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懋賞

劉懋賞

劉懋賞,字勸功,先世為平魯人,世代務農,其父朝棟因家境貧寒,曾當過羊倌,后因遷居朔縣安太堡村(今安太堡村劃歸平魯),即為朔縣人。

劉懋賞與辛亥革命


1905年,劉懋賞在日本東京明治大學分校經緯學堂速成師範班畢業后,加入中國同盟會,正式步入革命者之行列。回國后,在山西大學堂同學中秘密宣傳革命,革命思想得以在山西傳播。其時,在晉同盟會會員中,劉懋賞為運動中堅分子,有力人物,常與李成林、劉朴忱、丁時齋等做下層秘密工作。晉省巡撫滿族人恩壽備悉先生為不易制服之人,很難對付,便於1910年推選先生為北京資政院議員,藉以使劉懋賞遷出太原,分化在晉同盟會革命實力。
1911年,晉省起義后,清軍進攻山西未果,袁世凱又派北洋軍第三鎮進攻山西,閻錫山逃出太原。在“南北和談”中,袁世凱的代表唐紹義,借口山西都督逃走,革命政權已不存在,而打算取消山西革命地位,劉懋賞前往南京、上海與孫中山、黃興聯繫,堅持山西起義軍為革命軍,山西才被列為起義省份,北洋軍第三鎮也才退出山西。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劉懋賞即被舉為臨時國會參議員,嗣又被選為第一屆參議院議員,對全國政治革命有所貢獻。1912年某月,劉懋賞被任為歸化關監督,旋因袁世凱篡權,憤而辭去。
1918年(年代不確,有說可能在1918年前),山西省第二屆省議會選舉,劉懋賞仍當選為省議會副議長。后因與閻志趣不投,便脫離政界,一心專務商辦企事業。

劉懋賞與爭礦運動


帝國主義在中國展開“瓜分”高潮時,即1898年5月,山西巡撫胡聘之取得清政府批准,與英國經濟侵略機構福公司訂立了由福公司包辦開採平定、盂縣、潞安、澤州以及平陽府屬各處礦產六十年的合同。義和團運動興起后,福公司沒有敢來開採。1905年,福公司又派人到陽泉探測礦源,準備開採,並擅自購買民地,封禁原有的私礦窯,以便獨佔利潤。
正值劉懋賞由日本留學回國,得知胡聘之出賣礦權檔案存於山西商務局,便馬上與商務局總辦劉篤敬聯繫,發起爭礦運動,從此,劉先生多方奔走,積極活動。
1906年,爭礦運動成熟,掀起爭礦風潮。山西各界群情憤慨,又得留日學界之聲援,公推劉懋賞為爭礦代表,在清政府外交部與英商福公司多次談判,據理力爭,終於以銀二百七十五萬兩收回礦權,其中一百五十萬兩由山西畝捐項下撥付外,一百二十五萬兩為駐京山西票號二十九家慨然墊付。
礦權收回后,在陽泉成立保晉礦務公司,成為山西省早期重要的一個新式工業。

劉懋賞對水利事業之貢獻


雁北地區向來是地瘠民窮,十年九旱,人民多感流離失所之痛苦,劉懋賞目見此情,宿有通過興修水利解除人民倒懸之志。
清朝末年,隨著我國商辦企業的紛紛興起,劉懋賞於1910年聯合熊肇麒、鄭國治(字平甫)、曹捷三等,在朔縣創設“廣裕水利公司”,利用恢河水在陽房口築壩,開鑿渠道三四十華里,經過梨元頭等村,在老君廟、南小寨、福善庄等處出水,可灌溉民田約數百頃。
約於1913年,劉懋賞又在山陰縣與朔縣的交界處泥河村及安營村附近,聯合梁載陽、羅彥威、李政等人,創辦“富山水利公司”,利用桑乾河水開鑿渠道,灌溉山陰縣西南民田數百頃。數年之間,山陰縣西南各村的面貌大為改觀。約於1914年6月間,劉懋賞聯合胡瑞林、田子琮等在應縣創設“廣濟水利公司”,劉懋賞被任為總理,田汝弼、康佩琮、張濟川被任為協理,利用渾河水在應縣城東南馬庄附近小山口攔河築壩(即鎮子梁水庫基礎)開鑿渠道,可灌民田約四千八百餘頃,該處四十八村之瘠田變為膏腴之地,人民大獲其利,赤手起家者不計其數,感謝劉懋賞之盛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