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毅

二野某文工團副團長

吳毅(1915年—1984年),運城市鹽湖區馮村鄉馮村人。吳毅少時,聰穎好學,尤喜音樂。民國25年(1936)在北平(今北京市)上學,加入中國民族解放先鋒隊。民國26年(1937)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積極從事抗日救亡工作。民國28年(1939)3月,到太行山抗日軍政大學學習。民國29年(1940)5月調任太行山挺進劇社指導員。民國30年(1941)1月,他到延安魯迅藝術學校深造。從民國31年(1942)1月起,吳毅先後在十八集團軍總政治部實驗文工團、晉魯豫軍區政治部文工團、中原軍區政治部文工團擔任音樂組長、音樂指導。1949年8月調任第二野戰軍政治部文工團,後轉西南軍區戰鬥文工團擔任副團長。

基本介紹


(1915年—1984年),運城市鹽湖區馮村鄉馮村人。吳毅少時,聰穎好學,尤喜音樂。民國25年(1936)在北平(今北京市)上學,加入中國民族解放先鋒隊。民國26年(1937)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積極從事抗日救亡工作。民國28年(1939)3月,到太行山抗日軍政大學學習。民國29年(1940)5月調任太行山挺進劇社指導員。民國30年(1941)1月,他到延安魯迅藝術學校深造。從民國31年(1942)1月起,吳毅先後在十八集團軍總政治部實驗文工團、晉魯豫軍區政治部文工團、中原軍區政治部文工團擔任音樂組長、音樂指導。1949年8月調任第二野戰軍政治部文工團,後轉西南軍區戰鬥文工團擔任副團長。
在長期的艱苦革命戰爭年代,吳毅立場堅定,不避艱險,積極幫助地方發展民兵武裝,開展游擊戰爭,打擊敵偽反動勢力,建設鄉村抗日民主政權。他認真學習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堅決貫徹黨的文藝方針,深入前線,深入部隊、體驗火熱的戰鬥生活,進行了大量的音樂創作。曾先後為歌劇《血淚仇》、《兩種作風》、《王克勤班》和獨幕話劇《軍民一家》譜寫富於戰鬥性和民族風格的曲子。
1955年,吳毅轉移到地方工作,任重慶市文工團藝術指導。1956年7月後,曾任重慶市文工團、重慶市歌舞劇團團長和重慶市群眾藝術館館長等職。期間,吳毅先後率領團、隊、組赴西康、西藏和雲南邊防部隊慰問演出,並對部隊文工團和連隊的文藝活動進行藝術指導。為了繁榮社會主義文藝事業,吳毅經常組織領導文藝工作者下鄉下廠,深入生活,向工人、農民學習,汲取群眾的精神營養,充實自己的音樂創作。曾為話劇《膽劍篇》、《針鋒相對》配樂,具體組織和領導電影《我們都是向陽花》和歌劇《江姐》、《大巴山游擊隊》、《紅雲岩》的音樂創作。吳毅還為交響樂《大谷》配打擊樂。
在文化大革命中,吳毅的身心健康受到摧殘,但他堅信黨的領導,熱愛社會主義制度,仍積極努力地為黨工作。
1984年2月,吳毅同志病逝於重慶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