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白樺茸的結果 展開

白樺茸

生長於白樺樹上的藥用真菌

白樺茸,別名樺褐孔菌,是一種生長於白樺樹上的藥用真菌。主要生長在北半球北緯40°~50°的地區,即俄羅斯西伯利亞、遠東地區、北歐、日本北海道、朝鮮、中國北部的黑龍江、吉林長白山等處。

該真菌活性極強,會不斷吸取樺樹養分,大約10~15年之後會把樺樹的精髓吸收殆盡,使白樺樹枯死。

形態特徵


白樺茸為不孕子實體近球形或不定形塊狀。直徑7~36cm,表面堅硬,黃褐色至黑色,有明顯凹凸不平開裂的小塊。菌肉黃褐色,菌絲為二系菌絲系統。生殖菌絲淡黃色,有隔,無鎖狀聯合,直徑4~6μm。骨架菌絲為剛毛狀菌絲,黃褐色,直徑5~6μm,難發現子實體。菌肉組織由褐色剛毛狀菌絲和淡黃色生殖菌絲組成,厚壁,有輕微的、模糊不清的壞紋,明亮淡黃褐色,剛毛體暗褐色。

分佈範圍


白樺茸對寄主的選擇性很強,主要生於白樺、銀樺、榆樹和赤楊等的樹皮下或活立木樹皮下或砍伐后樹木的枯乾上。主要分佈於北半球北緯45°~50°的地區。如北美(北部)、芬蘭、波蘭、俄羅斯、中國黑龍江、吉林省、日本(北海道)等。

人工馴化栽培


白樺茸母種菌絲適應性較強,在一般的培養基上均可生長,但以1000ml培養基葡萄糖20g,、黃豆粉10g、磷酸氫鉀1g、硫酸鎂0.5g,pH自然時最佳,菌絲生長速度最快,長勢旺,顏色正。實際生產中白樺茸原種及栽培種培養基以玉米粒培養基為最好,玉米粒培養基製作簡單、方便、但容易老化,不易貯存,應現制現用。白樺茸菌核人工栽培培養料不同配方對白樺茸菌核產量不同。菌絲適應性較強,但菌核的形成以樺木屑52%、玉米芯26%、麥麩20%、白糖1%、石膏1%、水分65%為最好,生物學效率達30%。培養基富含糖、氮,可見其菌核有明顯喜糖、喜氮的特性。因此,在菌核人工栽培和實際生產中注意培養料的配比,以獲得較高的生物學效率。

研究現狀


近年來,人們從藥理作用和臨床應用對白樺茸做大量研究,但人工馴化栽培方面較少,且重複性較差。在液體深層發酵方面主要集中在菌絲體生物量和多糖、酚類物質研究上。食品加工方面,已被製成餅乾、麵包、香腸、調味品、飲料、食用色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