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小街鎮的結果 展開
- 雲南省昆明市嵩明縣下轄鎮
- 雲南省文山州文山市下轄鎮
-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縣下轄鎮
小街鎮
雲南省昆明市嵩明縣下轄鎮
小街鎮地處嵩明壩子腹地,是雲南嵩明縣的第一大鎮。因西南和嘉麗澤毗鄰,古稱嘉玲鎮。
小街鎮歷史悠久,商貿發達,早在明朝末年就形成集市。境內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人傑地靈,素有“嵩明糧倉”“花燈之鄉”“龍燈之鄉”“漁米之鄉”的美譽。
2020徠年,常住人口為62629人。
小街,明末清初在此設立集市,因街面窄小而得名。清代,設立龍納鎮。民國年間以其“西臨嘉麗澤,東靠瑤玲山”(葯靈山)改名嘉玲鎮,一度屬嵩明縣第二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仍設嘉玲鎮。1950年7月改設小街區(二區),轄嘉玲鎮、積雲鄉、雲峰鄉、勝利鄉、龍海鄉、秀崧鄉、匡郎鄉、青龍鄉、白龍鄉、羅營鄉、叢下鄉。1951年,小街區轄12個鄉(鎮),境域東至小新街古城,南至四營下五叢,西至積德、本納克,北至匡郎、五條溝。1958年4月,撤區設鄉,原小街區轄地分別成立正義(小街)、勝利、四營、新街4個鄉。10月撤鄉,將正義、勝利兩鄉合併成立勝利公社,駐地小街,下設18個生產管理區。1961年,分設正義、勝利兩個公社;撤管理區改設生產大隊。1963年復置區,正義、勝利兩個公社合併成立第二區,同時緊縮公社規模,下設14個小公社。1966年撤區,改設正義公社,為全縣13個公社之一,下設17個生產大隊。1982年改稱小街公社。1984年撤銷公社,改設小街區,下設17個鄉。1987年改區為鄉,稱小街鄉;改鄉為辦事處,設李官、小街、大橋、秧田、阿古龍、福海、甸豐、積德、哈前、東屯、本納克、墩白、保旺、五條溝、矣得谷、牛足、匡郎17個辦事處。1995年12月撤鄉設鎮,稱小街鎮。1997年,面積120.5平方千米,轄小街、秧田、大橋、阿古龍、福海、甸豐、積德、哈前、東屯、保旺、五條溝、本納克、墩白、李官、牛足、矣得谷、匡郎17個行政村。2017年,行政區域面積121平方千米。
嵩明縣小街鎮位於縣境東北部,瑤玲山南麓。地處東經103º05′-103º15′,北緯25º11′18″-25º20′53″,跨經度10′,經緯度9′35″,東臨小新街鄉,南接四營鄉和嘉麗澤農場,西連楊橋鄉,北靠尋甸縣,西北隔蛇山與嵩陽鎮毗鄰,東西最大橫距18.52千米,南北最大縱距17.6千米。
鎮集一覽
全鎮轄17個村民委員會,98個自然村,150個村民小組,常住人口為62629人(2020年),主要居住著漢族、回族、苗族、彝族4個民族。
1996年以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名列“雲南省百強鄉鎮”第36位。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鎮各族人民團結拼搏,銳意進取,各項事業蓬勃發展。
2004年全鎮生產總值完成68357萬元,比2003年增長13.3%農村經濟總收入達89848萬元,增15.9%;農民人均純收入2561元,增8.5%。2006農村經濟總收入108918.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913元。
“崑曲”和“嵩待”高速公路縱貫全境,是全國重要的線路器材、五金機電加工基地,也是雲南省現代農業、設施農業和外向型農業的示範區,被市政府確定為20個重點發展的中心集鎮之一,被表彰為雲南省創建省級文明小城鎮工作先進城鎮,被省委表彰為學習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先進集體。
機構設置
1、黨政綜合辦公室職能職責。
綜合辦公室主要承擔黨委、人大、政府交辦的各項日常工作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社會穩定、工青婦及各部門、各方面的綜合協調工作,督促檢查各項工作的落實;承擔農業、工業、水利、林業及第三產業發展規劃、招商引資、國有資產管理等工作,協調與經濟發展相關的其他工作;承擔人口與計劃生育、國土資源管理、村鎮規劃建設、民政優撫、民族宗教、勞動和社會保障、科教文衛等工作,協調與社會事務相關的其他工作。
2、文化廣播電視服務中心。
文化廣播電視服務中心主要承擔組織群眾文化藝術活動、指導村組文化建設、文物、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遺產收集保護,監督文化市場、建設管理有線電視網路等工作,為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供服務。
3、農林水綜合服務中心職能職責:
(1)農科工作崗位職能
①貫徹執行中央、省、市和縣關於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路線、方針、政策。
②研究擬定本鎮農業產業政策,引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研究制定區域內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規劃及相關政策,推進農業產前、產中、產後發展一體化,促進農業向布局區域化、生產專業化、產品商品化、服務社會化方向發展。
③積極引進、試驗、示範、繁育、推廣優良品種和先進適用技術,提高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④嚴徠格貫徹執行和宣傳好《農技推廣法》、《種子法》《植物檢疫條例》等國家有關農業方面的各項法律和方針政策。
⑤完成鎮黨委、政府和上級機關交辦的其他工作任務。
(2)經管工作崗位職能職責
①承擔農民負擔監督管理、農民負擔監測點、涉農負擔信訪查處工作,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
②推進農村財務規範化管理,對農村財務進行審計監督、管理。
③承擔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工作,防止集體資產流損失,實現農村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壯大集體經濟實力。
④承擔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的指導、監督、仲裁等管理工作,切實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承擔農民土地承包合理流轉的指導、管理工作。
⑤承擔農村經濟情況調查、統計分析工作,提供統計資料。
⑥負責農民的來信來訪及查處工作,及時解決群眾關心注和反映強烈的農村經濟問題。
⑦完成鎮黨委、政府和上級機關交辦的其他工作任務。
小街鎮水利資源豐富,境內溝渠縱橫,水利化程度高,灌溉方便。全鎮林地和宜林地佔全鎮總面積的26%,活力木蓄積量為54880立方米,森林覆蓋面積達23.9%,優越的自然環境為全鎮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鎮政府所在地距縣城10千米,距離省會昆明47千米,至曲靖78千米,320國道、“崑曲”高速公路、“嵩待”高速公路、“馬廠”公路穿境而過,交通便利,是全縣重要的農副產品集散地。
非物質文化遺產
“花燈歌盛世,龍獅舞太平,健體促和諧,文化打品牌”。民族民間體育文化多姿多彩,阿古龍小腳老奶奶參加了中央電視台《九億農民的笑聲》的演出並獲得成功,德國、巴西國家電視台、英國路透社等媒體作了專題採訪報道,中央電視台在今年“鄉土中國”欄目中專題播出,1997年被省政府命名為“全省體育先進鄉鎮和文化先進鄉鎮”,被文化部命名為人文地理“民間藝術之鄉”。
1、葯靈山
大團樹
2、積德清真寺
積德清真寺始建於明洪武年間,距今已有六百年的歷史。清康熙年間,又在寺門口開挖了一個近千平方米的人工湖,其名貓耳塘,譽名“美女照金盆”。清咸豐年間,兵變迭起,積德清真寺內殿宇樓閣全被毀壞,村中回民紛紛逃往羅沖(今大營)避難。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村內公眾捐資重修大殿。二十八年(1902年)又重建叫拜樓,為三層台閣式建築,有斗拱、葫蘆形寶頂,飛檐翹角,彩色琉璃瓦蓋頂。民國初期,重事修葺,建廂房,辟書館,設阿文高小班,並在叫拜樓上懸掛“清真古寺”鎦金匾額,在大殿門頭上掛有“有物有倫”、“不偏不倚”、及“興教建國(白崇禧立)”、“志誠無息(馬運升立)”等鎦金木匾,宗教活動尤為盛行。
3、東屯“大團樹”
在小街鎮東屯村委會的大鋪、小鋪村之間,生長著一株大栗樹。因其樹杈四面延伸,枝葉繁茂,狀若傘蓋,民眾稱之為“大團樹”。生長良好,久盛不衰,樹身周長8.5米,樹徑2.7米。如此大栗樹,實為境內獨一無二。
4、圓通寺魁閣
圓通寺魁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