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城煤礦

位於吉林省長春市九台區境內

原名火石嶺子煤礦,位於吉林省長春市九台區境內,距離九台城區7公里,東距吉林市68公里,西距長春市區59公里,南距營城火車站2公里,因礦區東部有一火石嶺盛產火石而得名。

地理位置


營城煤礦
營城煤礦
營城煤礦原名火石嶺子煤礦,位於吉林省長春市九台區境內,距離九台城區7公里,東距吉林市68公里,西距長春市區59公里,南距營城火車站2公里因礦區東部有一火石嶺盛產火石而得名。地理坐標北緯44°10′,東經125°53′。吉長鐵路從礦區西南部通過,設有鐵路營城站,公路四通八達,交通方便。

自然條件


地處松遼平原東緣,屬準平原丘陵地形,局部為低山區,北部和東部蜿蜒起伏不平,海拔標高一般為170—297米。最高+331米;南部和西部平坦,標高+185米左右。
礦區有兩條河流,南部秦家窩堡河,最大流量576立方米/分,北部營城河。最大流量914立方米/分。冬季幾乎無水,兩條河由東向西橫穿礦區,流入飲馬河,地面無積水區。
礦區屬於北寒溫帶大陸性氣候,春短風大,夏熱多雨,秋涼霜早,冬長干寒,年平均氣溫4.7℃,最低-33.6℃,最高35.6℃,最大積雪深度24厘米。雨季集中在7、8、9三個月,年平均降雨量589毫米,蒸發量為降雨量的2.4倍,屬於濕度不足區。

歷史沿革


白堊紀初期,在長春郊區劉房子——九台營城子一線,又一次出現了強烈的火山活動,形成了膨潤土珍珠岩、沸岩等非金屬礦床。
清·同治七年(1868年)當地居民採集火石時,發現露頭煤,土法開採,以煤代薪。吉林將軍富明阿曾以“吉林人戶日繁,柴薪難繼”為由,奏請清政府開採火石嶺7處煤窯,但清政府以“恐傷山脈、礙風水”為由未予准奏。
清光緒六年(1880年)五月十九日,吉林將軍銘安再次奏請開發火石嶺子各處煤窯,獲准開辦官營煤窯。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由地方官史士紳鍾謙(鍾汗)、張贏等人取得開礦權,合資經營保豐、保吉兩公司,開採火石嶺西部煤田。清宣統二年(1910年),由張清福取得火石嶺東北部馬家溝礦權,租給隋國寶經營。1914年,由朱堯佐、徐蔭庭組成裕吉公司、隆吉公司。保豐、保吉公司因經營不善,資金不足,造成礦坑積水坍塌而無法處理,於1914年宣告倒閉並將礦權轉讓給裕吉公司。1915年又將礦權轉租給哈爾濱東源公司,成立和發(合發)公司,使用蒸汽機採掘。1923年,張喜銘、秦鳳岐等人取得營城煤田中部礦權,組成裕東煤礦有限公司,由礦商閻澤溥用3萬元(大洋)、用地120畝,修築1條由火石嶺到營城車站全長5公里的輕便鐵路,並於1925年成立裕中煤礦股份有限公司,有專用輕便鐵路,自設發電、照明、排水設備,規模較大。1927年私人煤商吳子培又取得了該礦東北部礦權,成立了裕華公司。1928年長春士紳李煥章又取得南部礦權。1929年裕吉公司又將礦權租給長春大隆號經營,兩年後,因礦井發火而停產,裕吉股東又租回,組成隆吉公司。
東北淪陷后,1936年長春士紳李煥章與日本人人岡田榮太郎合資繼續開發該礦火石嶺礦,成立了營城炭礦會社,1937年,該社與滿洲炭礦株式會社合營,改稱營城炭礦株式會社,改善生產裝備,自設專用鐵路、選煤廠、蒸汽機車、井下通風、排水等設備,在技術、設備上都比較先進,生產能力居當時各礦之首。
1938年裕華公司欠礦產稅,礦權被九台縣稅捐局沒收,轉賣給日本人,1944年改名為新東煤礦株式會社。
1939年隆吉公司礦權賣給日本人,后又租予隆吉公司並改名隆吉合資會社。
1944年日本帝國主義加緊掠奪煤炭資源,建立浮浪坑,先後三次從長春、吉林等地抓勞工900餘人,強迫下井採煤。到1945年“八·一五”光復時僅剩80餘人,其餘均被折磨致死投入“萬人坑”。
淪陷時期營城有日本人175名,中國工人5000人。從1937年至1944年煤炭產量逐年增長,1937年為2萬噸,1938年4.9萬噸,1939年11.8萬噸,1940年20.5萬噸,1941年24.7萬噸,1942年38.2萬噸,1943年40.5萬噸,1944年42.5萬噸。1945年“八·一五”光復,營城煤田各礦(或公司)全部停產,初秋由原隆吉煤礦經理王新鳳組成火石嶺子礦區治安維持會,營城、新東、裕東、隆吉四礦先後恢復生產,1945年原煤產量25萬噸。
1945年冬九台縣民主政府成立,派人接管營城、新東兩礦,向裕東、隆吉兩礦派監理員。
1946年4月中共中央東北局派駱鶴接收營城煤礦,5月26日撤離,6月國民黨政府派員進駐營城煤礦,成立四礦管理委員會。1947年2月1日國民黨派資源委員會東北辦事處吉長分處接管營城,成立營城四礦管理委員會。1947年2月末,東北人民解放軍第二次解放營城。1947年3月國民黨資源委員會第二次接管營城煤礦。1947年10月17日東北人民解放軍第三次解放營城。
1948年1月蛟河礦務局長任弼紹到營城主持恢復煤礦生產工作,於5月1日正式接管營城、新東、裕東、隆吉四礦,並將四礦合併成立營城煤礦,任移山任第一任礦長,隸屬蛟河礦務局,開始恢復生產。1947~1950年,先後恢復大小井14對。

老礦新生


新中國成立后,1951~1952年新建中七斜井、中八斜井,年生產能力均為25萬噸。經過4年的恢復,為礦區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954年,營城煤礦提出“全面生產改革具體實施方案”,推行正規循環作業,改革採煤方法,採取長壁後退式採煤法,並使用了截煤機;頂板管理採用雙排密集切割頂板;在掘進中使用濕式鑿岩機、裝煤機等,運輸大巷使用卡機。從而促進了煤炭生產,當年生產煤67.2萬噸。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先後新建年產能力均為30萬噸的營五斜井、營九斜井;1958年新建45噸的營十斜井。1959年秋,營城煤礦黨委書記羅廷富倡議建立井下辦公室,動員科室幹部深入生產一線解決實際問題,激發了廣大職工的勞動熱情,促進了煤炭生產的發展。當年原煤產量達到146.51萬噸,盈利544萬元。1960年,創產煤197.13萬噸的最高紀錄。同年新建21萬噸的上家二井和15萬噸的上家一井。
由於1958年開始的“大躍進”帶來採掘比例嚴重失調,生產大幅度下降。從1961年起,不得不進行調整,1962年精簡人員3300人,加強開拓掘進,到1965年,原煤產量恢復到98.82萬噸,但仍比1959年減產近一半。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后,生產力遭受嚴重破壞,1967年比1966年,產量下降7.7%,開拓煤量下降21.5%,回採煤量下降7%。
1976年7月6日,年產能力55萬噸的九台立井開工,不久因故緩建兩年。

隸屬關係


新中國成立后,營城煤礦隸屬關係發生變化:1952年1月至1954年,隸屬東北人民政府工業部煤礦管理局。1954年至1958年,隸屬吉林省蛟河礦務局。1958年至1983年,隸屬吉林省煤炭工業局。1983年至1988年,隸屬東北內蒙古煤炭工業公司舒蘭礦務局。2003年7月正式劃歸吉林省九台市人民政府地方管理。

歷史貢獻


營城煤礦從1947年解放到1985年的37年中,共生產煤炭3387.4萬噸,支援了國家建設。在上世紀60、70年代的興盛時期,有15年年產突破百萬噸,有6年變虧為盈。1985年全礦擁有職工8222人,固定資產8342萬元。1985年,成立了集體企業總公司,下轄建築公司、包裝廠、生產公司、針織廠、印刷廠、職工服務社,共擁有集體職工10377人,固定資產1403萬元,實現利潤47.5萬元。
營城煤礦從1954年開始到1989年間,先後向雙鴨山、鶴崗、平頂山、大同陽泉、渡口、攀枝花、霍林河等國內20多個國有煤礦企業輸送煤礦各類專業管理技術人員以及技術工人等56323人,為東北地區向外輸送專業技術人員較多的百年老礦之一。

資源枯竭


2002年4月,營城煤礦依法宣布關閉。2003年7月企業正式劃歸地方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