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美以美會的結果 展開

美以美會

美以美會

美以美會(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是1844年-1939年在美國北方的衛理公會所使用的宗派名稱。該會屬於基督新教的一個較大的宗派—— 衛斯理宗。

機構簡介


1784年12月24日,美國衛理公會(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在馬里蘭州巴爾的摩成立。亞斯理(Francis Asbury)為首任會督。
以後經過數次分裂,形成美以美會、監理會、美普會、循理會和聖教會等。
其中最重要的一次分裂,就是1844年美國南北衛理公會因為黑奴問題大分裂,在美國南方的稱監理會(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 South),在美國北方的則稱美以美會(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
1936年時,美以美會的總部在紐約50大道(Fifth Avenue)150號。
1939年5月10日,美以美會、監理會和美普會(The Methodist Protestant Church)重新聯合,稱為衛理公會(The United Methodist Church)。
從清末到民國,教會在中國舉辦了14所大學,其中美以美會就舉辦了兩所。
1888年,在南京舉辦匯文書院,后與其他教會舉辦的學校合併,發展為南京金陵大學。1889年在北京舉辦崇內懷理書院,后改名匯文大學,1916年與其他兩所教會學校合併改名北京大學,后又定名燕京大學,校長是司徒雷登。這兩所大學的教育質量在當時居於中國所有教會大學的前兩名(美國方面評估)。
1952年的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不但教學大學的校名被取消,而且國立大學侵佔了教會大學的校園,顯然有瓦解削弱教會大學的指導思想。其中,南京大學佔據了金陵大學的校園,北京大學佔據了燕京大學的校園。

教會大學


金陵大學

南京匯文書院設博物館(文理科)、醫學館(醫科)和神道館(神學科)。1890年設成美館為中學部。1907年,美國基督會於1891年創立的基督書院(Christian College)和美國長老會於1894年創立的益智書院(Presbyterian Academy)合併為宏育書院(Union Christian College);1910年,宏育書院併入匯文書院,成立私立金陵大學(Private University of Nanking),有“江東之雄”美譽。1937年因抗戰遷至四川成都華西壩,1946年還寧。約翰·福開森、師圖爾(G.A. Stuart)、包文(A. J. Bowen)、陳裕光、李方訓先後擔任校長。
1951年9月,私立金陵大學與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原金陵女子大學)合併為公立金陵大學。1952年院系調整,金陵大學撤銷,主體併入南京大學,檔案資料劃歸南京大學,南京大學校址遷至金大鼓樓崗校址。
具體調整方案:
金陵大學文學院、理學院主體,併入新南京大學。教育系、農學院、農學院林學系、理學院電機系、化工系等系科分出,和南京大學等有關大學相關院系組建了南京師範學院(今南京師範大學)、南京農學院(今南京農業大學)、南京林學院(今南京林業大學)、南京工學院(電機系在今東南大學,化工系在今南京工業大學)等校。電影與廣播專修科遷至北京組建電影學校(今北京電影學院)。另有部分院系調至其他有關大學。
1910年匯文書院改為金陵大學(University of Nanking)時,在美國紐約州教育局立案,畢業生可同時接受紐約大學的學位文憑。並和美國康乃爾大學結為姊妹大學。先後設有文科、理科、醫科、農科、林科、工科等。
關於金陵大學成立之始在美國紐約州立案註冊,一面當屬無奈之舉,“當本校創始之際,中國教育行政機關尚未有大學授予學位的規定,而私立大學之立案尤無明文可遵,故當時本校董事會議決暫在美國紐約省立案,並由該省政府授予學位,本校畢業生今日所得之外國學位,實系過渡辦法,一侯中國教育當局規定授予學位辦法時,當即遵照辦理。”另一面,此舉對保持教學水準及獲得國際認可有所助益,“本堂畢業者,即無異於在美國大學校畢業也,凡領本堂畢業憑單者,即無異於美國學士之憑單也”。1928年,金陵大學在中國教育部立案。1934年,金大又被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承認了與其他國際間之大學同等學術地位,並能自行頒發獲國際認可之學士和碩士學位。
1928年陳裕光出任校長后,注重中國教育主權,維護民族尊嚴,發場中國文化。首先在國民政府教育部呈請立案,是第一個向中國政府請求立案並獲批准的教會大學。同時增聘中國教職,加強中文、地理、歷史的教學。並將金陵神學院從金陵大學脫鉤出去,將宗教課由必修課改為選修課,尊重信仰自由。
金陵大學文理農三院嵯峨,英語文學和中國文化研究成就卓著,尤其農林為中國先驅聞名世界。其他方面亦有發展,如開創中國電影教育、首開中國醫科七年制教育和博士教育。在美國對外人在華所辦大學ABC編類中,是中國唯一的一所A類大學,享譽海內外。
美國對外國人在華所辦大學ABC編類,是由加利福尼亞大學在1928年所做的評鑒。中國的教會大學,A類一所,為金陵大學,B類一所,為燕京大學,其他如金陵女子大學、東吳大學、聖約翰大學、滬江大學嶺南大學華中大學等校,均屬C類大學。依此標準,持有A類大學學位的畢業生有資格直接進入美國大學的研究生院,持有B、C類大學學位的畢業生只能進美國大學本科,有些可進三年級或四年級,有些只能進二年級,進入研究生院則要補修30個本科學分。
從1888年到1952年,金陵大學共有畢業生4475人。分佈於海內外政治、實業、文化、教育、農業等各個方面,在各個領域內發揮所長,受到當地社會的重視。在農業界,據美國學者傑西·盧茨所著的《中國教會大學史》,1949年前,金大畢業生一度領導著中國農林部7個技術部門中的5個,5所國立研究所中的3所,10餘所國立大學農學院中的7所;1950年代后在以“經濟復興”為號召的台灣農業界,大部分骨幹是金大畢業生。
金陵大學是美國人辦的大學,英語是主要的教學語言,金大學生尤以英文水平高而被稱道。在教會大學英語演講、辯論比賽中,其他大學學生都是西裝革履,唯金大學生長袍布履,奪冠者則多為金大,而且一度金大理學院學生的英語水平勝過其他大學英語系學生,引起國民政府教育部關注。
匯文書院的校園起初建在南京干河沿,第一座建築名曰“鐘樓”,由首任校長福開森設計,當時被南京人稱為“三層樓洋行”。陸續建造的還有禮拜堂、青年會堂等,以後作為中學部,現為金陵中學校園。
1910年合併改名金陵大學后,在鼓樓西南購地建造新校舍,同時中國政府以金大教授裴義理主持華洋義賑有功贈地百畝,1913年由紐約建築師克爾考里完成校園規劃,之後由美國建築師司斐羅、芝加哥珀金斯費洛斯與漢密爾頓(Perkins, Fellows & Hamilton)建築師事務所的測繪師莫爾負責建造,1921年建成後作為大學部。金陵大學建築群是最早期融入西方風格的中國傳統建築群。1952年金陵大學和南京大學合併,金陵苑成為南京大學校園。
金陵園採用中國傳統的建築樣式,以塔樓為中心,形成不完全對稱的布局,造型和裝飾為中式,材料和構架為西式,許多建築材料由美國進口。

燕京大學

1889年由美國美以美會創辦匯文大學(Peking University),初名崇內懷理書院,校長劉海瀾博士(Hiram Harrison Lowry)。位於北京崇文門船板衚衕(今匯文中學)。華北協和女子大學,1864年創辦,初名貝滿女塾,位於燈市口東口的佟府夾道衚衕(后改辦貝滿女中)。通州協和大學,1867年創辦,初名公理會潞河書院。謝衛樓(Davelle Sheffield)任校長。
1916年,美國美以美會、公理會、美北長老會、英國倫敦會將三所教會學校合併,初名北京大學。司徒雷登任校長。1921年在北京西郊購買前清親王賜園,聘建築設計師墨菲進行總體規劃,建造了近代中國規模最大、質量最高、環境最優美的一所校園。1926年正式遷址。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軍封閉學校。1942年四川省成都市辦起燕京大學臨時學校,孔祥熙任校長,梅貽琦任代理校長。1945年學校在北平原址復校開課。1946年開辦工學院。
1951年學校改為國立(公辦)。1952年高等院校院系調整,學校法學院、社會學系併入北京政法學院(今中國政法大學),工科併入清華大學,文、理科併入北京大學,北大遷至學校舊址“燕園”。1993年燕京大學北京校友會和北京大學分校聯合成立燕京研究院。
1921年—1926年,曾為多座在華教會大學進行過設計的美國建築師亨利·墨菲(Henry Killam Murphy,1877年—1954年)接受聘請,為燕京大學進行了總體規劃和建築設計,建築群全部都採用了中國古典宮殿的式樣。建築群在外部盡量模仿中國古典建築,在內部使用功能方面則盡量採用當時最先進的設備:暖氣、熱水、抽水馬桶、浴缸、飲水噴泉等等。
燕京大學的東西軸線以玉泉山塔為對景,從校友門經石拱橋、華表(取自圓明園廢墟),方院兩側是九開間的廡殿頂建築穆樓和民主樓,正面是歇山頂的貝公樓(行政樓),兩側是宗教樓和圖書館,沿中軸線繼續向東,一直到未名湖中的思義亭,湖畔還有博雅塔、臨湖軒。東部以未名湖為界,分為北部的男院和南部的女院。男院包括德、才、均、備4幢男生宿舍以及華氏體育館。女院沿一條南北軸線,分佈適樓、南北閣、女生宿舍和鮑氏體育館。
由於是不同的教會合辦、不同的學校合併,所以燕京大學起初管理非常混亂,一直沒有滿意的校長,直到1919年司徒雷登出任校長,才開始有了轉變。司徒雷登是著名的來華傳教士之一,後來還成為美國駐華大使。他上任后,立即對學校進行了改革並把學校更名為燕京大學。隨後開始建設新校區,向社會各界募捐。經過幾年的努力,該大學成為當時中國最美麗和有成就的大學。在教學思想上,該校不強調基督教教育,實行自由教學。從1929年起,正式設立了文學院、理學院、法學院,總共有近20個系。它的畢業生主要活躍在中國的教育界、政界和宗教界。

傳教士列表


英文姓名中文姓名出生逝世抵達中國駐紮地點
Judson Dwight Collins柯林1823年1852年1847年福州
Moses Clark White懷德1819年1900年1847年福州
Robert Samuel Maclay麥利和1824年1907年1848年福州
Isaac William Wiley懷禮1825年3月29日1884年11月22日1850年福州
Erastus Wentworth萬為1813年8月5日1886年5月26日1854年福州
Otis Gibson基順(記信)1825年1889年1月25日1854年福州
Stephen Livingstone Baldwin保靈1835年1月11日1902年7月28日1858年福州
Nathan Sites薛承恩1831年1895年1861年福州
L. N. Wheeler韋路加福州
Hiram Harrison Lowry劉海瀾1843年1924年1867年福州、北京
Carl F Kupfer庫思非1852年1925年1881年九江
William Henry Lacy力為廉1858年1925年1887年福州、上海
William Nesbitt Brewster蒲魯士1864年1917年1889年福建莆田
Paul Bagley
Lucinda L. Coombs
William G. E. Cunnyngham
Frank Dunlap Gamewell
John Gowdy高智1869年12月7日1963年1902年福州
James Whitford Bashford柏錫福1849年1919年1904年福州、北京
George Richmond Grose
Ralph A. Ward黃安素1882年1958年1909年福州、成都、上海、台北
William E. Shubert舒邦鐸1923年南昌
Beulah Woolston媧標禮
Carleton Laey力宣德1888年1951年1914年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