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興街道

福興街道

福興街道隸屬於廣東省梅州市興寧市,福興古稱西廂,建制於1937年,2004年11月設立街道辦事處,是興寧市城鎮化建設示範區。

福興東連寧新、興田,西鄰五華轉水,南毗刁坊,北靠新陂,總面積34.94平方公里。現轄10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有30300人(2010年)。2006年實現GDP3.52億元,農村人均年收入4595元。

歷史沿革


興寧明代以興城為中心,劃分東西南北四個廂,福興古稱西廂。
清代改廂為堡,福興境內為中茅塘堡、矮崗堡。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成立鄉政府,鄉址設在“文昌帝廟”,即現新聯村文亭內,廟門有秀才張仁作一楹聯:上聯為“福地顯文明禮樂詩書畫育文人光射斗”;下聯為“興朝昭武略熊羆虎豹淘成武士勢凌雲”。取廟門楹聯頭字,命名為“福興鄉”,寓意為“人傑地靈、文明富庶之福址”。
建國初期屬寧中區、新陂區管轄。
1957年撤區設置福興鄉,鄉址設在高田中心屋。
1958年與新陂合併為新陂人民公社。
1961年從新陂公社劃出原福興鄉和刁坊公社劃出神光、黃畿兩個大隊合併為福興公社。社址設在錦華怡善圍。
1968年搬遷至矮崗橋社下荒地新建社址辦公至今。
1983年改為福興區,村級改為鄉。
1987年3月撤區設鄉。
1993年8月撤鄉改鎮建制。
2004年11月撤鎮改為街道,並划入刁坊鎮的墨池、向陽兩個村,擴大了管轄範圍。

行政區劃


現管轄大塘、新聯、五里、高田、梅子、神光、錦華、黃畿、墨池、向陽共10個村和福興社區。

人口狀況


到2006年底,戶籍人口9424 戶,33701人。其中,非農人口6507人,勞動力14362人,旅居海外、港、澳、台同胞約3600人。
2021年5月25日,興寧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發布,福興街道人口數為44620人。

自然環境


福興東承寧江水系,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地形呈平原、丘陵、山坡三梯級,興建有石屐、司角、梅子、烏嶂和石寨五個水庫,曾坑河、石屐河、烏嶂河三大河流匯入寧江河,潤澤福興。境內屬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溫和濕潤,光照充分,四季常綠,森林覆蓋率為70%;年均氣溫21攝氏度,年均降雨量1448毫升,無霜期300多天,光熱資源豐富,水量充沛,辦有福興自來水廠、墨池三月泉水廠和梅子佛祖山水廠,“三月泉”、“佛祖山”產品遠銷惠州、深圳等地;福興四季宜耕,耕地有10750畝,有1個市級百畝核心試驗田,已列為省生態農業示範區之一。

旅遊資源


福興生態旅遊資源豐富。神光山脈以其獨特的自然環境,自古以來是至省城經五華、龍川,連結梅州、汕頭的官驛之道,地形險要,為歷代兵家軍事重地,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鬥爭重要的場所,以盧驚濤、藍勝青為代表的一批革命志士為解放興寧,譜寫出壯麗的詩篇。同時,神光山也是興寧宗教之地,千年古剎神光寺、墨池寺、石古大王等廟宇坐落於國家級森林公園內,煙火鼎盛。神光山以其綺麗的自然風光,天然氧吧林區已成為梅州、興寧的重要旅遊勝地。

文化底蘊


福興歷來崇文重教。自古有“墨池書院紫微香”傳說,宋代大學士蘇東坡創辦墨池書院(現墨池寺),宋代探花羅孟郊讀書於此,私塾辦學成風。解放后,福興成為興寧教育文化之地,海外華僑及社會賢達關心桑梓教育事業,慷慨捐資完善教學設施,現有興寧市華僑中學、市職業高級中學、市第二中學、福興中學、中心小學及農村小學共計14間,哺育造就了黃華華、柯惠新等一大批拔尖人才,鄉間小球場培養出國腳張小文、省腳丘志華等一批運動健將。

經濟社會發展


福興街道辦事處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深入實施“四個梅州”和“三市”發展戰略,不斷完善交通網路建設,廣梅汕鐵路梅河高速公路205國道、興福路、站前路縱橫貫穿福興,區位交通優勢得天獨厚。狠抓招商引資工作,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現有1個華豐高新區,南豐電氣、富農食品、華豐數碼、興隆制衣等多家企業落戶福興。擁有“五里花卉”、“梅子綠茶”兩個我市農業品牌。五里村是梅州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點,示範帶動,逐村鋪開,注重實效,紮實推進。籌資500多萬元,切實解決好群眾“行路難”、“住房難”、“飲水難”等民生問題。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推進“平安福興”建設。加大城鎮化示範區宣傳推介力度,全力打造富有山水園林氣息的新城區。
經濟社會各項事業成績突出,榮獲了廣東省先進文明鎮稱號、梅州市精神文明建設先進鎮,廣東省、梅州市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先進單位,興寧市創先爭優活動先進鎮、“六好鄉鎮黨委”等殊榮。可以說,現在的福興,政通人和,社會和諧,可謂是“宜業宜居”的福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