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江
我國第一條人工運河
先有太湖,再有伍子胥,後有胥江,太湖水經胥江進姑蘇城。太湖名氣響,胥江名氣也響。蘇州地區水系當中,除了長江、運河,第三把交椅當屬胥江。
胥江,東是胥門,西是胥口,當中還有一個伍子胥!
蘇州城胥門斜對著胥江口。舊時,這裡是蘇州的水路要衝。京杭大運河航道從北而來,在橫塘古驛站匯入太湖水一起折入胥江,浩浩蕩蕩流向姑蘇城。
明代楊循吉編纂《吳邑志》說“胥門石灰橋西九里為橫塘”,可見清代徐崧的話沒錯,胥江起自胥門,胥門對面是小日暉橋。
胥門城門外
城門洞由三道磚砌拱券組成。拱門高4.65米,寬3.3米,縱深11.45米。城內門洞尚存橫額,“胥門”二字已毀。
城外最引人矚目的橋樑首數萬年橋。現在的萬年橋,是2004年改建的三曲拱橋,其外形借鑒了《姑蘇繁華圖》中萬年橋的形態。著名的《姑蘇繁華圖》上,萬年橋也佔據了顯著的位置。蘇州民間傳說,明嘉靖年間的權臣嚴嵩,視察蘇州時見萬年橋精美,就把它拆下,移建到自己的老家江西分宜去了。清代學者顧震濤所作《吳門表隱》一書中就有類似表述:“胥門外有弔橋,紫石甚古,明嘉靖時,嚴嵩愛而拆去,今在蘇州城外,亦名萬年橋。”
胥江
胥江沿線悠悠千年的歷史文化底蘊、氛圍濃郁的民俗市井風情,特別是延續千年的“水路游太湖”的黃金旅遊線,都曾是蘇州社會、經濟、文化最經典的寫照、最精華的濃縮。
伍子胥主持開挖胥溪是因為戰爭,西破比較強大的楚國。吳國長於水軍,從吳國到楚國陸路交通不便,開溝挖溪,能夠助水軍快速出擊到達目的地。胥溪挖通后,吳國水軍可走太湖、也可走高淳湖,在今蕪湖附近入長江,再渡江向北到巢湖一帶北入淮水,突襲楚國,“比至郢,五戰,楚五敗”,吳國3萬水師,打敗20萬楚國之軍。
萬壽亭
伍子胥“相土嘗水,象天法地”,築成了周長47里的蘇州城。雖經2500多年漫長歷史的演變,但時至今日,姑蘇城池仍保持了伍子胥主張的“必立城廓”的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