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冬青

木蘭綱冬青目的植物

四川冬青(拉丁學名:Ilex szechwanensis Loes.)灌木小喬木,高1-10米;葉片革質,卵狀橢圓形,卵狀長圓形或橢圓形,稀近披針形,花4-7基數。雄花1-7朵排成聚傘花序,單生於當年生枝基部鱗片或葉腋內,稀簇生,花冠輻狀,花瓣4-5,卵形,退化子房扁球形,具短喙。花冠近直立,花瓣卵形,子房近球形,果球形或頂基扁的球形,成熟后黑色。

形態特徵


四川冬青
四川冬青
灌木或小喬木,高1-10米;幼枝近四棱形,具縱棱及溝槽,被微柔毛或僅溝槽內被微柔毛,較老的小枝具突起的新月形葉痕,皮孔不明顯;頂芽圓錐形,被短柔毛。
葉生於1-2年生枝上,葉片革質,卵狀橢圓形,卵狀長圓形或橢圓形,稀近披針形,長3-8厘米,寬2-4厘米,先端漸尖,短漸尖至急尖,基部楔形至鈍,邊緣具鋸齒,葉面深綠色,干時橄欖綠色,背面淡綠色,具不透明的黃褐色腺點,無毛或疏被微柔毛,主脈在葉面平坦或稍凹入,密被短柔毛,在背面隆起,無毛或被微柔毛,側脈6-7對,兩面明顯或不明顯,網狀脈不明顯;葉柄長4-6毫米,上面具淺槽,被短柔毛;托葉卵狀三角形,急尖,宿存。
花4-7基數。雄花1-7朵排成聚傘花序,單生於當年生枝基部鱗片或葉腋內,稀簇生,總花梗長2-3毫米,單花花梗長3-5毫米,基部或近中部具小苞片2枚;花萼盤狀,無毛或多少被微柔毛,直徑2-2.5毫米,4-7裂,裂片卵狀三角形,長約1毫米,邊緣嚙蝕狀或具牙齒,具疏緣毛;花冠輻狀,花瓣4-5,卵形,長約2.5毫米,寬約2毫米,基部合生;雄蕊短於花瓣,花藥卵狀長圓形;退化子房扁球形,具短喙。雌花單生於當年生枝的葉腋內,花梗長8-10毫米,4淺裂,裂片圓形,嚙蝕狀;花冠近直立,直徑約4毫米,花瓣卵形,長約2.5毫米,基部稍合生;退化雄蕊長約為花瓣的1/5,不育花藥箭頭形;子房近球形,直徑約1.5毫米,柱頭厚盤狀,凸起。
果球形或頂基扁的球形,長約6毫米,直徑7-8毫米,成熟后黑色;果梗長8-10毫米;宿存花萼平展,直徑3-4毫米,宿存柱頭厚盤狀,直徑約1毫米,明顯4裂。分核4,長圓形或近球形,長4.5-5毫米,背部寬3.5-4毫米,平滑,具不明顯的細條紋,無溝槽,內果皮革質。花期5-6月,果期8-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50-2500米的丘陵,山地常綠闊葉林、雜木林、疏林或灌木叢中及溪邊,路旁。

分佈範圍


產於中國江西(武寧修水玉山上猶井岡山永豐銅鼓奉新)、湖北(宜昌建始長陽恩施宣恩、鶴豐、利川、大公山)、湖南(大庸、桑植黔陽、寧遠、新寧宜章雪峰山)、廣東(陽山、連縣、連山、連南、乳源、樂昌、博羅、五華)、廣西(大明山、融水、金秀、象州、興安、綏陽、龍勝、上思)、四川(汶川、灌縣、雅安、蘆山、天全、會東、冕寧、昭覺、峨邊、馬邊、金陽、普格、洪雅、屏山、峨眉、榮昌、大足、永川、壁山、江津、黔江、涪陵、石柱、南川、城口、巫山、鄰水、長寧、高縣)、重慶市、貴州(梵凈山、雷公山、江口、印江、石阡、凱里、黃平、畢節、雷山、貞豐、黎平、三都、遵義)、雲南(大關、巧家、彝良、鎮雄、文山、西疇、麻栗坡、馬關、廣南、蒙自、元陽、屏邊、新平、元江、景東、思茅、西雙版納、賓川、騰衝、風慶、鎮康、龍陵)及西藏東南部(察隅)等省區;模式標本采自四川巫山。

主要變種


本變種與四川冬青(原變種)的主要區別在於:葉片通常較小,長2-4.5厘米,寬1-2(-2.5)厘米,葉片邊緣的上半段為明顯的小圓齒狀(不是鋸齒),中脈在葉面強烈的凹陷,具槽;托葉較大,很顯著,長(1-)2-2.5毫米;花梗較短,長2-5(-8)毫米,總是密被微柔毛;花粉紅色,果黃色,較小,長和直徑均5-6毫米;分核較小,長3-4毫米,寬2-3.5毫米。
本變種與四川冬青(原變種)的主要區別在於小枝與葉兩面沿主脈密被柔毛,葉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較小而薄,長2-5厘米,寬1.5-2.5厘米,先端漸尖,花、果亦較小。

本種討論


異葉四川冬青 (I. szechwanensis var. heterophylla C. Y. Wu ex Y. R. Li) 與原變種的主要區別為“葉較小,有時大小混生”。據觀察模式及同舉標本,大小葉混生,主要是生幼葉與生老葉之差異,即生幼葉尚未成熟所致,其他特徵在原變種之範圍之內,故予歸併。
四川冬青與三花冬青相似,惟後者的葉片干后通常深棕色或橄欖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