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必登
明朝時期官員
目錄
侯必登,字懋舉,雲南澄江人。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進士。隆慶二年(1568)以兵部郎中出任潮州知府,時潮州備受倭寇擾亂,戰禍連年,到處斷井頹垣。他蒞任后,即革除苛政、捐稅徭役,為百姓營造一個休養生息的環境,萬曆《廣東通志、本傳》載:“民得更生”。“不可一日無侯公”之民諺見出其官聲政績。
潮州自明天順、成化以後,長期深受“山賊”、“海盜”與“倭寇”之苦,正如潮人陳一松《為懇天恩賜留保障憲臣以急救生民疏》所言;“潮州地方逖懸嶺外,山海盜賊匪茹,遭荼毒之慘者,垂十餘年。群醜日招月盛,居民十死一生”。(《潮州耆舊集、玉簡山堂集》)而“一邑九鄉,半為賊藪。是沿海之鄉,無一而非海寇之人也。黨與既眾,分佈日廣。自州郡以至監司,一有舉動,必先知之。是州郡監司之左右胥役,無一而非海寇之人也;舟楫往來,皆經給票,商旅貨物,盡為抽分,是沿海之舟楫商旅,無一而非海寇之人也;奪人之糧,剽吏之金,輒賑給貧民,貧民莫不樂而爭赴之,是沿海貧民,無一而非海寇之人也。”(林大春《井丹先生文集》)他們是嘉靖至萬曆年間潮州的士紳,從所引文章可知當時許多鄉民或以接濟“盜賊”為己任,或因與“海盜”貿易而獲利,在許多地方基本上是“民”、“盜”難分,甚至“民”、“盜”一體。另一方面,朝廷的軍隊卻是兵疲將弱,善於擾民而怯於禦寇。故侯府尊重建此坊並鐫刻“嶺海名邦”,就不無深意了。
侯必登此舉無非是在提醒、勉勵潮人不要忘記此地是“海濱鄒魯”,(此稱譽系幾百年來一直是潮州士民自我標榜的最常用術語和孜孜追求的文化目標。)文公教化之所。誠如他在《晚至潮陽》詩中所言:“耒耜方春舉,干戈向晚親。牛呼曾失犢,犬吠乍歸人。”一派祥和景象。而“嶺海名邦”亦繼“海濱鄒魯”之後,成為潮人所家喻戶曉的美稱之一。今隨著配合“旅遊旺市”的目標,此坊更是頻頻在海內外媒體亮相,傳遍五湖四海。
相距31年後的隆慶三年(1569),始由潮州知府侯必登於坊另一面鐫刻“嶺海名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