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壞樂崩

禮壞樂崩

成語出處:禮壞樂崩是一個漢語成語,漢語拼音為【 lǐ huài yuè bēng】。【出處】:出自《漢書·武帝紀》:“蓋聞導民以禮,風之以樂。今禮壞樂崩,朕甚閔焉。”

成語釋義:古代制禮,把它當作社會道德、行為的規範;把制樂作為教化的規範。形容社會綱紀紊亂,騷動不寧的時代。

成語用法:作賓語、定語;指動蕩不安的時代。【舉例造句】:秦吞六雄之後,漢承百代之弊,禮壞樂崩,上陵下替。 ★唐·白居易《叔孫通定朝儀賦》

釋義


古代制禮,把它當作社會道德、行為的規範;把制樂人微言輕教化的規範。形容社會綱紀紊亂,騷動不寧的時代。

出處


《漢書•武帝紀》:“蓋聞導民以禮,風之以樂。今禮壞樂崩,朕甚閔焉。”

典故


古時制禮,以為社會道德、行為的規範,制樂以為教化的規範。社會綱紀紊亂,騷擾不寧之時,常以“禮壞樂崩”來形容。晉.馮跋《下書建大學》:“自頃喪亂,禮壞樂崩,閭閻絕諷誦之音,後生無庠序之教。”唐.白居易《叔孫通定朝儀賦》:“秦吞六雄之後,漢承百代之弊,禮壞樂崩,上陵下替。”亦作“禮崩樂壞”。《隋書.音樂志中》:“禮崩樂壞,其來自久,今太常雅樂,並用胡聲。”亦作“禮樂崩壞”。宋.陸遊《書郭崇韜傳后》:“庄宗雖出夷狄,又承天下大亂、禮樂崩壞之際,然顧典禮人情,亦難其事。”

近反義詞


近義詞

禮崩樂壞

英文翻譯


The set of etiquette ruins and the music is lost.

由來


那麼,什麼是"禮樂"呢?我們看"禮"的繁體字" ",左邊是個 "示",右邊由兩部分組成,上邊的現在寫成"曲",下邊的是個"豆"字。在古代漢語里,凡有"示"字旁的字大都和祭祀神靈有關,如"神"、"社"、"祈"、"祝"等。"禮"字右邊的"曲"是個象形字,按照考古學家的說法,它象徵一個器皿里放著兩串玉,下邊的"豆"字就是放器皿的凳子。這樣,我們就知道"禮"這個字原來是表示祭祀神靈的一種儀式,器皿里的那兩串玉就是奉獻給神靈的祭品。"樂"字原來也是象形字、象徵的是一種樂器。古代舉行祭祀神靈的儀式的時候,一般都要演奏樂器、表演舞蹈,並且伴有歌唱,那歌詞就是"詩"了。所以,"樂"這個字原來不光是指音樂,還包括舞蹈、詩歌等,它可以說是古代藝術的總稱。《詩經》有一部分詩叫"頌",這類詩都是當時國家舉行祭祀祖先的儀式時演唱的。相傳,黃帝以後,每個朝代都有它們特有的樂舞,黃帝的叫《雲門》,堯帝的叫《咸池》,舜帝的叫《韶》,夏代的叫《大夏》,周代的叫《大武》。直到唐代,還有宮廷樂舞叫《秦王破陣樂》,據說是唐太宗李世民親自編導的,表現他的文治武功。"樂"原來和"禮"一樣也是祭祀神靈的儀式,並且總是和"禮"相互配合著進行的,古人談到"禮"的時候總要提到"樂",遂形成"禮樂"這個詞。我們知道,很多民族在它文化發展初期都經歷了一個"巫術文化"或 "宗教文化"的階段,禮樂就是我們民族在這個階段的產物。《左傳》里有一段話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大約在商周之際,周公"制禮作樂",對禮樂制度進行了改造,原來作為神靈祭祀儀式的"禮"逐漸變成了政治上的等級制度和人們在社會生活中交往的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