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國寺
山西省平遙縣鎮國寺
鎮國寺位於山西省平遙縣城東北15千米的郝洞村,1965年被列為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作為平遙古城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平遙鎮國寺
鎮國寺,原名京城寺,明朝嘉靖年間改名為鎮國寺,延用至今。寺分前後兩個院落,前院建山門天王殿和左右鐘鼓二樓,正中為大殿三間亦稱萬佛殿,後院東為觀音殿,西為地藏殿,各為五間,中建三佛殿。
鎮國寺,分為前後兩座寺院,總面積為10892平方米。在中軸線上,有天王殿、萬佛殿、三佛樓等建築。
前院,東西兩側有鐘樓、鼓樓以及三靈侯、財福神、二郎、土地各殿堂。後院,有羅漢殿、閻王殿等殿堂。天王殿,處於寺廟最前端,殿內塑有四尊天王像,個個神態威武,容顏飽滿。天王殿,殿頂為單檐懸山式,是元代建築。
天王殿兩側,鐘鼓樓左右對峙,鐘樓上有金代皇統五年(公元1145年)鑄造的鐵鐘一口,形制古雅,工藝別緻,為平遙縣境內的古稀之物。
從寺內碑文中可知,元、明兩代利用隙地,前創山門天王殿、鐘鼓二樓,后建三佛樓和東西廊房、觀音,地藏二殿。
清代雍正、乾隆年間,又重新修葺東西兩廊,嘉慶元年至二十年,又創建舞榭于山門外(已毀),並建經堂於佛閣兩翼,添建廂房六間。嘉慶二十年(公元1815年)重修時,對萬佛殿再度修葺。
鎮國寺內的古建築,以萬佛殿為最,在我國現存的木結構建築中,僅晚於五台山南禪、佛光二寺院,這處殿堂整體梁架結構嚴密,用材規格,符合力學原理,工藝精湛,作工精細,1000多年來巋然如故。
鎮國寺後院,東為觀音殿,西為地藏殿,中為三佛殿,除觀音殿外,各殿內塑像俱存,三佛殿內,還存有明代壁畫。鎮國寺內雜樹交蔭,綠葉蓬鬆,院內龍爪槐形似撐傘,枝幹曲屈,交織如網,頗具古風,趣味盎然。
這座寺院最早創建於五代,距今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從寺內碑文可知,元明利用隙地,前築山門天王殿,和左右鐘鼓二樓,后建三佛樓和東西廂房,觀音、地藏二殿,清雍正、乾隆年間重修東西兩廊。
為了有利於僧人修行,所以把寺廟修建到了山上或一些偏僻的地方。
一般的佛教寺院建築它的第一個特點就是設有山門,而一般山門都有三個門,中間一個大門,常蓋成殿堂形式,兩旁各配有一個小門,因此又稱之為“三門”,是為了象徵三解脫門之意,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
佛教中認為入三解脫門,即可得到解脫,寺院的山門是佛界和俗界的交界處,三門並立,顯示出佛門的神聖,這裡兩邊小門上所題的詞也顯示出了這一點,分別為“崇虛”“垂幽”,佛教中指真理的本體無所不在,但無形象可見,虛無即是有而若無,實而若虛之意,“幽”則幽靜、幽閉,一方面意為幽幽的環境,但更為幽靜的學佛的誠心。
平遙鎮國寺
此殿,始建於五代,殿貌奇古,結構奇特,從建築的藝術上別具一格,是國內現存五代時少有的木構建築。萬佛殿內,中央為佛壇,長與寬均為6.09米,正中設立須彌座,上塑釋迦牟尼坐像。旁邊站立迦葉、阿南二弟子。
連佛、弟子、菩薩、金剛、供養人共有11尊塑像。這些塑像,面目豐滿、腴潤,身軀高大、健壯,軀幹微曲,塑造手法近似唐塑風格,飽含五代時塑像的風韻。
鎮國寺內的古建築,以萬佛殿為最,在我國現存的木結構建築中,僅晚於五台山南禪、佛光二寺院,這處殿堂整體梁架結構嚴密,用材規格,符合力學原理,工藝精湛,作工精細,1000多年來巋然如故。
鎮國寺後院,東為觀音殿,西為地藏殿,中為三佛殿,除觀音殿外,各殿內塑像俱存,三佛殿內,還存有明代壁畫。鎮國寺內雜樹交蔭,綠葉蓬鬆,院內龍爪槐形似撐傘,枝幹曲屈,交織如網,頗具古風,趣味盎然。
平遙鎮國寺雕塑
萬佛殿內佛壇寬大,長寬為6.09米見方,高55厘米,沿邊用青磚疊砌而成,約佔全殿面積一半。
壇上正中設束腰須彌座,釋迦佛趺坐其上,全殿共有塑像十四尊。
其中除三尊(觀音、善財、龍女)為明代塑造,清代重繪油彩外,其餘皆為五代原作,佛壇式樣,塑像配置均與五台山唐代建的地禪寺大殿同略同。
釋迦牟尼像造型高大,結跏坐式,手勢作禪宗拈花印,佛相端莊慈祥,反映了唐、五代的風格。
五代是割據戰亂的時期,從那時保存至今的古代建築全國僅有幾座,彩塑作品更為罕見,除敦煌莫高窟中有少量五代彩塑外,鎮國寺萬佛殿內的彩塑,是全國寺觀廟堂中保存至今的唯一五代作品,數量雖然不多,但是所處的歷史時代至為重要,對於研究我國雕塑發展史,認識唐、宋兩代雕塑演講過程,提供了極為可貴的資料。
平遙古城鎮國寺
整座寺院坐北朝南,由兩進院落組成,佔地面積10892平方米,建築面積5000多平方米,早在1965年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13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二月正式對外開放,一九九七年十二月三日,平遙古城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那麼在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的界定清單中,包括了“一城,二寺”,其中的一寺是以彩塑聞名的雙林寺,另一寺便是以建築而征服世人的鎮國寺,是平遙三處國保單位之一。
鎮國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山西省平遙縣城北郝洞村,位於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東北方向15公里,大殿始建於北漢天會七年(公元963年),清嘉慶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重修,在佛殿內梁架上留下許多題記墨跡及寺中現存的碑刻,提供了可靠的歷史佐證。
鎮國寺的建築,以萬佛殿為最早,是中國大陸所存最古老的木構建築之一。
鎮國寺不同於其他木構建築的是,全寺沒有一根釘子,所有結構都是木頭與木頭相互卯碶而成,是為中國古代建築中的一大瑰寶。
從寺內碑文中可知,元、明兩代利用隙地,前創山門天王殿、鐘鼓二樓,后建三佛樓和東西廊房、觀音,地藏二殿。
清代雍正、乾隆年間,又重新修葺東西兩廊,嘉慶元年至二十年,又創建舞榭于山門外(已毀),並建經堂於佛閣兩翼,添建廂房六間。嘉慶二十年(公元1815年)重修時,對萬佛殿再度修葺。鎮國寺內的古建築,以萬佛殿為最,在現存的木結構建築中,僅次於五台山南禪、佛光二寺院,這處殿堂整體梁架結構嚴密,用材規格,符合力學原理,工藝精湛,作工精細,1000多年來巋然如故。
鎮國寺後院,東為觀音殿,西為地藏殿,中為三佛殿,除觀音殿外,各殿內塑像俱存,三佛殿內,還存有明代壁畫。鎮國寺內雜樹交蔭,綠葉蓬鬆,院內龍爪槐形似撐傘,枝幹曲屈,交織如網,頗具古風,趣味盎然。
五代是割據戰亂的時期,從那時保存至今的古代建築全國僅有幾座,彩塑作品更為罕見,除敦煌莫高窟中有少量五代彩塑外,鎮國寺萬佛殿內的彩塑,是全國寺觀廟堂中保存至今的唯一五代作品,數量雖然不多,但是所處的歷史時代至為重要,對於研究雕塑發展史,認識唐、宋兩代雕塑演講過程,提供了極為可貴的資料。
國寺內的古建築,以萬佛殿為最,在現存的木結構建築中,僅次於五台山南禪、佛光二寺院,這處殿堂整體梁架結構嚴密,用材規格,符合力學原理,工藝精湛,作工精細,1000多年來巋然如故。
鎮國寺後院,東為觀音殿,西為地藏殿,中為三佛殿,除觀音殿外,各殿內塑像俱存,三佛殿內,還存有明代壁畫。鎮國寺內雜樹交蔭,綠葉蓬鬆,院內龍爪槐形似撐傘,枝幹曲屈,交織如網,頗具古風,趣味盎然。
鎮國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山西省平遙縣城北郝洞村,位於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東北方向15公里,大殿始建於北漢天會七年(公元963年),清嘉慶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重修,在佛殿內梁架上留下許多題記墨跡及寺中現存的碑刻,提供了可靠的歷史佐證。
鎮國寺的建築,以萬佛殿為最早,是中國大陸所存最古老的木構建築之一。
鎮國寺不同於其他木構建築的是,全寺沒有一根釘子,所有結構都是木頭與木頭相互卯碶而成,是為中國古代建築中的一大瑰寶。
2020年2月15日,從平遙古城景區了解到,為致敬廣大醫務工作者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守護百姓健康、捍衛人民生命,鎮國寺景區自疫情結束恢復運營之日起一年內,全國醫護工作者憑本人有效證件(醫生、護士執業證及身份證等)免費參觀鎮國寺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