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體

區域經濟體

區域經濟體指在一定區域內經濟發展的內部因素與外部條件相互作用而產生的生產綜合體,以一定地域為範圍,並與經濟要素及其分佈密切結合的區域發展實體。

經濟是指社會生產關係的總和


經濟是指社會生產關係的總和。指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結成的,與一定的社會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係的總和或社會經濟制度,是政治、法律、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上層建築賴依建立起來的基礎。

世界經濟體


是指多個國家為了達到優惠的貿易政策從而實現共同的經濟利益以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而組建的經濟共同體或經濟合作團體。
目前全球比較知名而且規模較大的三大經濟體分別是歐洲聯盟(簡稱歐盟),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簡稱亞太經合組織)和北美自由貿易區

新興經濟體


新興經濟體(區域經濟體)

是指某一國家或區域經濟蓬勃發展,成為新興的經濟實體。
關於新興經濟體(區域經濟體),目前並沒有一個確定的定義。英國《經濟學家》將新興經濟體分成兩個梯隊:第一梯隊為中國、巴西、印度和俄羅斯,也稱“金磚四國”;第二梯隊包括墨西哥、韓國南非、波蘭、土耳其、埃及等“新鑽”國家。是指某一國家或地區經濟蓬勃發展,成為新興的經濟實體。

區域經濟體四個案例:

成渝的統籌城鄉發展探索,“儘快形成統籌城鄉發展的體制機制”,為推動全國深化改革、實現科學發展與和諧發展發揮示範和帶動作用;北京被確定為全國文化體制改革綜合性試點地區之一,目的是在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推動文化走向國際市場等方面,先行進行探索,在全國發揮良好的示範作用;天津濱海新區成為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金融領域的重大改革,“原則上可安排在天津濱海新區先行先試”;上海浦東新區被要求“率先建立起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推動全國改革起示範作用”。這四個案例各有特色,但相同點在於他們都是本區域的經濟增長極,分別帶動著西部地區、環渤海區域、長江三角洲的發展重任,四個案例就是強勢區域經濟體,它們也是更大範圍的區域經濟體的動力核心,就像機器人的晶元,它們的發展狀態關乎著本區域的命運。它們的職能無外乎歸結為極化效應和滴流效應,正帶動本區域經濟起飛。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的發生呢?法國學者戈特曼1957年提出“大都市連綿帶”概念,大都市圈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1957年繆爾達爾提出循環累積因果原理:在市場力量的作用下,發達區域表現為一種上升的正反饋運動,不發達區域經濟表現為一種下降的正反饋運動。在這種循環累積過程中,存在著擴散和極化兩種效應。擴散效應是指發達區域強大經濟勢能向周邊區域的擴散和輻射,主要表現為資本、信息、技術向落後區域的轉移和傳遞,這種效應有利於帶動落後區域的經濟增長;極化效應是指生產要素從落後區域流人發達區域的現象,它將引起落後區域經濟活動的衰退。在循環累積因果過程中,極化總是大於擴散。
在宏觀經濟處於失衡的狀態之下,特別是經濟發展程度(經濟發展節奏在我國雖然有所區別,但總體上處於高速發展期)在區域經濟體經濟發展程度高低千差萬別的背景下,研究區域經濟體發展對宏觀經濟均衡的貢獻問題。迅速崛起的區域經濟體,應當而且能夠成為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高速增長點、經濟體制改革中的體制創新點、對外開放中與世界經濟的聯結點和制度與宏觀經濟均衡的支點;區域經濟體正從能量聚集期開始向能量釋放期轉變,其所處區位、發展水平、城市化階段以及制度需求的要求,宏觀經濟均衡發展要求區域經濟體充分發揮在本區域經濟中的輻射和牽動作用,進而達到在全國範圍內形成一種良性互動的制度模仿、制度互融的地步。世界經濟發展史表明,一個國家的發展往往依託於一些經濟基礎較好的“點”,再通過這些增長“點”向周圍輻射擴散,從而帶動整個宏觀經濟的崛起,直到制度均衡。

區域經濟合作


什麼是區域經濟合作

區域性經濟合作 是指某一個區域內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為了維護共同的經濟和政治利益,實現專業化分工和進行產品羚羊掛角而採取共同的經濟政策,實行某種形式的經濟聯合或組成區域性經濟團體。區域性經濟合作是世界經濟生活越來越國際化的產物和表現。它是生產社會化和經濟生活國際化發展的歷史趨勢,有其深刻的現實基礎和客觀必然性。

區域經濟合作的形式

區域經濟一體化按關稅壁壘和商品及及服務自由化程度,以及在產業、財政、金融、政治等各方面的聯繫程度,可分為以下幾種形式。
(1)部門一體化。
部門一體化是指區域內各成員國的一種或幾種產業實行一體化,如歐洲煤鋼聯營經濟一體化組織,內容包括逐步取消成員國之間煤鋼產品進出口關稅和限額,成立煤鋼共同市場,通過控制投資、產品價格、原料分配、企業的興辦與合併等調節共同體成員國的煤鋼生產,並建立有超國家性質的“協調機構”,對各成員國、企業和個人實行約束。這種形式的部門一體化還有歐洲原子能共同體(EAEC)。
(2)優惠貿易安排。
這是市場經濟一體化最低級最鬆散的一種形式。主要是通過協定或其他形式,減少成員國之間的進口關稅。即對全部商品或部分商品規定特別的關稅優惠。如東盟和非洲優惠貿易區等就屬此類。
自由貿易區指由簽訂有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組成的貿易區,在成員國之間取消工業品貿易限額,減免或廢除關稅,使商品在區域內各成員國之間逐步自由移動,但不涉及建立共同的關稅和共同貿易政策,不建立超國家的機構。例如,歐洲自由貿易聯盟和拉丁美洲自由貿易協會等。
(4)關稅同盟。
關稅同盟指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簽訂協定,相互間免征關稅和取消其它壁壘,並對非同盟國家實行統一的關稅率而締結的同盟。它在一體化程度上高於自由貿易區,它除了包括自由貿易區的基本內容外,成員國之間對外還建立統一的關稅率。結盟的目的在於使參加國的商品在統一關稅之內的市場上處於有利的地位,排除非同盟國商品的競爭,它開始帶有超國家的性質。如歐洲經濟共同體實行經濟一體化的基礎,就是關稅同盟。
(5)共同市場。
所謂共同市場,就是在共同市場成員國內完全廢除關稅與數量限制,並建立對非成員國的統一關稅,同時也允許成員國間資金、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如歐洲經濟共同體在1986年就已經實現農業共同市場。
(6)經濟同盟。
所謂經濟同盟,就是各成員國之間不但商品和生產要素可以完全自由流動,對外建立統一關稅,而且要求成員國制定和執行某些共同經濟政策和社會政策,逐步廢除政策方面的差異,使一體化的程度從商品交換擴展到生產、分配乃至整個國民經濟,形成一個龐大的經濟集團。
(7)完全經濟一體化。
這是經濟一體化的最高階段。在此階段,區域內各國在經濟、金融、財政等政策上完全統一化。在各成員國內完全消除商品、資本、勞動力及服務貿易等自由流通的人為障礙。進而在政治、經濟上結成更緊密的聯盟,統一對外的政治、外交和防務政策及經濟政策,建立統一的金融機構,發行統一的貨幣。歐洲經濟共同體在1991年12月n日召開的首腦會議正式通過了政治和經濟與貨幣聯盟條約,即《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確定了建立歐洲中央銀行和單一貨幣的期限,而且還計劃制定共同的外交和防務政策,以建立一個強大的歐洲聯邦。這不僅包括了貨幣在內的經濟的完全一體化,而且是一種政治、外交與防務的一體化。

區域經濟合作的特點

1.區域經濟合作近年呈加速發展趨勢。
世貿組織成立以來,區域經濟合作發展大大加快。據WTO統計,截至2004年1月,在向WTO通報的293個區域經濟合作安排中,WTO成立后通報的佔58%;在運作的197個區域經濟合作安排中,WTO成立后的佔1/4。WTO成立之前,世界上每年大約成立約三、四個區域經濟合作組織,而Wr0成立后,平均每年成立15個區域經濟合作組織。近年來區域經濟合作的加速發展與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密不可分。一方面,區域經濟合作使得區域內各個成員國應對和抵禦全球化風險的能力增強,能夠有效緩衝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競爭壓力;另_方面,區域經濟合作也是在國際多邊協作下難以取得進展的一種變通辦法。由於WTO成員眾多,其經濟發展階段、貿易政策不盡﹁致,達成一項共識需要兼顧各方利益,難度很大,而開展區域經濟合作則可以自由選擇成員、確定合作領域、合作範圍和合作方式。其合作內容早已經超過了關稅減讓,廣泛包括投資、競爭政策、服務貿易、環境、勞動力等多邊框架無法包括的內容。一些區域經濟合作組織不僅是自由貿易區,而且向關稅同盟乃至向貨幣聯盟發展,歐盟甚至強調對外用一個聲音說話。
2.跨區域合作成為區域經濟合作新的熱點。
區域經濟合作開始主要發生於有地緣優勢的相鄰國家和地區之間。如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歐盟(EU)、東盟 (ASEAN)等。隨著區域經濟合作的發展,周邊可用的資源逐漸較少,再加上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跨洲的經濟交流趨於便利。據WTO統計,20世紀90年代下半期以來,約有1/3的區域貿易安排發生在跨洲國家之間。如歐盟與墨西哥與達成了自由貿易協定,與南非簽署了《南非與歐盟貿易、發展與合作協定》,與拉美南方共同市場(MERCOSUR)雙邊自由貿易區的談判正在進行中;美國和約旦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定。2003年底,已運作的跨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約佔全部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的 5%,但已經簽署協議或正在進行談判的跨區域經濟合作佔1/3,提出進行跨區域合作的佔40%以上,顯示出強大的發展後勁。目前,WTO的146個成員中,已有65個加入或正在商簽跨區域的經濟合作組織。
3.雙邊經濟合作成為熱點,但多邊的區域經濟合作影響力越來越大。
據WTO統計,2003年,正在運行的雙邊區域經濟合作佔全部的80%,正在談判的90%均在雙邊之間進行。多個國家和地區參加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雖數量不多,但影響力越來越大,而且出現不斷擴張的趨勢。2004年5月,歐盟迎來第6次擴張,愛沙尼亞等10國正式加入歐盟,EU從15個成員國增加到25個,擁有4.5億人,比美國大了一倍,對外貿易額佔世界貿易額的20%,GDP佔世界的1/4。NAFTA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在美國的推動下,34個美洲國家計劃2005年1月 1日成立美洲自由貿易區。東盟從最初的5國擴大到10國,而且擴大后的東盟集體或單個成員還在與日本、中國、韓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進行談判。除兩個或幾個國家間建立區域經濟合作組織以外,區域經濟合作也呈現出越來越複雜的組織形式。一是單個或幾個經濟體加入已有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如歐盟東擴。二是單個經濟體與一個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形成一個新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新組織的經濟合作安排與原組織並不一致,如中國與東盟的“10+1”。三是單獨的兩個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形成一個更大的組織。如歐盟—南方共同市場、加勒比共同體—中美洲共同市場等。
4.亞洲成為區域經濟合作新的熱點。
區域經濟合作的發展受經濟發展程度、開放程度和文化認同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因而在各個大洲之間、各個經濟區域之間的發展很不均衡。如西歐、北美起步較早,發展較快,而亞洲則起步較晚,亞洲最大的3個經濟體一日、中、韓自2000年才開始啟動這項工作,因而區域內優惠貿易的比重在各大洲之間最小。據WTO統計,2002年,北美自由貿易區和歐盟貿易的56.5%和61.6%是通過區內貿易實現的,而亞洲這一比例不足10%,潛力巨大。由於近幾年亞洲特別是東亞在世界經濟中的作用日益重要,許多國家越來越認識到與亞洲合作的重要性;再加上亞洲國家對區域經濟合作重要性的認識也日益增強,亞洲迅速成為區域經濟合作新的熱點。亞洲內部國家和地區之間,以及與其他洲的國家和地區之間,正在啟動若干個區域經濟合作談判。
5.區域經濟合作促使區內貿易和投資出現“內斂”的趨勢。
由於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安排,區域性集團內部貿易投資便利化程度優於區域外,導致區域內出現產業結構的優化重組,促成了相對封閉的區域性國際市場的出現。加之貿易、投資創造和轉移效應,使得區域內的貿易和資本流動迅速增長,並超過區域間的貿易和資本流動而呈現一種排他性的“內斂”趨勢。如歐盟對外投資的1/3是在成員國之間進行的;就北美而言,美國和加拿大都互為最大的投資對象國和產業轉移國,據統計,美國對外投資的1/5集中於加拿大,加拿大對外投資的1/3則集中於美國。在區內貿易方面,除歐盟近10年來區內貿易所佔比重基本穩定外,其他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的區內貿易所佔比重均呈上升趨勢。未加入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的國家和地區在國際貿易國際直接投資的競爭中有可能陷入被邊緣化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