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枚
清代畫家,代表作《東閣觀梅圖》
冷枚,清代宮廷畫家,大約生於1669年,卒於1742年。字吉臣,號金門畫史,山東膠州人,焦秉貞弟子。善畫人物、界畫,尤精仕女。所畫人物工麗妍雅,筆墨潔凈,色彩韶秀,其畫法兼工帶寫,點綴屋宇器皿,筆極精細,亦生動有致。
冷枚
冷枚大約於康熙三十五年(1696)前由其師焦秉貞引薦入宮,時“秉貞奉敕繪《耕織圖》,枚復助之”,此圖由兩人分別繪製而成,共46幅,表現民間的“村落風景,田家作苦,曲盡其致,深契聖衷”。由於冷枚一生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內廷,所以外間對他的情況知之甚少。冷枚進入內廷后,在康熙晚年的繪畫創作最有名的是《萬壽圖》和《避暑山莊圖》等。
《增修膠志》載:冷枚“工丹青,妙設色,畫人物尤為一時冠”。曾作“《桐葉封弟圖》尤著名於時,有數本,蓋因仁皇帝友愛庄親王而作”。據清人張庚《國朝畫征錄》載,清代早期出自山東的四大畫家“唯秉貞與枚及膠州人法若真、高鳳翰四人而已”。冷枚天資聰穎,加上勤奮好學,其紮實的繪畫功力,很快得到皇上的賞識,在康熙五十年(1711)左右,他已成為內廷畫院的領班人物。這可從他為首的14位著名宮廷畫家合作的康熙六旬《萬壽圖》的卷末署名看出:“康熙五十六年春正月臣冷枚……徐名世奉敕恭畫。”《萬壽圖》始作於康熙五十二年(1713),初由宋駿業主持。成稿后,康熙又命王原祁總裁。兩年後王病逝,全部繪事由冷枚領銜。從卷上題款可知此圖是記錄康熙“六旬萬壽”的慶祝場面,“依輦路經行之處,繪為圖畫”,把從神武門內起經西直門至長春園的長達數十里的慶祝場面如實地記錄下來,從現場速寫到繪製完成,其工程是何等的浩大與艱巨。
《避暑山莊圖》作於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以前。此圖描繪了河北承德避暑山莊以熱河離宮后苑30景為主題的平原與湖區的全貌。此軸巨幅風景畫畫心長2.548米,寬1.725米。冷枚在這僅有4平方米多一點的細絹上,將寬曠開闊的山莊后苑和遠山列岫全部納入畫幅中。據知,避暑山莊佔地面積約560萬平方米,是我國罕見的大型園林,冷枚不僅把園林全景壓縮進畫幅中,而且把園外環山莊之群山的雄姿風貌也盡情地表現了出來,把人的視線擴展到百千里之外的無限的空間中去。顯示出他具有高度的概括能力和精湛的藝術表現技巧。此圖設色淡雅,格調明快,富有裝飾趣味,筆法多變,靈秀和諧,不僅是一幅具有高度藝術造詣的風景畫,同時又是一幅避暑山莊的建築圖樣。避暑山莊后經多次改建,原貌變化很大,但他為後人留下了這幅清代早期較原始的皇家園林圖樣,是極為珍貴的。
冷枚在繪畫技巧上的突出表現,受到康熙的賞識。但到了雍正時期卻受到了冷落,被逐出宮廷畫院,雍正在位的十三年中,清宮檔案中沒有了冷枚的名字。冷枚離開宮廷,成為一名在野的畫家。此時冷枚多寄居於寶親王弘曆府中,曾為寶親王繪製一幅《指揮如意天花落》,該畫上方正中位置蓋有“奉恩輔國公之章”,即可佐證他的這種經歷。冷枚在此期間創作的《農家故事冊》、《得果圖》、《成衣圖》、《擁爐圖》、《採桑圖》、《紙鳶圖》等作品,在這些畫中沒有了“臣”字款,而欽有“金門畫史”朱文印,這是他在宮外作畫時的專用印章。有關專家分析,歐洲傳教士畫家帶來的西方繪畫技法,中西合璧的畫風,在傳統畫風之外,雖然別具風格,但也是冷枚被逐出畫院的真正原因。雍正不喜歡華人作畫摻以西洋畫法,而冷枚與其師焦秉貞等人正是吸收了西方繪畫技法的代表人物。與冷枚同時被逐出畫院的還有徐名世等畫家,同時在畫院供職的郎世寧的徒弟查什巴、傅弘、王文志等也被遣回本旗。
乾隆是一位慧眼識才的帝王。在他登上寶座之前,已經注意到冷枚的作品了。所以在他當權后,清宮造辦處活計檔中又突然出現了冷枚的名字,而且屢見不鮮,多達數十條。最早的一條是:“乾隆元年(1736)正月初九日,內大臣海望奉上諭將畫畫人冷枚傳來,照慈寧宮畫畫人賞給錢糧。”所食錢糧每月銀11兩。這在當時畫畫人中是最高的(乾隆朝畫院畫家待遇:一等11兩,二等9兩,三等7兩,不入等畫畫人6兩以下。乾隆初期1兩銀可買一石米)。
乾隆交給冷枚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命他去畫圓明園殿宇,每處畫圖一張,繪總圖一張(清《造辦處清檔》)。這樣,整整一年多的時間,冷枚均在圓明園從事建築、園林的寫生與創作。他不顧年老體衰,振作精神,畫了《圓明園四十景》等巨幅作品。
乾隆對冷枚的生活照顧非常周到,據清宮《造辦處清檔》記載:乾隆元年(1736)正月十二日“因冷枚家口甚眾,錢糧不足度用”,每月再給飯銀3兩。這樣,冷枚所食錢糧實際上多至14兩。由於冷枚年邁,乾隆又安排他的兒子冷鑒協助冷枚畫畫。同年二月二十三日乾隆又准給冷鑒三等錢糧及衣服銀兩;第二年四月十一日,乾隆又賞冷枚官房數間居住;乾隆六年(1741)正月賞冷枚寶藍兩則、大緞兩匹;至七年(1742)七月二十三日,乾隆又賞給冷枚銀50兩。這些都說明乾隆對冷枚非常器重,給他的生活待遇也是非常優厚的。
乾隆不僅對冷枚在生活上關心,在工作上也是盡量照顧,讓他不至於太勞累,又能充分發揮其長處。有時只讓冷枚起畫稿,然後讓冷枚的兒子或徒弟去完成。有時讓冷枚只畫重要部位,其餘讓別人代畫。如乾隆四年(1739年)正月初七日“傳旨冷枚現畫《聖明帝王圖》、《養正圖》上,面像著冷枚畫,其餘另著人畫……嗣後冷枚所畫之畫,凡面像俱著伊畫,其餘著人畫,欽此”。這是冷枚晚年在畫院活動的一般情況。
冷枚晚年在造辦處的美術活動,到乾隆七年(1742)似告完結。如,乾隆六年(1741年)十二月十六日傳旨,“著冷枚畫畫一張,先起稿呈覽,準時再畫,年節要得。欽此”。說明冷枚在乾隆六年(1741年)年底還在受命創作,而且指定要在年節前完成。到乾隆七年(1742年)有關檔案中就不再出現“傳旨著冷枚畫畫”的句子了。
宮廷畫家通常作畫都要經過以下幾道程序:皇帝出題目,畫家畫出樣稿呈覽,經過皇帝同意,然後才能再畫。出於對冷枚的信任與偏愛,乾隆有時不再出題目,而是讓冷枚願意畫什麼就畫什麼,這樣畫家發揮的自由度就大一些。如乾隆元年(1736年)三月初七日,太監毛團傳旨“著將畫絹給冷枚八塊,令伊隨意畫畫。欽此”。冷枚對皇上的信任與特殊關照感恩戴德,接到八塊畫絹后,很快畫成了《惜花春早起》、《愛月夜眠遲》、《相馬圖》、《萬壽圖》、《雪艷圖》、《海天旭日》等八件,由沈源分五次進呈乾隆。
冷枚晚年在乾隆初期造辦處內創作的作品與畫稿約有五六十件(套)以上,其題材非常廣泛,有人物、佛道、鳥獸、馬龍、建築園林、宮廷器皿、歷史故事等等。冷枚可謂是一個全能畫家,否則在康熙時期不會成為領銜畫家,到乾隆時也不會受到如此特殊的恩遇和重視。冷枚在宮廷近半個世紀的繪畫活動中,由於才能突出,成績卓著,頗受最高統治者的器重和賞識,所以清人說冷枚“以畫供奉內廷最久”。他既是一位多產畫家,又是一位長壽畫家,在我國宮廷畫院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因此,清代繪畫評論家總把冷枚與焦秉貞、沈喻三人並提,視為康熙晚期三個著名的宮廷畫家。冷枚供奉畫院經歷了康、雍、乾三代皇帝,且為圓明園奉旨作畫多年,可惜的是,冷枚當年在圓明園的諸多精心遺作,都隨著英法聯軍的搶掠與焚燒,在一場空前洗劫中化為灰燼了!
冷枚畫作
藝術特色:
焦秉貞弟子,善畫人物、界畫,尤精仕女,畫法得力西畫寫生,工中帶寫,點綴屋宇益精細如界畫,筆墨潔凈,賦色韶秀,典麗妍雅,頗得師傳。自康熙到乾隆末,糅合中西技法之畫風在畫院內頗為盛行,而且影響到民間藝術,枚為此技法之積極推行者。
作品行情:
冷枚畫作
《獻壽圖》即以中國古代神話中的“麻姑”為原型,塑造出一個美麗素靜的人間仙女。葛洪《神仙傳》說她為建昌人,修道牟州東南姑余山。東漢桓帝時應王方平之召,降於蔡經家,年十八九,能擲米成珠。自言曾見東海三次變為桑田,後世遂以“滄海桑田”比喻世事變化之急劇。相傳三月三日西王母壽辰,她在絳珠河畔以靈芝釀酒,為王母祝壽。故舊時視女壽者多繪麻姑像贈送,稱“麻姑獻壽”。
冷枚這幅傳世絹本立軸《獻壽圖》,縱122.5厘米,橫62.5厘米,色彩鮮艷,品相完好。畫中麻姑仙女,身材修長,亭亭玉立,髮髻高綰,慈眉善目。耳垂玉環,身著淡綠長衫,左臂挽一圓腹精巧竹籃,內裝大朵盛開牡丹及仙草野卉,籃邊扎系大小葫蘆一束(或注靈芝仙酒也),腰間綠帶亦系葫蘆四枚、靈芝一株。左手二指輕捏米粒,右掌投放成珠。衣衫飄飄,神骨仙態,瀛州採藥,滿載而歸;欲獻壽也。畫筆工細,設色文雅,造型生動傳神,堪稱冷枚仕女畫的代表之作。畫幅右上側楷書題款:“辛亥孟春日,金門畫史冷枚敬寫。”下鈐二篆印:“臣冷枚”、“金門畫史”。
《春江玉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