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麻姑的結果 展開

麻姑

道教神話人物

麻姑又稱壽仙娘娘、虛寂沖應真人,中國民間信仰的女神,屬於道教人物。據《神仙傳》記載,其為女性,修道於牟州東南姑餘山(今山東煙台市牟平區),中國東漢時應仙人王方平之召降於蔡經家,年十八九,貌美,自謂“已見東海三次變為桑田”。

故古時以麻姑喻高壽。又流傳有三月三日西王母壽辰,麻姑於絳珠河邊以靈芝釀酒祝壽的故事。過去中國民間為女性祝壽多贈麻姑像,取名麻姑獻壽。

人物關係


人物經歷


麻姑是中國道教神話中的一位女神,在中國民間的影響極為廣泛。中國人一直對長壽有著熱烈的期望,而把追求長生作為主要內容的道教也是如此。所以,在道教的神仙體系中長壽之神分為兩種性別,男性神就是鼎鼎大名的彭祖,而女性神就是麻姑。
關於這位女神的來源是很早的,記載也很清楚。傳說在中國的東部地區有一個姓王的人,學識淵博,擔任過政府的官職,後來開始修鍊,成了神仙。他的妹妹就是麻姑,長得非常漂亮,而且也成了神仙。
又傳說她是在江西省南城縣境內的麻姑山進行修鍊成仙的,後來這座山自然就成為道教所尊奉的聖地之一。
她看起來是個不到20歲的女子,自稱目睹了大海三次變成陸地,因此人們就把她視為壽星。相傳一年的3月3日,天上最高女神王母娘娘舉行生日宴會,邀請諸位女神參加,麻姑就帶著自釀的靈芝酒獻給王母娘娘,這個故事就被稱為“麻姑獻壽”流傳於中國民間。
葛洪《神仙傳·麻姑傳》曰:“漢孝桓帝時,神仙王遠,字方平,降於蔡經家,……與經父母、兄弟相見。獨坐久之,即令人相訪(麻姑)。”繼云:“麻姑至,……是好女子,年十八九許。於頂中作髻,余發垂至腰。其衣有文章,而非錦綺,光彩耀目,不可名狀。入拜方平,方平為之起立。坐定,召進行廚。……麻姑自說云:接侍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向到蓬萊,水又淺於往者會時略半也,豈將復還為陵陸乎?'方平笑曰:'聖人皆言海中復揚塵也。'"又說:"麻姑鳥爪。蔡經見之,心中念言,背大癢時,得此爪以爬背,當佳。方平已知(蔡)經心中所念,即使人牽經鞭之。謂曰:'麻姑神人也,汝何思謂爪可以爬背耶?'但見鞭著經背,亦不見有人持鞭者。”“宴畢,方平、麻姑命駕,升天而去,簫鼓、道從如初焉。”①杜光庭《墉城集仙錄·麻姑傳》全抄上文,僅在傳前冠一句云:“麻姑者,乃上真元君之亞也。”
《神仙傳·王遠傳》所記內容略同。但上述二傳皆無王遠與麻姑有親屬關係的記述,而《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後集》卻謂:“麻姑乃王方平之妹,修道得仙”。②自為後人所增益者。
葛洪《麻姑傳》以其所具有的豐富想象力而聞名於後世。
其“東海三為桑田"和"海中復揚塵也”,更成為後世著名的“滄海桑田”和“東海揚塵”典故的來源。
在此《麻姑傳》和後世文人稱引的影響下,許多地方又有稱名麻姑的女仙出現。如《太平廣記》卷一百三十一引《齊諧記》所記麻姑,為東晉孝武帝太元(376~396)時人,稱“太元八年,富陽民麻姑”,后因吃蛇肉,“嘔血而死”。③《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二百七十引《太平清話》所記麻姑,“姓黎,字瓊仙,唐放出宮人也”。④同書卷二百三十七引《登州府志》所記麻姑,為“後趙麻秋女,或雲建昌人,修道於牟州東南姑余山,飛升,政和中封真人”。⑤,以上麻姑皆偶然同名,或有意附會而取此名。其次,一些地方又出現麻姑山、麻姑洞、麻姑廟。唐顏真卿《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云:“按《圖經》,南城縣有麻姑山,頂有古壇,相傳雲麻姑於此得道”。⑥《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謂江西寧國府東有麻姑山,“麻姑嘗修道於此,丹灶尚存。又嘗居建昌,山故亦號麻姑”。⑦宋洪邁《夷堅丙志》卷四稱:“(四川)青城山相去三十里,有麻姑洞,相傳雲亦麻姑修真處也”。⑧《異苑》卷五載:“秦時丹陽縣湖側有梅(一作麻)姑廟。姑生時有道術,能著履行水上。后負道法,婿怒殺之,投屍於水,乃隨流波漂至今廟處鈴(嶺)下”。⑨大都亦為託名麻姑而來。
《神仙傳》中之麻姑,原是親見“東海三為桑田”的仙人,是長壽不死者,故後世多以之象徵長壽,至遲在明代即有畫家作“麻姑獻壽圖”,以為人祝壽之禮品。
清·田蘭芳《蓬萊(袁可立別業)紀勝雜體小引》:“煌煌乎,賦駕大人詩跨步虛,行間如聞麻姑之音,句里能發玉女之瑳。”
【註釋】:①③《太平廣記》第2冊369~370頁,第3冊926~927頁,中華書局,1961年
②《道藏》第5冊465頁,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1988年
④⑤⑦《古今圖書集成》第51冊62140頁,62500頁,62186頁,中華書局、巴蜀書社,1986年
⑥《全唐文》第4冊3424頁,中華書局,1982年
⑧《夷堅志》第1冊391頁,中華書局,1981年
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42冊520頁,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人物形象


皇女

傳說,秦始皇有個女兒,因臉上長得滿是麻子,大家都叫她“麻姑”。麻姑雖其貌不揚,可聰明伶俐,心地善良。在秦始皇修築萬里長城時,為了加快工程進度,他派了大批的士兵做監工,誰要是幹得慢,就用皮鞭拚命抽打。這還不算,殘暴的秦始皇還用棍子把日頭支上,不讓它落下,三天當一天。他又命女兒麻姑到工地去宣讀他的聖旨,讓苦工們三天吃一頓飯。善良的麻姑不肯這麼干,她就跪下來向秦始皇求請,說民工們很苦很累,一個個累得精疲力盡,餓得皮包骨頭,希望父王開恩,放民工回去與家人團聚,至少應該放鬆對他們的監督,減輕他們的勞累。秦始皇一聽,馬上火冒三丈,大聲吼叫道:“你這個不忠不孝的逆女,連我的話也敢不聽,留你何用?來人哪,把她推出去斬首!”隨著喊聲,擁來幾個刀斧手,把麻姑推出了皇宮。這一天正好是七月十五。當地的成千上百萬民工和老百姓,聽說了這件事,無不感到心如刀絞。以後,就在每年的七月十五舉行儀式,紀念被害的麻姑。千百年來,形成了一個習慣。

獻壽

東漢桓帝時,某年的七月七日,神仙王遠降臨在江蘇吳縣一個名叫蔡經的人家裡。蔡經的家人早就預備好豐盛的酒菜,迎接神仙的降臨。當神仙起駕的時候,人們聽到了天上人馬、鑼鼓喧騰的聲音。王遠到來了,只見此人中等的身材,頭戴遠遊冠,身著朱衣,佩帶五彩的紳帶,背上掛著寶劍;乘坐在羽車上,由五彩飛龍拖著座車。
王遠接見了蔡經一家人後,就派遣使者,請仙女麻姑赴宴。使者傳達了麻姑的意思后,不多久,天上又響起了喧騰的聲音,麻姑下凡了。只見麻姑是個十七、八歲俏美的姑娘;頭頂結了一個髻,剩餘的長發烏溜溜的垂到了腰際,穿著光彩奪目。仙女和王遠寒暄完畢后,各人拿出了攜帶的食物,大多數是水果、干肉之類。麻姑說:“自從上次和你見面以後,我親眼見到東海三次變為桑田;不久前,我又去了一趟蓬萊,這地方的水,比昔日召開群仙大會時少了一半,我想,不多久,也會變成陸地吧!”王遠也感嘆道:“古代的聖人也曾說過海中會飛揚塵埃這樣的話”。麻姑也—一地會過蔡家的女眷,忽然間叫住了蔡經的弟媳。她幾天前才生下孩子,麻姑叫她拿出些米來,然後,把這些米灑在地面,結果,這些米竟變成了一粒粒丹砂。王遠看到這情形,也把他從天庭帶來的一升美酒,拌了一斗水后,邀請蔡家同飲。蔡經看到麻姑鳥爪一樣的手指頭,突然產生了一個念頭:用那爪來抓背搔癢,一定很舒服。想不到王遠洞察了他的心思,大聲地喝叱道:“麻姑是神仙,你竟然想用她的手爪搔背,大膽!”說完后,就把蔡經捆綁起來鞭打。大家目睹了蔡經被鞭打的情形,可是卻沒有看到施刑的人。王遠說:“平常人是無福消受我的鞭笞的。”
宴償完畢后,王遠和麻姑升上了天庭。這時候,天上傳出了和他們下凡時同樣的仙樂。
這是《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232引葛鴻《神仙傳》之“王遠傳”中有關麻姑的記載。古代對於麻姑的記載並不多,以上是其中一則。還有就是《列仙全傳》:麻姑是北趙十六國有名的殘暴將領“麻秋”的女兒。由於麻秋生性暴虐,在麻城(今湖北省麻城市)役使百姓築城時,晝夜不讓休息,只有在雞叫時才使其稍作休息。麻姑同情百姓,自學口技,常常學雞叫,這樣別的雞也就跟著叫,民工就可以早早休息,後來被他的父親發現,父親想打麻姑,麻姑因為害怕便逃到仙姑洞修道,後來從橋上升天成仙。
在中國的民間年畫中。《麻姑獻壽》永遠是歷久不衰的主題。

成仙

在盱江西岸,離縣城十餘里的地方,有座麻姑山,相傳很早以前這山不叫麻姑山,而叫丹霞山。
山中有個莊戶人家生有一女,取名麻姑,麻姑長得聰明、漂亮,十幾歲就常同嫂嫂去采菇、打柴,兩人往往同時出門,回來老碰不到一塊,而且每次麻姑採的菇,打的柴都比嫂嫂多。
一天,嫂嫂追問麻姑,是否有誰幫了你的忙,麻姑照實說了。原來,麻姑每天都有一女童幫助他,只是不知這女童家住何方。一天,麻姑仍舊上山采菇,遵照嫂嫂的吩咐,暗暗跟蹤女童,走呀,走呀,發現女童走到一棵大松樹下就突然不見了。回家后,她又如實地告訴了嫂嫂。嫂嫂告訴她,你明天再去,偷偷把一綹紅絲線系在她的後面,再找就不難了。
第二天,麻姑依計而行,把紅絲線偷偷系在女童衣后,然後再偷偷尾隨,到了那棵松樹下,女童就不見了,只見地面上露出了一綹紅絲線。早已暗中跟隨在麻姑後面的嫂嫂竄了上來,舉起鋤頭就挖,居然在地下挖出了一個扎紅絲線的人形茯苓,麻姑心裡不忍,哭著要嫂嫂放回原處,嫂嫂不肯,對麻姑說:“這是千年茯苓,吃了可強身健體,你不取,別人也會挖掉”。
回到家裡,嫂嫂借故把麻姑支開,立即生火烹煮茯苓,打算一個人吃掉。誰知茯苓還在鍋里煮,被鄰居有事叫去。這時,麻姑回來,忽聞得一陣異香,禁不往揭開鍋蓋,舀了一點嘗,哈,可鮮美了,小孩子不懂事,索興吃了個精光。等她想到嫂嫂,茯苓已經下肚,自己也飄飄悠悠,騰空而起,飛上藍天。嫂嫂回家見鍋中無物,又不見麻姑,正待尋找,忽聽麻姑在空中呼喊嫂嫂,這時,只見麻姑端坐彩祥雲之中,在向嫂嫂招手。
麻姑升仙后,太上老君授以攘除災厄之法,能擲米成丹。麻姑每年顯靈,為窮苦鄉親除病消災,頻賜豐年。唐玄宗時,人們建麻姑廟,紀念這位仙姑,老百姓把最好的米叫麻姑米,最好的茶葉叫麻姑茶,最好的酒叫麻姑酒,把這座丹霞山,也改名叫麻姑山了。

遺跡


1.五腦仙山
在今天湖北省麻城市市區北有五腦仙山有麻姑的景點。相傳東漢時,有個姓麻叫麻秋的官吏,夜裡做了個夢,自己從江水中垂釣上來一朵含苞欲放的荷花。早上醒來,妻子生下一女嬰,貌美不凡,聽力過人,三天後便可依依呀呀說話,一個多月後便能跟父母學讀詩文,到了七八歲的時候,一把米從她手裡拋撒到地上,便成了無數色彩絢麗的寶珠。
後來,帝王派她父親監工修築城牆,役工頭用皮鞭迫使役工們每天從日出干到日落,又從日落干到雞鳴方可休息。連干幾天,役工們個個疲憊不堪,叫苦不迭。心善的麻姑於心不忍,為了讓役工早點休息,她在天黑時便仿效公雞叫,引起四鄰的公雞一齊啼叫。可是,此事很快被發現,其父盛怒之下,把她關進了牢獄。父母多次勸她認錯,許之予榮華富貴,可她卻始終不為之心動。後來,她將米粒化作寶珠,撒在地上引得貪婪的獄官追撿,趁機逃獄。其父率兵隨後追趕,追至深谷邊,麻姑走投無路,剛想投谷而去,王母娘娘巧過此處,於祥雲中拔下玉簪扔下谷去,化作一道玉橋,麻姑得救。
過了深谷后,麻姑又在王母娘娘的指點下,乘清風白雲走了九天九夜,來到海上一座仙山。這裡雲繚霧繞,松青柏翠;坡上桃林,果大味美;谷底泉水,穿過堅石巨岩,潺潺聲似簫音笙韻。於是麻姑在此仙山凈土處潛心修鍊,並精心培育仙果,採集靈芝釀造美酒。數年後,麻姑修鍊成仙,選擇農曆三月三,帶著釀好的美酒和採摘的仙桃,升空去拜見王母娘娘,答謝救生點化之恩。
這是流傳在麻城民間的一個婦孺皆知的傳說故事。如果說民間傳說只能體現人們的一種美好願望和高尚的道德追求,那麼還是用史書來說話吧。??據唐代張鷟所著專門記錄隋唐兩代朝野逸聞的《朝野僉載》載:“……趙石虎以麻將軍秋率師。秋,胡人,暴戾好殺……有兒啼,母輒恐之曰:‘麻胡來!’啼聲即絕……”這中間明白無誤地說麻秋是一個暴戾好殺的人,甚至他的名字成了可以恐嚇小孩子的符號!
至今,湖北省麻城市市區北有五腦仙山中麻姑住過的洞、用過的“器具”依然可見。麻城也因麻秋築城而始名“麻城”。
麻秋,一個亂世梟雄,一個殺人如麻的殘暴軍頭,一個雙手沾滿勞動人民鮮血的劊子手。因麻秋而得名,這只是一個歷史的機緣,一個時代的契機,也是一種歷史的巧合。
2.麻姑山
在江西省南城縣城西有座麻姑山,山姿奇秀,景色優美,是道教三十六洞天中的第二十八洞天,全稱叫:“麻姑山丹霞宛陵洞天”,又是七十二福地中的第十福地。這座洞天福地本屬女仙麻姑所有,相傳她在此隱居得道成仙,緣此成名。
麻姑是中國傳說中有名的女壽仙,“麻姑獻壽”是民俗畫中最重要的題材之一。《神仙傳》里說,她的本事有驚人之處,一是能穿著木屐在水面上行走,可與達摩祖師踩蘆葉渡海相媲美。二是能擲米成丹砂。
麻姑曾說她已經看見東海三次變為桑田,蓬萊水也淺於舊時的一半,將來還會變成陸地。滄海變成一次桑田,不知要經過多少個千萬萬年。麻姑已經見過三次滄海變桑田,她該有多大壽命?雖說她長得象十八、九歲的大姑娘,可她的實際歲數是無法估算的,麻姑做個女壽星當之無愧。民間傳說王母娘娘三月初三過生日時,舉辦蟠桃盛會,麻姑特釀製壽酒獻給西王母,這就是所謂的“麻姑獻壽”。
今天的麻姑形象多為繪畫和工藝品,或騰雲,伴以飛鶴,或騎鹿,伴以青松,也有直身托盤作獻物狀,手中或盤中,一般有仙桃、美酒或佛手。過去給女者祝壽,常送麻姑獻壽圖。
麻姑發祥地江西省南城縣,利用麻姑山的甘泉,人們釀出了有名的“麻姑酒”。此酒透明醇厚,果香濃郁,確實有益身心。
之三:浙江省桐鄉市大麻鎮古稱麻溪,地名因一條環麻姑墩的彎彎小河而得名。清池漾,在大麻鎮東北,位於鎮北中心學校南。清池漾北有德政禪寺,周圍多林木,環境清幽,水路四通八達。清池漾水面約二十餘畝,清澈見底,中央有一個大土墩,草木茂盛,相傳為麻姑仙子築台煉丹處。俗傳乾隆南巡至此,留戀忘返,問以漾名,土人答曰:“清池”,乾隆大怒,蓋“清池”與“清除”諧音。
麻姑煉丹台,俗稱麻姑墩,位於清池漾中央,為一土墩。相傳麻姑仙子曾於此築台煉丹,后得道成仙。麻姑墩大旱不涸,大澇不漫,成為傳說中的仙地。舊有石碑,上書"麻姑煉丹台"。民國時期,麻姑墩面積甚大,終年浮出水面近兩米,墩上草木茂盛。現墩日益萎縮,常年沉於水下一米余。麻溪之得名由該墩而來。歷代文人多有題詠,"麻墩初雪"為當地一大勝景。

文化


麻姑文化源遠流長,內容豐富。
麻姑
麻姑
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典籍中就載錄有麻姑事迹,東晉葛洪的《神仙傳》、《抱朴子》以及《雲笈七箋》,清代《南城縣誌》、《麻姑山志》等史料均有關於麻姑的記載。後來,道教為之建壇立廟,崇奉有加。麻姑山原名丹霞山,唐玄宗開元年間(735-746),因本山道士鄧紫陽奏立麻姑廟而得名。據《雲笈七箋》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在諸名山之中,麻姑山為第二十八洞天,第十福地”,且洞天福地兼而有之,屬國內罕見。麻姑廟的建立,在道教中開創了單獨祀奉麻姑的先例。唐大曆六年(771)四月,唐代大書法家、撫州刺史顏真卿再次登麻姑山遊覽仙壇,揮筆寫下了記述麻姑仙女和仙人王方平在麻姑山蔡經家裡相會的神話故事,及麻姑山道士鄧紫陽奏立麻姑廟經過的楷書字碑《有唐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簡稱《麻姑仙壇記》),云:“按《圖經》,南城縣有麻姑山,頂有古壇,相傳雲麻姑於此得道。”自唐以來,道教中的麻姑信仰及與此相關的祈禳齋醮活動在麻姑山延續千年,經久不衰,而民間的麻姑信仰風俗也是廣泛流播,麻姑山及其傳說更是名揚天下。
相傳麻姑本事驚人,曾三次歷經滄海桑田,能擲米成丹以救黎民疾苦。其“東海三為桑田”和“海中復揚塵也”,成為後世著名的“滄海桑田”和“東海揚塵”典故的來源。
也因為麻姑是親見“東海三為桑田”的長生不老的仙人,故後世多以麻姑為長壽的象徵。在明代即有畫家作“麻姑獻壽圖”,作為祝壽的禮品。“麻姑獻壽”的故事在民間更是廣為流傳。這些優美神奇的神話傳說,以及廣大民眾朝拜麻姑的傳統經歷,形成了膾炙人口、流傳廣泛的麻姑文化。2006年,麻姑仙女傳說《滄海桑田》被列入江西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江西南城的麻姑文化主要內容包括民間祭祀,祈禳還願、抽籤問事、神話傳說、人生禮俗等。傳說麻姑與其嫂至山中,於大松樹下掘得嬰兒狀茯苓,姑飲其汁殆盡,食后飛升。另一則說麻姑入山拾薪,姑晏坐林間,眾鳥銜薪而至,為其弟所知,姑知神異已泄,遂棄家仙去。而有關“麻姑獻壽”的傳說故事,不僅流傳廣,而且影響大。相傳農曆初三是神仙西王母的壽辰,麻姑在降珠河畔用靈芝釀成仙酒,帶到蟠桃會上,獻給西王母。我國不少地方都有婦女祝壽時送麻姑獻壽圖、春節貼麻姑年畫的習俗,在民間繪畫和工藝品中多出現麻姑畫像。自唐以來,麻姑山在歷朝歷代都建有廟壇,祭拜香火之盛,典籍中多有記載。明清時期,建昌府(治今江西南城)的府縣官吏在每年七月七日上山祭拜麻姑,成為一種定製。因此,每到這個傳說中的麻姑與王方平“七夕會宴”的紀念日,當地的府縣官吏及其僚屬都要攜帶供品上山,在郡守的主持下因時致祭;若逢水旱災異、兵變民亂,則也要沐浴齋戒,在仙壇舉行祈禱儀式,祈求神靈感應,頻賜豐年,保佑一方平安。當時,建昌府及其鄰近地區普通百姓,每天也有不少人懷著祈福、祈壽、祈子、消災、避禍等目的,前往麻姑仙壇朝拜。每逢節日,更是摩肩接踵、絡繹不絕,“日上千人朝拜,夜裡萬盞明燈”。
建國后,民間朝拜延續不斷,“文革”期間一度禁錮,很多內容和形式瀕臨失傳。改革開放后,逐漸恢復,祭祀活動形式豐富多彩,並得以延續和保護。
獨具特色的麻姑文化,在整個古文化系列中佔有重要地位,它是民俗文化發展史的一個縮影。其豐富的內容、基本特徵及傳承歷史在我國古文化中實屬罕見,它對研究歷代社會的民俗、民風、信仰,充實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促進全民健身長壽,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都有著很高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