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冠鶴
灰冠鶴
灰冠鶴(學名:Balearica regulorum)又稱東非冠鶴,是一種小型鶴類。主要棲息於非洲沼澤地和熱帶大草原。它因其蓬鬆的羽毛,筆直的氣管,精巧的冠羽,華美的面部斑紋而稱戴冕鶴。食物以節肢動物、環節動物、甲殼動物、軟體動物和其他無脊椎動物為主,也吃植物性食物包括種子、球莖等。主要分佈於非洲南部,在烏干達、坦尚尼亞和盧安達,灰冠鶴被奉為國鳥。
灰冠鶴
共分化為2個亞種。不同亞種之間在體形大小和形態上略有差異,其中生活在蘇丹南部的亞種個體較小,羽色稍深,而生活在烏干達、肯亞和扎伊爾東部的亞種則體形較大,羽色略淺,尤其是頭上的冠羽最為艷麗。
棲息於濕地環境及人類居住區內的半天然棲息地。濕地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紙莎草沼澤地,水較深,紙莎草為優勢植被,高度大約為3米,形成大片單一的植物地帶;第二類為季節性禾本植物沼澤,在旱季水位很低,大片地區甚至可能完全乾涸。棲息地中的植被種類主要是蘆葦、野草、牧草、豆科植物和木質高草等。耕地上的主要作物有玉米,並間作有豆類、麥子和向日葵。
灰冠鶴白天活動,喜歡在沼澤邊緣,善於在田埂上、水田裡、水溝邊、草地上等處行走,還常常飛到附近居民的院子里覓食、戲耍。覓食從清晨開始,中午有短暫的停歇,大多飛到河邊沼澤、池塘及人造水壩等處去飲水,下午則返回乾燥地帶繼續覓食,直至黃昏為止。覓食的地點既有乾燥地,也有濕地,以及收割過後帶有莊稼茬的農田、新翻過的土地、燒過荒的土地、放牧牲畜的地區及重新開闢出的沼澤地區。但在乾燥地帶覓食比在有水地帶覓食更為經常,應為在乾燥地帶可以從所食的種子中獲取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而在濕地中則可以找到動物性食物來獲取蛋白質。如果食物短缺或者受到干擾,它們也會到林間空地去覓食。在覓食的時候通常結成群體,最大的達40多隻,有時也成對活動,單獨行動的時候非常短暫。群體中包括成體和亞成體,進食過程中總是聚集在一處,十分協調。如果在一個大群中又分出若干個小群,這些小群中的個體之間就通過聲音和視線保持密切的相互交流。它們也經常與牛、羊、驢等家畜在同一地點覓食,跟在這些家畜的後面,捕食被它們驚飛的昆蟲,其行為與牛背鷺較為相似。
雜食性動物,其動物性食物主要有節肢動物、環節動物、甲殼動物、軟體動物和其他無脊椎動物為食,以及小型嚙齒動物等,植物性食物包括種子、葉和從泥土中翻出的球莖等。由於它的食物種類繁多,所以可以在多種生境類型中覓食,這樣可以充分利用小量的食物來源。
灰冠鶴分布圖
每年5—7月在沼澤地帶繁殖,高大的禾本植物可為巢、卵和孵卵的親鳥提供掩護。巢位置通常接近積水。這時天性“喜歌善舞”的東非冕鶴經常成雙結對地跳起優美的舞蹈。它們先是相互躬身頜首,以表相邀之意,然後雙翅微展,企足延頸,跳將起來。舞步起始輕盈,漸趨急驟,最後竟如醉似痴。東非冕鶴喜歡鳴叫,“哦啊!哦啊!”的聲音輕柔舒緩,清脆動人,或抒發自己的歡愉,或表達相互的情愛,特別是在子夜和黎明時分,聲聞遐邇。
巢的大小距水位50-86厘米,直徑12.5厘米以上。每窩產2-4枚卵,通常產1- 2卵。卵淺藍色,孵化期28-30天。孵化后約12小時,雛鳥就能游泳和漂浮在水面 上。24小時后開始自己吃東西。通過孵化的第二天,幼鳥就能夠與父母徜徉並尋找食物,晚上不願意回巢。雛雞孵化后整個家庭不在於稀樹草原覓食,而是保持在沼澤地區,那裡的草叢能提供最大的食物覆蓋範圍。孵化56-100天後小鳥長出羽毛。亞成鳥將加入種群一起活動,3歲左右達到生殖成熟。
中文名稱 | 學 名 | |
1. | 灰冠鶴普通亞種 | Balearica regulorumgibbericeps |
2. | 灰冠鶴指名亞種 | Balearica regulorum regulorum |
該物種被列出的瀕危原因,如棲息地喪失和野生非法偷取鳥和蛋的威脅,在已經過去的45年內(自20世紀70年代始)數量迅速下降。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瀕危(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