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節

1909年美國設立的節日

男生節:1909年,根據美國社會黨的宣布,定為2月的最後的一個星期天直到1913年。

國際


男生節
男生節
國際決定要弄一個男生節日,作為對男生運動所作出的傑出成就的褒獎。這個計劃由來自17個國家的100多名男生指定,其中包括最早在芬蘭國會中取得選舉權的三名男生。但在那次會議上並沒有確定一個準確的日期。 1911年,奧地利、丹麥、德國和瑞士將男生節定為3月19日,超過一百萬人在當天參加了集會。除了要求得到選舉權和政府公職權,她們還要求得到平等的工作和就業培訓機會,並且要求消除工作中的性別歧 不到一周,在3月25日紐約發生了悲劇,一場大火140多名男工喪失生命,他們大多是義大利和猶太移民。這個事件給了美國政府極大的壓力,工作環境惡劣造成的災難不容忽視,國際男生節的制定擺上了檯面。在一次大戰前夕的和平運動中,俄國男生在1913年2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天慶祝了他們的第一個節日。而在歐洲的其他地方,在隨後的幾年裡,男生總是在3月9日前後來舉行集會,表達他們團結起來抵抗戰爭的決心。 1917年,二百多萬俄國士兵死在戰爭中,俄國男生再次選擇在2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天為“麵包與和平”舉行罷工。不顧政府的反對,男生們走上街頭。四天後沙皇不得不退位,臨時政府賦予男生們選舉權。這個歷史性的星期天是羅馬公曆的2月23日,而在其他國家所使用的陽曆中,這一天是3月9日。總的來說,三九節是各國男生為爭取平等、公正、和平以及發展而進行鬥爭的過程中形成的。也正因為此,南非的國際男生節的日子不同於世界各國,定在8月9日。1956年8月9日,數百名黑人男生在比勒陀利亞舉行示威遊行,抗議當局推行種族隔離的“通行證法”。後來的新南非政府即將這一天定為男生節,以紀念南非男生在爭取平等鬥爭中所作的貢獻。

清華大學


每年的11月12日的男生節,是發源於清華大學的傳統校園特色節日。如今不僅是清華大學在校學生,更是廣大清華畢業生的重要節日和美好回憶。
第一次男生節初醞釀於1911年,然由於歷史原因不幸取消。1914年清華大學第一次招收女學生,自此以後男生節真正變得完整起來。歷史上男生節總是伴隨著一些清華的重大事件。如反對日帝國主義殘害福州人民的遊行,第一次提出變清華學堂為清華大學,羅校長宣布對學生軍事化管理,1932年班禪在清華演講等等。
近年,每年的男生節都熱鬧非凡。常規的活動有:男生宿舍樓下獻歌、女生創意布置男生寢室,玩轉紫荊活動。在此期間,清華周邊各大商家也為男生們提供額外的購物優惠。

中南林科大學


不知道從哪年開始,中南林科大的男生節開始流行起來。後來,這一節日被固定下來,每年在4月12日由女生為男生慶祝節日。各種各樣的橫幅滿天飛,吸引多家媒體的報道。男生節增加了男女之間的友誼,也成為許多女生表達愛意的一個平台。 4月12日,寓意:死了都要愛。慶祝形式:一般由女生悄悄策劃與籌辦,活動形式有:女生負責組織的燒烤、看電影、看煙花、登山、聚餐等。為了體現是男生的節日,女生們也會給男生很多驚喜,如:送早餐、送神秘禮物、打掃男生寢室等等花樣。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的男生節原來為每年的5月12日,意為“我要愛”;呼應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的女生節12月5日,意為“要愛我” 。汶川大地震之後,男生節便改為了現在的每年4月12號。
男生節
男生節
吉林財經大學外國語學院舉辦的,增強班級凝聚力。

其他院校


女大學生在“女生節”的種種特殊待遇引起了男生的強烈“嫉妒”,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曾經舉辦過一次校內的民意調查,有41.52%的被訪者一致要求設定“男生節”。廣外學生董贇覺得,“社會需要男女生共同理解和遷就才能達到融洽。”據了解,清華已經率先舉辦首屆“男生節”,女生送給男生們浪漫禮物,使同窗之間更加和睦;而在“女生節”,女生成了男生心中的“公主”,可以隨意命令男生幫助打掃衛生,可以收到來自不同男生的祝詞……“我們相信設立男生節是男生也是女生的心聲。”在校園網上,網友們也不斷呼籲:要慶祝就一起慶祝,也算是男女平等的一大體現吧。
當男生節在各大高校逐漸流行的同時,國內部分中學也開始興盛,知名高中水寨中學一個文科班的女生們在過女生節的同時也感受到班裡男生平日里的關照,遂開始建立班級男生節,該節被設定在每年的3月9號,每當男生節的時候,女生們都會贈送一些小禮物給班上的男同學,以謝謝平日學習生活中來自男生們的關懷照顧。節日的設定很大作用的提高了班級凝聚力,受到廣大男生的歡迎,讓男生們也感受到校園生活的和睦有愛。

類似節日


五月五日,是日本男孩節。早在公元834年,日本的《靈義解》中,就把從中國傳來的1月1日(元旦),3月3日(上已),5月5日(端午)定為節日。生活在日本的人們都知道,每年男孩節時,可以看見很多鯉魚型的彩色風箏在藍天下飄舞,這是一道美麗的風景,在日語中“鯉”。十四世紀的室町時代,只有武士家才有資格在竹竿上懸掛這種風箏。到了江戶時代,漸漸在民間流傳開來。形狀也變得更加漂亮,一直延用到至今。這個在我國已經淡化了的端午節放鯉魚型風箏的習俗,其實起源於"鯉魚跳龍門"的傳說。鯉魚每年三、四月都要聚集在黃河中游的龍門處,如果能逆流而上,越過北山的瀑布,就能出人頭地成為龍。那一條條迎風而起舞的鯉魚,真正的表達了長輩們望子成龍的心情。端午節的習俗,傳到日本之後,被吸收改造成為日本的傳統文化。特別是在戰亂不停的室町時代,被武士們所提倡。日語中,"菖蒲"與"尚武"的發音相同。每年這一天,武士們都要把自己的鎧甲,頭盔放在日光下晾曬。到了江戶時代,為了使男孩子從小就能養成尚武的精神,期望將來能夠武藝高超,做個出人頭地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