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瞿秋白紀念館的結果 展開

瞿秋白紀念館

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瞿秋白紀念館,原系城西瞿氏宗祠,瞿秋白的叔祖父瞿賡甫於清光緒年間,任湖北布政使時捐款建成,面積1025平方米,分東西兩個大院,各有四進,瞿秋白家因貧困所迫,1912年-1916年在祠堂東院居住。

紀念館簡介


瞿秋白紀念館
瞿秋白紀念館
瞿秋白故居,於1982年3月25日由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經中共中央宣傳部批准。於1985年6月18日瞿秋白同志英勇就義50周年紀念日正式對外開放。紀念館門樓下的金字“瞿秋白同志紀念館”系鄧小平同志書寫。基本陳列《瞿秋白生平事迹展覽》在西院,《瞿秋白故居陳列》在東院。並推出《紀念瞿秋白書畫展》等專題陳列。

接待訪客


建館以來,先後接待 了陳丕顯、宋任窮、薄一波、喬石、楊尚昆、李瑞環、宋平、胡錦濤、溫家寶、江澤民等國家領導人,朝鮮等16個國家的黨政代表團和專家學者及數十萬參觀者,編輯出版了《江南一燕》和《瞿秋白研究》(叢刊),編印了《瞿秋白研究信息》,是紀念瞿秋自、學習瞿秋白、宣傳瞿秋白、研究瞿秋白的重要基地。
《江南一燕》
《江南一燕》

紀念館組成


瞿秋白紀念館是常州地區唯一的一家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人物類紀念館,也是中國唯一全面收藏、陳列、展示瞿秋白同志業績、研究瞿秋白思想,弘揚瞿秋白精神的專業館。瞿秋白紀念館由故居和紀念館兩部分組成。紀念館是仿明清建築物,佔地面積2282.19平方米,內設展覽大廳、學術廳、影視廳、資料室、電腦室、貴賓室等,陳列、收藏豐富而完備的有關瞿秋白生平和思想的照片、實物、文字、文獻和研究資料,為宣傳、紀念和研究瞿秋白提供了多功能現代化的服務。
瞿秋白故居
瞿秋白故居

建築歷史


瞿秋白故居原為瞿氏家族祭奉祖宗的祠堂,總面積1051平方米,1912—1916年間,瞿秋白一家寄居於此。紀念館和故居合為一體,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已成為全國瞿秋白的紀念中心、資料中心和研究中心。

故居陳列


瞿秋白故居,於1982年3月25日由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經中共中央宣傳部批准,於1985年6月18日瞿秋白同志英勇就義50周年紀念日正式對外開放。紀念館門樓下的金字橫匾“瞿秋白同志紀念館”系鄧小平同志書寫。基本陳列《瞿秋白生平事迹展覽》在西院,《瞿秋白故居陳列》在東院,並推出《紀念瞿秋白書畫展》等專題陳列。瞿秋白故居包括誕生地八桂堂天香樓和1912年遷居的城西瞿氏宗祠。宗祠為秋白叔祖、清末湖北布政使瞿庚甫所建。

故居結構


位置

八桂堂位於青果巷82號,原煤為明“唐氏八宅”之一,佔地3.6畝,後為瞿氏住宅,分東西兩院,共有轎廳、大廳、經樓(天香樓)等屋八十餘間,1899年1月29日秋白誕生於天香樓二樓西室。

大門

黑漆大門兩邊,各立抱鼓石一尊,上刻三獅戲球的浮雕,顯示著這個大家族的高貴和吉祥。黑漆大門上方赫然高懸“城西瞿氏宗祠”的白底篆書匾額。故居分東西兩院,各分四進,地勢逐進抬高,寓含步步高升之意。中列隔牆,有廊道門扇相互聯通。西院為正屋,原為供祭用的廳堂,莊嚴而神秘,現闢為多功能廳。東院為廂房,是當年族人和守祠僕人食宿休息的輔屋。瞿秋白一家於1912年到1916年就住在東院,裡面安放的100多件傢具和用品,都是依照當時的格式,徵購或仿製,並照原樣陳列的。

祠堂

步入祠堂第二進,在“我是江南第一燕,為銜春色上雲梢”的屏風前面,樹立著古銅色的瞿秋白石膏像,身姿矯健,神采秀奕,表現的是青年儒雅、書生味正濃的革命家形象,與紀念館廳內銅雕相比,雖然同出於雕塑家童太剛之手,但風格是迥然不同的。

主廳

繞過屏風,第三進便是祠堂的主廳。當年瞿氏族人春祭秋祀或治喪供靈,就是在這個廳堂里進行的。廳堂兩廂門額上分別題刻著“習規”、“折矩”,訓誡族人要學習家法,遵守族規。
穿過這道大圓門,就是宗祠東院的廂房。廂房第四進是秋白的弟妹合住的房間,牆上掛的是三位弟妹的舊照:左邊的是大妹妹瞿軼群,中間的是二弟瞿雲白,右邊的是三弟瞿景白。瞿景白是一個堅定的共產黨員,跟隨秋白在蘇聯參加革命工作,因反對王明一夥製造“江浙同鄉會”陰謀而突然失蹤,實際是被暗害的。後面隔出來的一間,就是瞿秋白的卧室兼書房。少年秋白常常在這裡和羊牧之、張太雷等學友溫習功課,議論時事。瞿秋白喜歡音樂尤愛吹簫,你看,窗欞邊還掛著一支銅簫,靜心聽一聽,或許還能聽見那凄婉幽揚的簫聲呢!

穿堂和過道

廂房第四進和第三進之間是穿堂和過道。穿堂被用作秋白父親的小書房。這位治家無方而對藝術卻有偏愛的瞿七爺,常常在這張書桌上研墨作畫,後來,成為頗有名氣的美術家。瞿秋白的繪畫技法就得之父親的傳授。

卧室

廂房的第三進是一個大房間,被屏風隔為兩半。後半間是秋白父母和襁褓中的幼弟堅白的卧室。秋白母親就是在這裡喝下紅火柴頭泡虎骨酒服毒自殺的。因無錢安葬,靈柩也存在這裡多年。瞿秋白寫下了這樣一首《哭母詩》:
親到貧時不算親,濫衫添得淚痕新。
饑寒此日無人管,落上靈前愛子身。前面半間用作客廳。瞿秋白家寄居祠堂雖說是落泊無耐,但是祖上是官宦之家,書香門第,再是貧窮潦倒,門面還是要撐的,客廳要有的,不過此時已很少賓客登門,來的多是討債的。

天井

走出客廳,是祠堂的天井。四周迴廊楹格,天空日光雲影。中間有石欄古井一眼,水色清冽,深邃如鏡,極具江南風情。瞿秋白就是喝這井水長大的。他曾在這種植梅花、菊花,十三歲時就寫了《白菊花》詩:
今歲花開盛,宜栽白玉盆。
只緣秋色淡,無處覓霜痕。
巧妙地把自己名字中的“秋、白、霜”三字嵌在詩中,可見秋白的聰慧和才情。
天井前面的第二進廂房,門楣上題著“世食舊德”四字,意在提醒子孫後代,不可忘記皇恩祖德,要做忠君愛國、光宗耀祖的孝子賢孫。

門房

最前面的一進原來是廂房的門房。當時秋白家用作廚房,爐灶炊具都是依原樣修建的,很能觸發我們對當年秋白家生活情景的想像。門房前壁開一道小側門,是平時出入的便門。1912年“雙十節”,家家戶戶門口掛起紅燈籠慶祝,瞿秋白卻在自家門前掛了一盞寫上“國喪”兩字的白燈籠。那盞小小的白燈籠,在一片粉飾太平的紅燈籠中,猶如一朵傲霜的白菊,一直亮到天明。
瞿秋白故居包括誕生地八桂堂天香樓和1912年遷居的城西瞿氏宗祠。宗祠為秋白叔祖、清末湖北布政使瞿庚甫所建。
瞿氏宗祠佔地一畝多,有東西兩院,西院原存放祖先牌位,東院為秋白一家居處。1985年修復,建瞿秋白紀念館,對外開放。

展覽大廳


展覽大廳陳列瞿秋白人生歷程及英雄事迹。

第一部分

瞿秋白紀念館
瞿秋白紀念館
瞿秋白於1899年在常州出生,到1935年在福建長汀為革命獻身,他在這個世界上生活和奮鬥了36個年頭,從一個文弱書生成長為中國共產黨的領袖人物和文化偉人,留下了500多萬字的著作。他的人生是輝煌的,貢獻是巨大的,人格是高尚的,同時又是飽受磨難、曲折悲壯的。他畢生追求並為之奮鬥的目標,就是:“為大家辟一條光明的路”,實現“共產主義人間化”,把黑暗、罪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變成光明、美好的社會主義新中國。歷史是公正的。1985年楊尚昆同志代表中共中央對瞿秋白做了科學、公正、完整的評價: 瞿秋白同志是中國共產黨早期主要領導人之一,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卓越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理論家和宣傳家,中國革命文學事業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第二部分

瞿秋白誕生在世代讀書、也世代做官,號稱“晉陵望族”的封建大家庭,不過此時的瞿氏家族已經走向衰敗,只有一個叔祖父瞿庚甫在湖北做布政使,官列三品。瞿秋白的父親瞿世瑋,雖然通曉詩、畫、佛學和文學,但無職無業,窮困潦倒,一家人只能寄居在瞿庚甫購置的八桂堂天香樓里,靠瞿庚甫的官俸和江陰大姑母的接濟渡日。不久,瞿庚甫去世,一家大小失去依靠,被迫搬出了天香樓。最後因付不起房租,在族人的冷眼中搬進了城西瞿氏祠堂,生活境況正所謂“窮困與詩畫相伴,絕望與清高同在”。此時瞿秋白只有十二歲,對著祠堂內一塊塊陰森森的木牌靈位,秋白拱手說道:“列位祖宗,打擾了,我瞿秋白來貴處借一方寶地讀書來了。”
瞿秋白小時候就聰穎好學,進私塾前就由母親口授能夠背誦不少古詩。秋白7歲時,由私塾轉入新舊兼學的冠英兩等小學堂,因成績優異,只讀了四年半就跳級考入省立常州府中學堂。在中學讀書五年半,他興趣廣泛,博覽群書,好學善思,不僅學識出眾,多才多藝,而且初步形成了憂國愛國、傾向革命的意識。對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秋白曾熱切地關注。清王朝被推翻的消息傳到常州,秋白在興奮中自己動手把象徵封建腐朽的清皇朝的辮子“咔嚓”一聲剪掉,提著斷辮子跑到母親面前說:“皇帝倒了,辮子剪了。”
在祠堂里,秋白家日子越過越艱難,家中的首飾、字畫、傢具、衣物典賣完了,只能靠借債度日。秋白的母親金衡玉看著一疊債據,嘆息說:“這些債到我70歲的時候也還不清啊!”此時,秋白的母親只有四十歲剛出頭。因交不起學費,秋白在畢業前的一個月停了學。看著這些嗷嗷待哺的孩子,母親心似刀絞。1916年農曆大年初五晚上,瞿母在絕望中忍悲含淚,寫下遺書自盡了。瞿秋白當時正在無錫當小學教員,聞訊趕回家奔喪,哭倒在母親遺體前。
1917年9月,瞿秋白考入外交部舉辦的公費俄文專修館,攻讀俄文和俄羅斯文學。在俄專三年,秋白勤學苦讀,才思敏捷,俄語的閱、說、譯、寫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瞿秋白抱著不可思議的熱情投入學生運動,參加天安門廣場的遊行示威和街頭演說,並成為學生運動的“謀主”和領導者之一,被當局逮捕關在北大教室的臨時監獄,三天後釋放出來,回來就發肺病吐血。他卻豪邁地說:“幹了這平生痛快事,區區吐血算什麼!”
五四運動的革命洗禮,使瞿秋白的世界觀由避世、厭世轉而傾向馬克思主義。他與鄭振鐸等進步青年創辦《新社會》和《人道》雜誌,參加李大釗組織的馬克思主義學說研究會,寫出了第一批醒世救國的論文,批判舊社會,呼喚國人覺醒,投入反帝、反封建、創建新社會的革命鬥爭。
1920年10月,應《晨報》和《時事新報》的招聘,瞿秋白以優異的成績考取后,以特派記者的身份赴蘇俄考察,採訪。兩年的記者生涯,寫下16萬字的通訊報道和《俄鄉紀程》、《赤都心史》兩部報告文學,向中國人民報道了新生蘇維埃俄國的真情,同時也記述了瞿秋白的思想演變和飛躍。他曾三次見到列寧,會見過著名詩人馬雅可夫斯基,還應托爾斯泰孫女的多次邀請,到托爾斯泰故居,拜讀托爾斯泰的作品並翻譯托爾斯泰的小說集。瞿秋白是最早研究和介紹俄羅斯文化,翻譯蘇俄作品的中國人之一。
在蘇俄期間,瞿秋白還寫成《俄羅斯革命史》和《俄國文學史》兩部書。1921年5月,瞿秋白加入俄共黨組織,1922年2月轉為中國共產黨。1923年1月應陳獨秀要求,回到闊別兩年多,但依然是災難深重的祖國。

第三部分

回國后,瞿秋白先在北京中共中央宣傳部工作。二七慘案后,隨黨中央遷移到上海,受命主編中央理論刊物《新青年》、《前鋒》,致力宣傳馬列主義和共產國際運動,探討中國革命面臨的重大問題,寫了許多著名的理論文學和論戰性文章。翻譯《國際歌》,把英語的“國際共產主義”用音譯翻成“英特奈雄耐爾”,既上口好唱,又突出主題。所以最早、最全面翻譯《國際歌》的就是瞿秋白。
1923年6月,瞿秋白以蘇俄歸國的黨代表參加了中共三大,受命起草黨綱,並就他起草的《中國共產黨黨綱草案》作了報告。1924年1月,瞿秋白參加國民黨一大,擔任鮑羅廷顧問的助手和翻譯,參與起草一大宣言,被選為國民黨後補中央執行委員,這是孫中山手書的執委會名單。不久又被孫中山委任為國民黨中央政法委員會委員,參加最高決策。
這一時期,瞿秋白還在國共合作的上海大學工作,擔任教務長和社會學系主任,講授哲學和社會學。他講課風度儒雅、知識廣博、生動有趣,極受學生喜愛。在此期間,秋白與才貌出眾的四川學生王劍虹相愛結婚,過了一段甜蜜而富有詩意的生活。這是王劍虹和她的好友丁玲的合影。不久王劍虹就死於肺病。其後秋白又與從事婦女運動的上大另一女學生楊之華結為夫妻,感情極深。結婚時瞿秋白送給楊之華一枚金別針,並親手在上面刻著七字:“贈我生命的伴侶。”
1925年1月,瞿秋白出席了黨的四大,參與大會文件起草,並作了理論上的闡釋,被選為中央委員和五人政治局成員,成為中共早期最高領導人之一。不久,瞿秋白參與領導了五卅運動,創辦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張報紙《熱血日報》,正確地指導、推動反帝愛國運動的開展。1927年4月,在黨的五大上,瞿秋白散發題為《中國革命中之爭論問題》的小冊子,尖銳、系統地批判了陳獨秀的右傾錯誤,希望能克服革命面臨的危機。五大選舉瞿秋白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和常委,主管理論宣傳工作。這是瞿秋白夫婦在五大會址前合影。
蔣介石、汪精衛相繼叛變之後,轟轟烈烈的大革命中途夭折。共產國際決定由瞿秋白主持臨時中央常委會。瞿秋白主持中央常委會一個月中做了三件大事:一是決定舉行南昌起義;二是決定發動秋收起義;三是籌備中央緊急會議,在歷史轉折關頭為黨制定新的路線和政策。1927年8月7日,瞿秋白在漢口主持召開了中央緊急會議,糾正了陳獨秀的右傾錯誤,確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總方針,選舉了以瞿秋白為首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當時瞿秋白只有二十八歲,他是繼陳獨秀之後的第二代黨的領袖。
瞿秋白主持中央工作近一年時間,建立了巨大的歷史功績,在生死存亡的時候挽救了革命、挽救了黨,但也犯了左傾盲動錯誤,不過只持續了三個月,就發現並主動提出糾正。瞿秋白是黨內唯一的、在位時、自我改正錯誤的領導人。

第四部分

1931年春,被王明集團批倒罷官的瞿秋白,帶著妻子楊之華回歸文學,投入上海的左翼文藝運動。他接受委託代管中央文化委員會工作,由此介入“左聯”領導。邀約茅盾商談改進工作、辦好《前哨》、《北豐》的意見,指導馮雪峰為左聯草擬《中國無產階級文學的新任務》的決議案,排除了“左”的思想影響,提出了正確的指導原則,使左聯工作由關門主義、宗派主義的傾向轉變為健康和蓬勃發展的新局面。茅盾說:“促成這個轉變,應該給瞿秋白記頭功。”這時,國民黨懸賞兩萬大洋通緝瞿秋白,為了他的安全,馮雪峰秘密地安排瞿秋白夫婦住到上海紫霞路68號他的朋友謝旦如家。謝旦如夫婦在錢莊做事,愛好文學,同情革命,與秋白夫婦相處友好而親密。瞿秋白在謝家住了兩年,深居簡出,一面養病,一面通過馮雪峰指導左聯工作,一面夜以繼日地堅持翻譯和著述。
1932年夏末,瞿秋白由馮雪峰陪同,來到川北公寓三樓魯迅家,第一次與魯迅會見。兩位神交已久的文化偉人一見如故,傾心交談,共識於“惟新興的無產者才有將來。”秋白破例飲酒,極其歡暢。此後的一年中,瞿秋白四次到魯迅家中避難,在危難的日子裡得到魯迅夫婦的掩護和資助。兩個人共同創作雜文,翻譯蘇俄文藝作品和文藝理論,反擊“新月派”、“自由人”、“第三種人”、“民族主義文學”等資產階級文藝謬論和文化圍剿,編輯出版《肖伯納在上海》、《被解放的唐·吉訶德》等書,同心協力地領導和推動著左翼文化沿著無產階級革命路線向前發展。
與瞿秋白的結識與交往,魯迅找到了心中理想的、既能深通馬克思主義、又能執行正確路線的共產黨人,感到擁有了真正的知音。“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魯迅書贈秋白的這副名聯就表達了這種心情。同樣,瞿秋白書贈魯迅的《雪意》詩和《魯迅雜感選集序言》也表現了他對魯迅精闢獨到的理解和評價。瞿秋白與魯迅被譽為文壇雙璧,左聯旗手。遺憾的是兩位戰友和知已沒有留下合影,大畫家徐悲鴻畫的這幅瞿秋白魯迅會見的素描多少彌補了這一憾事。由於兩位旗手的精誠合作和並肩戰鬥,處於嚴重白色恐怖下的左翼文藝運動,排除了“左”傾路線干擾,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的文化“圍剿”,開闢了無產階級文學的正確道路,並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茅盾寫詩稱道:“左翼文壇兩領導,瞿霜魯迅各千秋。”
左聯時期是作為文學家的瞿秋白的黃金時代。他以天才加勤奮的創造性勞動,卓有成效地進行文學創作、文學批評和文藝理論建設,所用筆名就有100多個,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樹起一座座豐碑。瞿秋白在《北斗》上發表的以及與魯迅合作在《申報》上發表的60多篇雜文,是可以與魯迅雜文相媲美的文學精品。瞿秋白是中國系統地翻譯介紹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和蘇俄作品的第一人,是翻譯成就最大,翻譯水平最高的翻譯大家。他每夜可譯一萬字不加修改,同時撰寫了一系列具有開拓創新意義的文藝論著,代表了毛澤東文藝思想形成之前中國無產階級文藝理論建設的最高成就。

第五部分

1934年1月,瞿秋白奉命離開上海,隻身來到江西瑞金中央蘇區,就任中華蘇維埃中央執委和人民教育委員會委員,主編《紅色中華》報。在大軍壓境、飢餓危險的最後一年,秋白支撐著病弱的身體,努力整頓和發展蘇區教育,組織、指導革命的戲劇創作和演出,親自為《紅色中華》組稿、編稿、寫稿。忠於職守,功績卓著,始終如一地堅持到撤離蘇區突圍為止。
中央紅軍決定長征時,瞿秋白曾請求隨軍長征,但遭到拒絕。於是,他把戰馬送給了徐特立,把長衫送給了馮雪峰,而自己只能“留守”蘇區。
1935年2月,瞿秋白等在秘密轉移中,落入虎口,被福建的國民黨保安十四團俘虜。開始,瞿秋白以紅軍軍醫林琪祥的假身份、假口供,一時騙得相信,希望取保釋放,因叛徒供認,真實身份暴露。在長汀國民黨36師監押所關押的40天中,師長宋希濂以“學生”的名義禮遇和尊敬瞿秋白,千方百計地勸說瞿秋白歸降國民黨,都被拒絕。他坦蕩高雅地與36師官兵接觸交談,刻章紀念,接受採訪和審訊,寫詩填詞,還寫下了《多餘的話》這樣的千古奇文,表現了瞿秋白的高標卓立的自我和風雅、博大、深邃的心靈世界。
勸降夢想破滅后,蔣介石密令“就地槍決”。6月18日,瞿秋白寫完絕筆詩,被帶到中山公園,信步走到涼亭前,見已擺著酒菜。於是獨坐亭中,自斟自飲。酒畢,拍了這張“死囚”照片,從容走向刑場。到了羅漢嶺下,見群山環抱中綠茵茵的一片草坪,秋白說:“此地甚好。”然後盤膝而坐,微笑飲彈。

第六部分

瞿秋白殉難的噩耗一傳開,海內外廣泛的開展悼念活動。共產國際及所屬的日本、德國、美國等支部的黨組織,紛紛發表聲明、抗議書和悼念文章,高度評價瞿秋白的歷史地位和重大貢獻。上海的魯迅強支著枯瘦病危的身體,與茅盾、鄭振鐸等收集出版瞿秋白的譯文集《海上述林》,署名“諸夏懷霜”,作為對戰友的紀念和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抗議。魯迅說:“人給殺掉了,作品是殺不掉的!瞿秋白的革命精神和為黨、為人民的崇高品格是殺不掉的,是永生的!”
1950年,毛澤東為《瞿秋白文集》出版題詞說:“他在革命困難的年月里,堅持了英雄的立場,寧願向劊子手的屠刀走去,不願屈服。他的這種為人民工作的精神,這種臨危不懼的意志和他在文化中保存下來的思想,將永遠活著,不會死去。”
1955年,中共中央在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瞿秋白的遺骨從長汀遷到北京的安葬儀式,周恩來主持,陸定一作生平報告。
十年浩劫中,瞿秋白被誣為“叛徒”。墓被盜了,碑被砸了,死後四十多年又蒙受了一場大冤案。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央成立專案組,對瞿秋白的問題全面複查,1980年正式為瞿秋白平反恢複名譽,並撥款在八寶山重新修墓立碑。1985年,楊尚昆代表中央對瞿秋白作了歷史性評價,完全地恢復了瞿秋白的真實而偉大的形象。與此同時,在瞿氏宗祠的瞿秋白的故居建立了瞿秋白紀念館,1996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化傳承


瞿秋白紀念館充分利用文物史料對廣大觀眾進行宣傳,特別是將青少年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對象,努力探索愛國主義教育的新路子,長期以來,一直是我們關注的問題。近年來,瞿秋白紀念館堅持“弘揚傳統、激勵後人、服務社會”的宗旨,以社會效益為目標,把廣大青少年學生作為服務的第一對象,從選題、布展、講解以及門票價格、方式手段等多方面作了考慮、安排,創造了自己的特色,使其向縱深發展,由單一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擴展成為青少年全面素質教育基地。1994年,瞿秋白紀念館被中國文物局命名為全國優秀社會教育基地,1998年和2004年又被江蘇省全民國防教育委員會分別命名為江蘇省全民國防教育基地、江蘇省全民國防教育示範基地。在此之間,我館已列為省、市青少年教育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時又是50所大中小學校的“實踐基地”。曾先後接待過楊尚昆、薄一波、喬石、李瑞環、吳官正、李長春、賈慶林、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

英雄簡歷


瞿秋白
瞿秋白
瞿秋白(1899-1935),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卓越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理論家和宣傳家,中國的革命文學事業的奠基者之一。曾參加黨的"三大——六大",當選為中央委員、中央局委員、政治局常委,第一次大革命失敗后的危急關頭,主持召開“八七”會議,會後主持中央工作。在1931年1月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上,遭王明等人打擊,被解除中央領導職務。此後,在上海同魯迅一起領導左翼文化運動。1934年到蘇區任中央政府教育人民委員。紅軍長征后被留在蘇區,1935年2月26日在福建長汀縣水口鎮小徑村被國民黨軍隊逮捕。同年六月十八日在長汀縣羅漢嶺英勇就義。
廣場雖然不大,但玉石鋪地,翠竹臨風,兩廂種植的桂樹、梅花、月季、羅漢松,都是瞿秋白生前喜愛木,在延陵西路繁華的背景襯托下,確實算得上鬧中取靜、幽雅怡人。
兩層樓四合院式的仿古建築,粉牆黛瓦,長檐聳脊,敞亮天井,馬蹄山牆,典型的明清居室風格,這便是瞿秋白紀念館。1999年瞿秋白誕辰100周年之際,由常州市委、市政府撥款興建的。門額上橫書的館名是由鄧小平同志1985年親筆題寫。館門兩側的牆壁上對稱地各裝鑲一方銅雕,古樸厚重,栩栩如生。右邊銅雕的主畫面是瞿秋白與列寧,側重表現的是革命家、理論家和宣傳家的瞿秋白。左邊銅雕的主畫面是瞿秋白與魯迅,側重表現的是文學家、翻譯家和文化旗手的瞿秋白。底樓展覽大廳分為瞿秋白生平事迹的照片、文字、實物和雕像。此外館內還設有影視廳、資料室、貴賓室、學術廳、電腦室等,為宣傳和研究瞿秋白提供多功能現代化的服務。

地圖公交


B2路、B21路、B22路、B23路、Y1路、B12路、6路、12路、24路、39路、58路、212路、232路、258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