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護城河

環繞紫禁城城垣的護城河

清代京師環繞紫禁城城垣的護城河,開挖於明代永樂初年,俗稱筒子河。護城河距城牆二十米,河寬五十二米,周長三千八百四十米,水深五米,平均蓄水量達五十四萬二千八百八十立方米。

目錄

正文


紫禁城護城河
紫禁城護城河
紫禁城護城河又稱筒子河,是明永樂十八年(1420)修北京城時在元大都護城河基礎上擴建而成。京城內外城護城河按位置可分為北、西、東、前三門和南護城河五處,全長約40.7公里。明洪武元年(1368)徐達攻下元大都后,為防備北元,將北城牆南移至高梁河外積水潭和壩河南岸,形成西北部有斜角的城牆和北護城河;明永樂十七年(1419)因宮廷建設需要,將元南城垣南移2700多米至現址,並開挖南城壕(前三門護城河),東、西護城河分別南伸與南城壕相連,再東匯入通惠河;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又修築外城和南護城河。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將午門西邊的河水通過暗溝引入西闕門,由午門前石板道下的暗溝引向東流,經東闕門下的暗溝流入太廟勞動人民文化宮),定名為午門暗筒子河,形成護城河今天的模樣。
紫禁城護城河
紫禁城護城河
護城河源自京西宛平縣玉泉山,河水自西向東流入太液池(北海)後到達紫禁城,按五行西方屬金的說法,自元代就稱為金水河。金水河又叫玉帶河,河水來自紫禁城西北角樓東側城牆下的進水閘,流經紫禁城內的稱內金水河,流經天安門前的為外金水河。下為故宮午門內的內金水河,上架五座內金水橋。外金水河自社稷壇(中山公園)到太廟(勞動人民文化宮)全長500米,寬18米,深約5米。北岸沿距天安門牆基32米,兩岸均由大石條砌成,岸邊有1.5米的欄牆。照片拍自社稷壇前橋上,前為天安門前的金水橋。南池子內外金水河(菖蒲河)上的石拱橋很優美,盡頭就是太廟(勞動人民文化宮)。明清時期金水河主要供宮廷用水和防護城垣。它是京城水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河上建有許多閘、壩以調節水量,控制流速。新中國成立后曾對護城河進行過多次修建,並於1978年在金水河河底鋪砌方磚。至1985年,除前三門、西、東、和北護城河首段長約18.8公里改為暗溝(見附註)外,其餘河道按規劃建成為景觀河道,成了市民休閑、垂釣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