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義里滯雨
唐代李賀創作的五言古詩
《崇義里滯雨》是唐代詩人李賀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此詩把詩人滯居崇義里期間涼秋冷雨的切身感受,與懷才不遇、仕進無途的人生遭遇,巧妙地結合起來,以具體場景的寒冷與陰沉,抒發了詩人對於腐敗現實制度的憤怨之情。全詩基調低沉憂鬱,形象鮮明新奇,命意警拔深遠。
詩人李賀抱著滿腔熱忱來到長安,冀望通過“蔭子得官”的途徑,求得一官半職,實現其濟民報國的人生抱負。而現實生活對他的回報卻是無情的,奉禮郎官職卑微,受盡皇親國戚、達官貴人的冷遇和排擠,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感憤,時時襲來心頭。在蕭瑟寒冷的秋雨中,他滯留館舍,觸景生情,憑藉詩句抒發鬱結於心頭的憂憤。
詩的首句用“誰家子”唱發,“彷彿自問,極憤郁之致”(葉蔥奇《李賀詩集注》)。詩人來到長安,感受到秋意的蕭瑟,更感受到“落莫”與“牢落”,壯年懷著羈居他鄉的怨恨,夢見自己白髮滿頭,暗自悲泣。“瘦馬”以下四句,從直接抒情轉入即景描寫,詩人所騎的瘦馬,喂飼劣等草料,雨沫飄零在寒溝里;遙望南宮,古簾下一片昏暗,只聽到更籌聲從雨中傳來。筆觸細緻的景物描寫,緊緊扣住“滯雨”的題意行筆,既能表現詩人貧困、飄零的景況,又能暗喻吏部官員的昏庸,著墨不多,而意境融沏。最後四句,詩人馳騁想象,一會兒想歸回故鄉。家鄉遠在千里之外的白雲腳下,一會兒又想到投筆從戎,立功封侯。詩人不甘心沉淪下僚,不滿於現狀,亟想擺脫困境,徘徊於進退、窮通之間。
全詩基調極為低沉憂鬱,結尾突然振起一筆,寫出“客帳夢封侯”的詩句,以寄託自己的生活理想,自作寬慰之語。
崇義里是詩人李賀在長安任奉禮郎時的居處,此詩作於元和四年(809)秋,當是詩人在長安任職時寫成的。詩人來長安應試在元和二年冬,三年春,“應試不售”后立即返回昌谷,不可能客館滯雨懷憂,來感受長安的秋意。
出身唐朝宗室大鄭王(李亮)房,門蔭入仕,授奉禮郎。仕途不順,熱心於詩歌創作。作品慨嘆生不逢時、內心苦悶,抒發對理想抱負的追求,反映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社會剝削的歷史畫面。詩作想象極為豐富,引用神話傳說,托古寓今,後人譽為“詩鬼”。27歲(一說24歲)英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