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典
內典
內徠典,佛教徒稱佛經為內典。。
內典:佛教徒稱佛經為內典。
見郁賢皓 史雙元等著 《百科知識十萬個為什麼.文史編》第666-667,其文如下:
徠人們往往將佛教典籍稱為“內典”。如《南史·何風傳》:“入鐘山定林寺,聽內典,其業皆通。”這裡,“聽內典”就是聽宣講佛教經典。《北史·蕭詧傳》:“蕭]詧篤好文義,所著文集十五卷,內典華嚴般若法華金光明義硫三十六卷并行於世。”這裡,直接以“內典”二字總領《華嚴經》、《般若經》(即《般若波羅蜜多經》)等佛教經典。又如梁武帝《更開贖刑詔》:“既乖內典慈悲之義,又傷外教好生之德。”意思是說:既違背了佛教經典包容的以慈悲為懷的意義,又破壞了儒家保護生靈的美好品德。唐代姚合《過不疑上人院》詩:“九經通大義,內典自應精。”讚美不疑和尚儒佛兼明。唐代道宣乾脆把自己著錄的佛典篇目稱為《大唐內典錄》。 —
原來,佛教重內外之別,在佛教的發源地印度,佛經就把佛法以外的教派稱為外道,當時有“九十五種外道”的說法。佛法流入中國后,又把佛教稱為“內教”,其它宗教學派稱為“外教”,《佛祖統紀》卷三十九:“沙門道安作《二救論》,以儒道九流為外教,釋氏為內教。”相近的說法,佛學又稱為“內學”,如《陳書·傅滓傳》:“三論’之興日久矣。龍樹創其源,除內學之偏是,提婆楊其旨,盪外道之邪極。”意思是,“三論”(《中論91《十二門論》、《百論》)興盛已很久,龍樹開創源頭,宣揚佛教住空之學,提要闡揚它的宗旨,盪除外道的錯誤見識。又如嚴維有詩句云: “內學似支郎。”意思是說,精通佛學類似支謙。與此相對,佛教以外的學派被稱為外學。如唐代方干《送道上人遊方》詩:“律儀通外學,詩思入玄關。”意思是:學習戒律教儀,兼通佛學以外的學術,詩的構思已進入深奧的區域。又如校然《和顏使君真卿修韻誨畢諸文士東堂重校》詩:“外學宗碩儒,游焉從後進。”意思是;追隨大儒研究佛學以外的學問,諸多後生隨從於后.
佛教把其它學派的著作稱為外典,某些儒生聽了很不高興,認為把儒教歸入外敵,這是對儒家的輕視,因此,他們就反唇相譏,把佛道二教的典籍稱為外典。所以,假如不知道這一點,在閱讀古籍時膠柱鼓瑟,不作具體分析,就會弄出李代桃僵的笑話。如《陳書·傅綽傳》:“若依外典,尋書契之前,至淳之世,……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而各得其所,復有何爭乎?”這裡,“外典”指道家典籍。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若依照道家經典,追尋到沒有文字之前最淳樸的時代,老百姓到死互不往來,而各得其樂,還有什麼爭吵呢?《隋書·李土謙傳》:“士謙善談玄理。嘗有一客在絕,不信佛家應報之義,以為外典無聞焉。土謙喻之曰: ‘積善餘慶,積惡餘殃,……豈非休咎之應邪?”這裡“外典”就是指佛家典籍,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李土謙善於談玄妙的道理。曾經有一次,一位在坐客人不相信佛家輪迴報應的義理,認為沒聽說過抹放經典講的那一套,土謙就以俗話汀了個比喻說: “多做好事後代得福,多做壞事後代遭殃,這;產就是說的報應之理嗎?”又,宋祁《張晦之墓誌銘6I“晦之常病浮居氏怪迂誕荒,塔廟日熾,雖服儒衣冠者,皆密置六經,反為外典,故因事見文,為記數十篇而辨析之。”這裡的“外典”也是指佛典。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張晦之常不滿於佛教捷的荒誕奇怪的一套,寶塔寺廟一天天地多起來,即使穿著儒生衣服的人,都把儒家六經擱在一邊,反而相信佛典,所以他有離於這些事情,寫下文章幾十篇來分辨剖析。
從上面的事例中可以明白,古代典籍中所說的“內典”、“外典”,必須從上下文的意思中體會它指什麼,不能一看到“內典”二字,就認為是指佛經,否則就會鬧出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