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育小學

三育小學

三育小學位於安徽桐城市青草鎮江嶺村,是一所教育布局調整后保存的完整小學。

皖桐城市三育小學


學校具有百年歷史,其前身是“桐城西一區區立三育高等小學”,由當地名紳鄭輔東(字靖侯)於1912年創辦。三育,取“德、智、體”全面教育之意(一說當時辛亥革命勝利,為傳承中山先生的“民族民權民生”,學校創辦人開展民族教育,民權教育,民生教育)。現校址座落在七省通衢的古驛道三安鋪,校園依山傍水,綠樹蔥蔭;教學樓、生活樓等硬體設施逐步完善,師生風清氣正,被喻為桐城西鄉教育屆一朵奇葩。

學校大事記

1912年
當地名紳鄭輔東是卸任江蘇泰州知縣,他厭倦官府幕僚生活,矢志回鄉辦學。利用王屋山下崇福寺99間廟宇,招賢納士,開辦“桐西三育高等小學堂”,並自任校長;所請教務均是當地名流,如教務主任程戒叔先生,進士出身,教務副主任華西鳳,貢生出身,兩先生國學精深,教學嚴而有力,聲明遠揚,開辦六個班級,主學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等課程,一時間,各地學子,紛紛求學而來,呈一時之盛。
1927年——1928年
1921年三育高等小學畢業合影
1921年三育高等小學畢業合影
鄭校長審時度勢,將學校擴建成“桐城三育私立中學”,開辦中學教科。
利用桐城北門趙氏祠堂,廣招生徒,頗具規模,1936年鄭輔東因病故。
1937年
日本人佔據桐城,人民生靈塗炭,校址遭日軍轟炸,學業荒廢。
1939年
時值抗日爆發,物質匱乏,繼任校長石綸閣不忍名校學業荒廢,克服重重困難,再次在王屋山中興三育中學堂,在抗戰期間,多次為共產黨手工刊印宣傳單頁。
1942年——至今
抗戰形勢好轉,再次遷回桐城城南(現桐城二中校址),解放后更名為“桐城二中”,小學部遷至三安鋪吳氏祠堂(現校址),原名三育中學附小,學校前五名保送二中就讀,現名“三育小學”沿用至今。

創辦人

鄭輔東(1863——1936),桐城西鄉三安鋪人,字靖侯,清光緒20年中進士,官至戶部主事、改任豐城南昌星子樂平等知縣,民國初年被推舉為江蘇泰縣知事,生平所作收錄在《王屋山莊詩集》三冊,現存於安徽省文史館。因受當時官紳誣陷排擠,矢志棄政回鄉辦學,宣統2年(1910)年籌備創辦三育小學堂,歷時2年,所請教務皆是國學精深、當時名士。

繼任校長

石綸閣
石綸閣
石綸閣(1899一1972) ,桐城縣西鄉江嶺人。幼敏而好學。稍長,奮志進取,考人安徽甲種工業學校。畢業后,於武漢大學任助教。后隨里人史履冰至廣州從事革命活動。1927年,史於廣州起義中不幸被捕,英勇就義。綸閣脫險,繞道香港,經上海回鄉。1928年,應鄉先輩鄭輔東先生聘,出任桐城私立三育中學校長,直到1949年8月。1949年9月,任桐城聯合中學副校長,卸任后,相繼於桐城中學、安慶師範、太湖中學、機陽中學任教。1972年12月病逝,享年七十三歲。
綸閣早年追隨民主革命,后致力家鄉教育。主持三育中學校政二十餘年,兢兢業業,艱苦治校。不任人唯親,聘任教師以能者為是。一生自奉菲薄,清苦自持。對學生撫愛備至,於貧寒學子,多方救助,使之不致輟學,由此得益而深造者甚多,桃李天下。四十年代初,三育中學曾兩度遭受火災,綸閣不避艱難,在灰燼中經營謀划,多方籌資,重建校舍,使學校如期開學上課。其雖校務繁忙,仍堅持授課,從不間缺,視上課為第一職責。因其以身作則,致“三育”教學質量蜚聲遐邇。安徽省教育廳曾傳令嘉獎,嘉獎令曰:“桐城私立三育中學校長石綸閣苦心辦學,勤懇周至,用宏百年樹人之計,今特傳令嘉獎。”並賞以獎金四千元。
解放后,綸閣積極學習馬列主義,參加各項政治活動。卸任校長后,努力教學,孜孜不倦備課,勤奮授業解惑。1958年遭錯誤處分回家。於逆境中仍諄諄勉勵子女努力學習,努力工作,報效祖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先生得以平反昭雪。

知名校友

軍界
鄭懷:時任鐵道兵團司令,1955年授中將軍銜,鄭輔東之子;
鄭蘭蓀:時任北京空軍副政委,少將軍銜,鄭輔東之侄孫;
段歙如:解放軍總政幹部處處長,大校軍銜,祖籍大塘鄉;
鄭碩奇:海軍政治部,大校軍銜,三安鋪鄭嘴人。
政屆
黃侃:時任安慶地委書記;
雷樹生:時任池州地委書記;
教育科技屆
何能:教育家,祖籍青草三星;
張光奎:教育家,祖籍安徽廬江;
石家麟:繼任校長石綸閣之子,安慶師範學院中文系資深教授;
龍慕瑤:桐城羅嶺人,烏魯木齊電機研究所所長;
丁監:祖籍懷寧大連造船長高級工程師;
彭金耕:解放初期橋樑專家,青草三會人;
桂季述:大學教授,青草中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