾則是格林卡樂理學習的主要老師。
1824年
格林卡任職交通委員會辦公廳,這個公職他並不經心,卻儘力搞音樂創作,並創作了不少室內樂作品、鋼琴曲、樂隊用曲。他早年優秀的浪漫曲《窮歌手》和《喬治亞之歌》最能表明一位天才的作曲家已脫穎而出了。
1830~1834年
青年的格林卡
青年的格林卡
格林卡先後遊學義大利、奧地利、德國,了解了歐洲各大城市的音樂生活,結識了法國作曲家柏遼茲、德國 作曲家門德爾松、義大利歌劇作曲家貝里尼、浪漫主義歌劇巨匠唐尼采蒂,因此這期間他的作品如室內樂《悲愴三重奏》、《降E大調六重奏》、浪漫曲《威尼斯之夜》、《勝利者》都充滿了浪漫主義的激情、真摯的感情和豐富的生活感受,同時對義大利浪漫主義歌劇也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萌生了寫歌劇的想法,雖然義大利歌劇中旋律因素多彩多姿,令人讚歎,但格林卡內心卻是“……我真心地不能做一個義大利人,因為我心繫祖國,因此我萌生了要寫俄羅斯風格的歌劇的想法。”1834年春,格林卡回國后立即著手他第一部歌劇《伊凡·蘇薩寧》的創作。這部歌劇充分體現了19世紀30年代俄羅斯文學中巳樹立的現實主義和人民性的創作原則,而且作曲家在詮釋歷史主題時又遵循將其體現為人民悲劇的原則,從而使俄羅斯人民英勇不屈的愛國主義思想在蘇薩寧的形象中得到感人的全面表現。值得指出的是蘇薩寧這個人民英雄形象是受到著名十二黨詩人雷列耶夫的《冗思》的影響而創作的。更有意思的是此劇於1836年首演於聖彼得堡大劇院時劇名是《為沙皇獻身》。這是因為當時的皇帝尼古拉一世對新歌劇十分關注而欽定的。
《伊凡·蘇薩寧》首演成功,成了俄羅斯藝術生活的大事,普希金、果戈里、茹科夫斯基、奧多耶夫斯基等知名作家紛紛致以熱烈祝賀。然而,格林卡樂曲中的人民性遭到貴族觀眾的非議,認為該劇的音樂是“鄉巴佬音樂”,所幸的是腳本作者、宮廷詩人羅森所寫的唱詞道白不乏傳統的尊君色彩,從而最終獲得官方的認可。
格林卡第一部歌劇的成功為俄羅斯音樂藝術開啟了嶄新的經典時代,不僅在俄羅斯獲得應有的評價,外國評論家也給予很高評價,法國的一位評論家寫道:“這不僅僅是部歌劇,而是一部民族史詩。”格林卡的第二部歌劇《魯斯蘭與柳德米拉》是一部氣勢磅礴的作品,從1837年構思至1842年首演於聖彼得堡大劇院,斷斷續續寫作的六年中他還創作了不少高質量的樂曲,有據普希金的詩篇《我記得那美妙的瞬間》、《我們的玫瑰在哪兒》、《靜夜和風》譜寫的浪漫曲,還有悲歌《彷徨》、聲樂組曲《告別聖彼得堡》等。
這期間發生了兩件大事,使格林卡在精神和生活上陷入困境。第一件事是1837年皇帝為了獎勵格林卡的創作而任命他為宮廷合唱團的樂長,豈料尼古拉一世的“皇恩”成了作曲家的沉重負擔,因為這個差使置格林卡於奴僕似的宮廷官員地位,這豈能忍受;另一件事是與1835年結婚的妻子伊萬諾娃打離婚官司。這是一樁錯誤的婚姻,伊萬諾娃沒有文化,心胸狹隘,與丈夫的音樂興趣格格不入,本來就使格林卡深感失望,現在又雪上加霜,上流社會中庸俗無恥的搬弄是非導致格林卡再也無法將這個不愉快的婚姻維持下去。兩件事情使格林卡異常沮喪,他遠離親朋,埋身於演藝圈中,嫉恨、謊言蜚語和一些微不足道的不幸,使他深陷孤獨而難以自拔。蟄居了兩年後,格林卡先後在法國和西班牙遊學,記錄下民間歌手和吉他手演奏的西班牙旋律,觀察了西班牙的民間音樂,這些都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而創作了兩部著名的交響序曲:《阿拉·霍塔》、《回憶馬德里的夏夜》(現簡稱為《馬德里之夜》)。四年的歐洲之行終於使俄羅斯音樂大師享譽歐陸,名聞遐邇。1847年回國后在家鄉住了一段時間,翌年三月旅居波蘭華沙,格林卡完成了《回憶卡斯蒂里亞》,值得指出的是,此時他創作了著名的《,卡瑪林斯卡亞幻想曲》,從而實現了作曲家把俄羅民歌交響化的夙願。
晚年
19世紀50年代正值俄國文學中現實主義創作成熟繁榮時期,藝術中民主化進程發展時期,也是農奴制改革的前夜,這些社會因素對他的創作思想影響很大,從而萌生了創作以烏克蘭民間習俗和歌頌人民英雄為主題的交響樂的計劃,如50年代初,據果戈里中篇小說的構思的主題交響樂《達拉斯·布里巴》,1855年準備寫一部描寫民間習俗的歌劇《一女兩夫》。遺憾的是兩部醞釀中的巨著未能付諸實現。但其創作思想卻在60年代形成的對開拓俄羅斯民族音樂有貢獻的眾多作曲家的創作中得到繼承和發揚。格林卡去世的前一年春,為了研究他深感興趣的古老的復調音樂,建立有俄羅斯特色的對位法,他不顧體弱多病,千里迢迢來到柏林,悉心研究了義大利復調音樂大師帕萊斯特里納、英籍德國作曲家亨德爾和德國偉大的作曲家巴赫等人的作品。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第二年的二月,他病逝柏林。
格林卡雕像
格林卡雕像
格林卡不僅是俄羅斯的樂壇巨擘,而且也是世界樂壇上不朽的音樂大師,之所以能有如此殊榮是因為他熱愛 人民,深刻理解人民性,尊奉人民性為自己的創作原則,格林卡認為人民性就是普希金所說的,反映人民的性格、世界觀、思想方式以及他們的情感。他自己曾說:“讓我每時每刻都和人民在一起,我要和人民同甘苦,共歡樂。”又說:“人民創造音樂,而我們藝術家只是改編而已。”格林卡的這種思想集中體現在兩部歌劇的主人公蘇薩寧和魯斯蘭的英雄形象上。他最著名的三部幻想曲《阿拉貢霍塔》、《馬德里之夜》與《卡瑪林斯卡亞》則是他後面那句話的體現,可以說是作曲家在民間歌曲的啟迪下,譜寫成的描繪民間習俗、反映其思想感情的代表作。
格林卡的創作極其豐富,幾乎囊括了全部主要的音樂體裁:歌劇、戲劇音樂、交響樂、鋼琴曲、浪漫曲、室內樂。他最大的貢獻是創造了俄羅斯古典歌劇,他的歌劇對俄羅斯交響樂的發展起了巨大作用,是他首先以歌劇形式創作交響樂,而且完全摒棄歌劇中帶道白的“混合”原則,這種大膽的創新可以說是對當時俄羅斯所有歌劇的一個挑戰。總之,格林卡的創作大力推進了俄羅斯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深深影響了後繼的樂壇巨子,甚至可以說20世紀蘇聯各民族的音樂流派也在格林卡現實主義創作原則的影響下成長壯大。

人物評價


米哈伊爾·伊萬諾維奇·格林卡
米哈伊爾·伊萬諾維奇·格林卡
格林卡是第一個將俄羅斯民族音樂文化與西方音樂文化交融而使之達到先進水平的作曲家,被視為“俄羅斯古典 音樂之父”。他的音樂以愛國主義的內容和質樸的民族形式相結合而著稱,在歌劇、管弦樂、歌曲等重要領域為俄羅斯的音樂創作開闢了新路。他的歌劇,為俄羅斯的歌劇發展鋪設了兩條路線:一條是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的歷史性題材,以《為沙皇獻身》為代表;另一條是神話、傳奇題材,以《魯斯蘭與柳德米拉》為代表。在器樂創作領域,還開創了標題性和民歌變奏性質的管弦樂道路。他的作品,風格清新,富於生活氣息。而他的藝術歌曲,是建立在城市小調的基礎上,使之具有濃郁的俄羅斯風格。此外,他還吸收異國情調和多民族音樂語言來豐富俄羅斯音樂形式,對日後的俄羅斯作曲家影響極大。
格林卡是俄羅斯民族音樂真正的奠基人,被尊稱為“俄羅斯音樂之父”,他為俄羅斯民族音樂的發展開創了廣闊的前景,對俄羅斯民族音樂 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他之後,俄羅斯相繼出現了一大批思想成熟,技法高超的民族音樂大師。

作品評價


格林卡的兩部歌劇《伊凡·蘇薩寧》和《魯斯蘭與柳德米拉》不僅是俄羅斯歌劇寶庫中的珍品,而且也是世界歌劇史上的傑作。他的代表作還有管弦樂序曲《馬德里之夜》等。
此外,他還作有管弦樂曲、室內樂曲、鋼琴曲和歌曲等。“讓我每時每刻都和人民在一起,我要和人民同甘苦,共歡樂。”——格林卡這句名言不僅說明了他與俄羅斯民眾的親密關係,而且也可以用來概括他的音樂創作。

主要作品


格林卡《伊凡·蘇薩寧》序曲
米哈伊爾·伊萬諾維奇·格林卡
米哈伊爾·伊萬諾維奇·格林卡
作品簡介:歌劇《伊凡·蘇薩寧》作於1836年。劇情描述17世紀俄羅斯舉國奮起抗擊波蘭侵略者,並把波蘭軍隊圍困在莫斯科,正當勝利在望時,另一支波蘭軍隊突然出現在農民蘇薩寧的村莊,脅迫蘇薩寧帶領他們抄近路趕赴莫斯科解圍。蘇薩寧把敵人引進荒無人跡的森林,自己與陷入絕境的波蘭人同歸於盡的故事。《伊凡·蘇薩寧》序曲概括地體現了歌劇的中心內容,曲中所有主題都取材於歌劇音樂。用奏鳴曲式寫成。樂曲從莊嚴而響亮的引子開始,象徵著俄羅斯祖國的形象,緊接著雙簧管奏出一支悲哀的旋律,訴說著俄羅斯人民所經受的苦難。引子過後,急速的第一主題描寫了戰亂中俄羅斯人民的惶恐和不安,突然闖入的插句,用波蘭的瑪祖卡舞曲的節奏代表波蘭侵略者的形象。隨後音樂進入明朗而寧靜的第二主題,彷彿是蘇薩寧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和追憶。音樂進入發展部后比較緊湊,用復調作曲技法揭示出緊張的矛盾衝突,並展示了蘇薩寧死前大義凜然的場面。之後進入勝利和最後凱旋的歡呼,全曲在威嚴而宏偉的樂聲中結束。
格林卡徠《卡瑪林斯卡亞》(幻想曲)
米哈伊爾·伊萬諾維奇·格林卡
米哈伊爾·伊萬諾維奇·格林卡
作品簡介:《卡瑪林斯卡亞》(幻想曲)是格林卡最著名的一首管弦樂曲,作於1848年。採用俄羅斯民歌婚禮歌曲《從山後,從高高的山後》和舞蹈歌曲《卡瑪林斯卡亞》的主題寫成。樂曲開始在一段簡短的引子之後,第一主題由弦樂器齊奏奏出,然後是主題的三次變奏,隨著合唱的進入,旋律的呈示和交織,描繪出一幅幅俄羅斯農村婚禮的生動畫面。在一小段連接句后,急速、活躍而熱烈的第二主題的進入,彷彿宣告婚禮儀式已經完成,喜宴正式開始。第二主題運用裝飾變奏、襯腔、音調的引伸發展和配器等作曲技法,使氣氛越來越喧鬧、幽默、熱烈,當情緒達到最高潮時,整個樂隊突然安靜下來,只聽到舞蹈歌曲主題的片斷兩次從遠處傳來。全曲在樂隊猛然的一擊后結束。
格林卡《魯斯蘭與柳德米拉》(序曲)
米哈伊爾·伊萬諾維奇·格林卡
米哈伊爾·伊萬諾維奇·格林卡
作品簡介:歌劇《魯斯蘭與柳德米拉》作於1842年。選自敘事詩體的神話故事,劇情描述一個古老的傳說。在武士魯斯蘭和基輔大公羅斯的公主柳德米拉的婚宴上,游吟詩人預言新婚夫婦將有劫難,但忠實的愛情會使他們逢凶化吉,苦盡甘來。果然,婚宴結束后,在閃電雷鳴聲中新娘柳德米拉被魔法師契爾諾莫爾劫走。基輔大公要求武士們把公主找回來,並答應將女兒許配給找到的人為妻。魯斯蘭在出發尋訪公主的旅程中,得到一個睿智老者 的幫助,打聽到柳德米拉的下落並得到一把舉世無雙的寶劍,他逃過女巫的算計,從死里復活一次,最後用寶劍破了魔法師的妖法,把公主救了出來並與公主美滿完婚。《魯斯蘭與柳德米拉》序曲,採用歌劇中的對比性主題發展而成,全曲充滿明朗的色彩、歡樂、喜慶的情緒和英勇、果敢的精神。普萊文指揮的倫敦交響樂團,以其清晰而流暢的線條、精彩的詮釋,讓聽眾在格林卡這首歡躍、惶恐、鬥爭、喜氣洋溢的音樂聲中領悟到作曲家的真正涵義。這部歌劇的序曲寫得尤其出色,因此直至今日仍然是音樂會上經常演奏的曲目,而且還被改編為各種形式的輕音樂。序曲成功地展示出歌劇的主題思想,表達了正義戰勝邪惡之後,人們歡慶勝利的場面。這部序曲的旋律輕快、華麗,演奏技巧高超,在俄羅斯管弦樂發展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序曲為D大調,2/2拍,奏鳴曲式。序曲的引子是對魯斯蘭堅不可摧的力量的描寫,它歡快而且充滿了活力。接著立即進入呈示部,樂曲迅速推向由弦樂部分演奏的輕快而明朗的急速旋律,它以豪放、奔騰的氣勢,成功地勾畫出武士魯斯蘭躍馬揮戈、一往無前的英雄形象。副部主題轉為F大調,音樂來源於歌劇中魯斯蘭的詠嘆調,富有很強的俄羅斯性格。序曲的發展部經過全樂隊的強奏、弦樂撥奏和激動的弦樂拉奏,進入再現部。再現部又回到D大調,把呈示部的兩個主題再現出來,但比原來的氣勢更為宏大,甚至還出現了下行全音階。最後樂曲由強有力的和弦引出熱烈而壯大的場面,全曲在歡慶勝利的氣氛中結束。
其他作品
歌 劇:《為沙皇獻身》(即《伊凡·蘇薩寧》)、《魯斯蘭與柳德米拉》
管弦樂:《阿拉貢霍塔》、《卡瑪林斯卡婭》、《馬德里之夜》、《幻想圓舞曲》
室內樂:《弦樂四重奏》、《鋼琴與弦樂六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