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桂林殿應詔

早春桂林殿應詔

《早春桂林殿應詔》是唐朝大臣上官儀創作的一首應制詩。全詩八句四十字,詩人沒有大量搬運書寫皇帝出行儀仗羽衛的詞語來壯聲威,而是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早春”的風物景色上,寫得清麗流美。

作品原文


早春桂林殿應詔
步輦出披香,清歌臨太液。
曉樹流鶯滿,春堤芳草積。
風光翻露文,雪華上空碧。
花蝶來未已,山光曖將夕。

作品註釋


①步輦:帝王所乘坐的代步工具,原稱“輦”,秦以後去掉輪子,改由人抬,故稱“步輦”。
太液池:位於唐長安城大明宮的北部,是唐代最重要的皇家池苑。
③曖(ài):昏暗不明的樣子。

作品評析


上官體詩歌對初唐宮廷詩歌是有發展貢獻的。其特點在於巧妙運用風花雪月等自然風物的“影帶”效果,形成精緻軟媚的風格,用南朝詩歌的嫻熟技巧革新初唐詩歌質重的藝術缺陷。上官體的應制詩巧妙地避開了鑲金嵌玉的華麗辭藻堆砌的凝滯呆板,以敏銳的審美感受能力,體悟人間百態的變化,在對景物的選取中,注意景物之間的合理配合和色彩料理。在接受傳統的藝術變化中融進了自身的創作體驗,進一步提高了詩歌的審美功能,達到了一個全新的藝術境界。
這首《早春桂林殿應詔》是一首典型的應制唱和詩,它並不擺脫宮廷詩的“三部式”的結構程式,用一種清新自然的筆調對桂林殿早春的優美景色進行細描細繪。首聯巧妙點題,中二聯使用寬泛、工整的對句作結構性展開,但卻避開了傳統宮廷詩用事藻詞的慣例,而是以疏朗的意象描繪宮宛初春景色。詩人以靈心妙技觀景狀物,意象新奇獨創,描寫初春景緻,清新明麗:流鶯滿樹,芳草積堤,生動地傳達出早春的神韻,而曉樹—春堤,流鶯—芳草,一筆盪開,擴大了意境的範圍,兩組意象並列配置,造成視境的開合與感覺的挪移,採用定點觀察和移步換景相結合的方式,在明麗的色調中,化靜為動,動靜結合,顯示了詩人良好的藝術感受能力。“滿”字輔“積”字使靜止的景物頓生光輝,清新明麗,意象新奇;“風光一空碧”兩名尤為絕妙:露珠在風光中閃爍,著一“翻”字,形象傳神,雪花飄揚自天而降,著一“上”字造成視角的縱橫開合,使人感到雪花彷彿要返向產生它們的碧藍的天空。聽覺、視覺、嗅覺的交叉轉換,色彩與景物的有機搭配,使全詩流淌著春意融融的情韻之美,表現出詩人所具有的細膩觀察力和以虛實相間的空間營構、創造詩境的能力。尾聯以含蓄蘊藉的手法,將日暮的景象化入想像之中:暖暖的夕陽映照滿目的青山,翩翩的彩蝶縈繞在身旁,一種安逸閑適開朗的心境便躍然而出。同時對“對仗”這一藝術手法進行了總結和歸納,顯現出其應制詩的別樣體勢特色。
詩中早春的明潔和風物的生機組成美好的御苑氛圍,呈獻為步輦宸心內在的雅意和美滿,達成應制和頌美的宮廷要求,明麗的景物和清逸的心情都和所謂宮體詩歌的情調有所不同。

作者簡介


上官儀
(約608—664)唐代大臣、詩人。字游韶,陝州陝縣(今屬河南)人。貞觀(唐太宗年號,公元627—649年)進士。官弘文館學士、西台侍郎等職。永徽唐高宗年號,公元650—655年)時,見惡於武則天,麟德(唐高宗年號,664—665年)時又被告發與廢太子忠通謀,下獄死,籍其家。詩多應制、奉和之作,婉媚工整,時稱“上官體”。又歸納六朝以來詩歌中對仗方法,提出“六對”、“八對”之說,對律詩的形成頗有影響。原有集,已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