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刀會
元代關漢卿的雜劇
《單刀會》是元代大戲曲家關漢卿的雜劇作品。劇本寫三國時關羽憑藉智勇單刀前赴魯肅所設宴會,最終安全返回的故事。全劇共四折。第一折寫魯肅定計索還荊州,請來喬公商議。第二折寫魯肅拜訪司馬徽,繼續商議索取荊州,再次受到反對。第三折寫關羽毅然接受魯肅邀請,決定單刀赴會。第四折寫關羽在單刀會上的鬥爭,是全劇高潮。全劇構思奇巧,曲辭壯麗,塑造了關羽智慧和勇猛的形象。
現傳版本有《元刻古今雜劇三十種》本、明萬曆間脈望館鈔校本、《元人雜劇全集》本和《孤本元明雜劇》本等。
《單刀會》劇情是:三國時,魯肅為了索還荊州,請關羽赴宴,暗中設下埋伏,並請關羽故人司馬徽前來陪宴勸酒,司馬徽拒絕,並告誡魯肅不可魯莽行事。關羽接到請書後明知是計,仍舊帶周倉一人單刀赴會,關平、關興帶大軍在江邊接應。席間二人言辭交鋒,魯肅不能取勝。關羽智勇雙全,震住魯肅,令他不敢動用埋伏的軍士,最後安然返回。
第一折寫魯肅定計索還荊州,請來喬公商議。喬公出場后所唱,首先是對漢家天下衰亡表示哀惋感嘆,繼之以八支曲辭和對白表現他對魯肅計策的批評。其中提到曹操計降關羽的失敗,禮讚關羽的所向無敵,這是初步描繪關羽形象:
〔金盞兒〕他上陣處赤力力三綹美髯飄,雄赳赳一支虎軀搖,恰便似六丁神簇捧定一個活神道。那敵軍若是見了,唬的他七魄散、五魂消。你則索多披上幾副甲,剩穿上幾層袍。便有百萬軍,當不住他不刺刺千里追風騎,你便有千員將,閃不過明明偃月三停刀。
不僅勾勒出關羽威武雄偉的形象特徵,而且寫出了關羽豪邁雍容的大將風度和精神氣概。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徵“三綹美髯”和“一丈虎軀”,作動態摹寫,而不是靜態描繪,這樣呈現在讀者面前的就是一個有著虎虎生氣的聲容俱肖的活人。
第二折寫魯肅拜訪司馬徽,繼續商議索取荊州,再次受到反對。劇作家通過司馬徽的唱白繼續寫關羽的精神氣概,把第一折里已描繪出的英雄畫像再施以濃墨重彩,把第一折中所表達的激情和意興進一步加深和強化。司馬徽是隱居修道之人,他與關羽曾有一面之交,作為關羽的朋友,他的禮讚顯得更具體,更切實。作為“傲殺人間萬戶侯”的隱士,他對魯肅的調侃嘲諷,別具幽默風趣。本來,一個險惡的陰謀正在醞釀,一場危機即將來臨,可是緊張的氣氛卻被輕鬆的諧謔沖淡,被已經籠罩舞台的呼之欲出的關羽形象沖淡了。“他圓睜開丹鳳睜,輕舒出捉將手。他將那卧蠶眉緊皺,五雲山烈火難收。他若是玉山低趄,你則安排著走。他若是寶劍離匣,你則準備著頭,枉送了你那八十一座軍州。”這是司馬徽在魯肅說完“我便索取荊州有何妨”之後唱出的。曲辭以輕鬆幽默的語言描摹關羽發怒時的情態以及可能招致的人亡地失的嚴重後果,警告魯肅不可輕舉妄動。雖多有誇飾之詞,卻很符合人物的個性特徵,所以神情畢肖。第一折著重寫了關羽的威猛,戰場上的萬夫不當之勇;第二折則著重寫了關羽性情暴烈,尊前筵上的“不中撩鬥”。這比第一折所進行遠距離的觀照和概括更進了一步,是從相知較深的朋友的角度進行比較細緻的具體描摹。前兩折藉助喬國老、司馬徽之口,一再地講述關羽的英雄業績,渲染關羽的忠義、神勇、威嚴,是對關羽作的側面的間接描寫,為關羽的正式出場作了充分的鋪墊。
第三折亦稱為“訓子”,寫關羽接到魯肅邀請赴宴之請帖后其父子之間的對話,描繪關羽明知“不是待客的筵席”而是“殺人的戰場”,但為了“漢家基業”、“俺漢家節”,仍要“親身前往”,毅然決定單刀赴會,從而表現出關羽無所畏懼的英雄氣概。首先,以他上場后的道白和四支曲辭,揭示出他那豐富的不同於一般猛將武夫的內心世界。他緬懷楚漢相爭的歷史,述說天下三分的現實,追思先人功業,感慨萬端。此折的主要事件是關羽接受“請書”。通過他所唱的八支曲辭及對白,表現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決心,抒發了臨危不懼的豪邁情懷。關羽對他面臨的局勢有清醒的估計,有相應的對策:“你道是先下手強,後下手殃。我一隻手揝住寶帶,臂展猿猱,劍制秋霜。”他單刀赴會的決心和勇氣不僅來自對蜀漢事業的忠誠,也來自他的謀略和膽識。
第四折,亦稱為“刀會”,先寫關羽單刀赴會,面對浩浩長江,撫今追昔,回顧赤壁之戰的悲壯情景,抒發其英雄情懷;既而寫酒筵上關羽憑藉其威武神勇和正義之劍懾服了魯肅,從而使魯肅的三條“妙計”全然落空,蜀漢之利益得以保全,關羽安然返回。這折寫關羽在單刀會上的鬥爭,是全劇高潮。這才開始正面描寫關羽與魯肅之間的戲劇衝突,直接表現關羽的大智大勇的英雄氣概。可是,在關羽和魯肅面對面的衝突即將揭開之前,劇作家卻再次延緩情節,再次不惜篇幅展示主人公的內心世界。讓關羽在赴會途中,面對滔滔江水,觸景生情,坦露襟懷:
〔新水令〕大江東去浪千疊,引著這數十人,駕著這小舟一葉,又不比九重龍鳳闕,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大丈夫心烈,我覷這單刀會似賽村社。(雲)好一派江景也呵!
〔駐馬聽〕水涌山疊,年少周郎何處也?不覺的灰飛煙滅!可憐黃蓋轉傷嗟,破曹的檣櫓一時絕,鏖兵的江水猶然熱,好教我情慘切!(雲)這也不是江水。(唱)二十年流不盡的英雄血!
在關羽眼中,這似闖虎狼之穴的單刀會不過是鄉村社日的迎神賽會罷了!這是刻畫劇中人物的現實感受,進而又著力刻畫人物的歷史感受、展示人物更為豐富的內心世界。劇作家盡情地揮灑筆墨,讓他的主人公那麼深情地去追憶、去緬懷,去尋覓歷史的變遷,從而把關羽的思想性格揭示得更為深刻。其實,這大段的抒情,與其說是關羽“多情”,毋寧說是關漢卿自己“多情”,是劇作家本人在抒發自己的感情,“以意興之所至為之”,“但摹寫其胸中之感想與時代之情狀”(王國維《宋元戲曲史》)。因此,於面對面衝突到來之前,看似“閑筆”,卻甚致力。
《單刀會》塑造了關羽智慧和勇猛的形象。特別是第三折中寫關羽收到單刀赴會的邀請,深知這不是待客的宴席,是魯肅的計謀,是設計殺人的,但是關羽並未退縮,而是發出了“他那裡暗暗的藏,我須索緊緊的防”。心裡已然設下防備,在第四折單刀會上,伏兵要衝出來的時候,關羽憑藉勇敢,挾持了魯肅到江邊,才最終脫離了險境。第四折直接表現了關羽的英雄氣概,但是要採取了延緩情節的方式,展現關羽面對滔滔江水,袒露的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和擔當意識。用《新水令》和《駐馬聽》曲子,表達著自己匡扶正義和保衛“漢家基業”的壯志胸懷,豐富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單刀會》賦予了關羽仁、義、禮、智、信的儒家理想人格。對關羽儒家人格的塑造集中在第四折,通過魯肅與關羽的正面衝突,突出關羽的性格特點。魯肅讚揚了關羽“仁義禮智俱足”,但是就是少個“信”字,指責劉備不歸還荊州就是失信的表現,傲物輕信。關羽則回敬了一曲《沉醉東風》,曆數漢朝皇統的承襲歷史,指出天下是漢家的天下,不歸還荊州是保護“漢家基業”,指斥魯肅“不克己先生”。而“克己復禮為仁”是孔子思想中的一部分,這裡則體現了關羽遵循封建正統和儒家封建道德的人格理想。
“單刀會”一節在《三國志》中被記載於《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具體記載於魯肅的傳中。關漢卿創作《單刀會》的為了借歷史影射現實。他生活的時代,蒙古貴族的鐵騎入侵中國北方,土地大片荒蕪,百姓家破人亡,流離失所,漢族人民的地位遠在蒙古人、色目人之下,第一次蒙受如此重大的屈辱和災難,無論生活上還是精神上,其痛苦絕不亞於兵荒馬亂、群雄紛爭的三國時代。關漢卿通過創作此劇,哀嘆漢家祖宗創業的艱難,歌頌保衛祖宗基業的三國英雄關雲長,以激起人民對漢家基業的懷念,鼓舞觀眾為重興家邦學習關羽的英雄氣概和堅韌不拔的鬥爭精神。
《單刀會》不像關漢卿其它雜劇那樣在關目設置上注重情節的曲折多變,追求波瀾起伏、跌宕生姿,而是注重抒情寫意,在烘托渲染、鋪墊蓄勢中展現人物性格,抒發了一種強悍豪邁的激情。一般的雜劇,往往是寫出一個曲折的激變過程,在動態中,在情節的發展演進中展示人物性格。《單刀會》卻比較獨特,戲劇場面過去一半而主要人物還未出場,情節也幾乎沒有進展。
《單刀會》全劇的情節結構,充分顯示出關漢卿的美學追求和藝術匠心。要把豐富的內容涵納到有限的一本四折之中,把人物寫活,不能不進行巧妙的調度安排。關漢卿圍繞題旨進行了巧妙的布局謀篇。第一、二兩折的反覆陳述,起到鋪墊和蓄勢的作用,渲染烘托出關羽的英雄氣概和蓋世威風,為關羽正式出場造成咄咄逼人的氣勢。前兩折主角竟不登場亮相,全以烘托映襯之手段而出之,偏然又使其形神兼備,先聲奪人,正暗合前人論詩論文之贊語:“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誠可謂構思奇巧,別具一格。第三折關羽出場亮相,正面描寫關羽其人,使前兩折的渲染烘托落到了實處;但這一折仍不寫關羽與魯肅的直接衝突,只是從關羽個人角度著筆,所以這一折連同第四折的開頭,對於直接衝突的高潮來說,仍然是鋪墊和蓄勢。第四折開頭,從時間上看,只寫了渡江赴會的短暫時刻;從內容上說,只寫了關羽的引吭高歌,動作性並不明顯。劇作家卻有意延宕劇情,忙裡偷閒,著意揭示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因為這樣的時刻最能表現人物思想性格和精神風貌,所以劇作家才於此濃施筆墨,盡情揮灑。這樣安排,對題材的思想內涵,起到進一步深入開掘的作用;對劇情的進展則起到進一步蓄勢的作用,使後面直接衝突的高潮的到來顯得水到渠成,自然而有力度。
《單刀會》情節結構方面的這種特點,與它很強的抒情性的特點正相適應。可以看出,《單刀會》的主旨不是要再現一個“有一定長度”的故事,也不是要刻畫發展的、複雜的人物性格,而是要抒發某種感情,表達某種時代感受。
這種感情就是對歷史上英雄豪傑之士的愛慕和嚮往之情,這種感受就是民族矛盾尖銳時,受壓抑民族的鬱悶和不平。無論是喬公、司馬徽,還是關羽,他們在劇中的唱段都表達了這種感情,不僅內容相似,而且語調也是相同的。從情節進展角度看,幾乎沒有什麼進展。從戲劇動作角度看,動作極微,所以這樣寫,完全是情感強化和深化的需要。又如戲劇的結局,關羽以智勇取勝,其實這在前三折中已作了預示和說明:前兩折便預示了魯肅必敗的結局,第三折中關羽的道白則說明了他將採取的對策。這樣安排,不僅使觀眾知道已經發生、正在發生的事情,而且還交待了將要發生的事情,劇作家並不著意於情節的曲折和動作的緊張。這樣雖不能使觀眾傾服於情節的出乎意料,卻使人注意體味劇中情境的設置和人物內心情感波瀾的展示。這也許是劇作家藝術匠心之所在。劇中著意表現的是人物的情感體驗,進一步講,是劇作家自己的情感體驗。
全劇曲辭壯麗慷慨激越。《單刀會》確是其借歷史所創作的英雄頌劇的代表之作,故其曲辭的主要風格,亦主要體現在壯懷激烈、慷慨昂揚方面。這一風格更多的體現在關羽出場后的第三折與第四折。如第三折中,關羽與其子關平、關興上場,當關平因顧慮其父單刀赴會而多次勸阻之時,作家為關羽設計了多支唱段,其中的〔剔銀燈〕最能體現出關羽的衝天豪氣,其辭云:折莫他雄赳赳排著戰場,威凜凜兵屯虎帳,大將軍智在孫、吳上,馬如龍,人似金剛。不是我十分強,硬主張,但提起廝殺呵磨拳擦掌,排戈甲,列旗槍,各分戰場。我是三國英雄漢雲長,端的是豪氣有三千丈。正是:強中更有強中手,面對雄敵膽更豪!作家藉助比喻、排比、反襯等多種修辭手段,在響遏行雲的豪壯歌聲中,為觀眾塑造出一位為捍衛蜀漢領土而不辭赴湯蹈火、且充滿必勝信心的英雄形象。
黔南民族師範學院教授石尚彬:第一折、第二折中關羽雖未出場,而劇情卻完全是圍繞著他來展開。作家巧借喬國老及司馬徽之口,儘力渲染關羽的忠勇神威,從而在觀眾中造成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可謂未見其人,先聞其聲;未睹其形,先知其神。即是說,雖未從正面描寫關羽,卻又巧妙地從側面加以烘托;而劇中魯肅的先是自以為得計及其後被關羽之大智大勇“破鏡”(鏡者,敬也。魯肅,字子敬;破鏡,破魯肅之意也),則與關羽的忠勇神威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愈更襯托出關羽之形象。
關漢卿,元代戲劇家。號已齋叟。約生於金末,卒於元代,大都(今北京)人。鍾嗣成《錄鬼簿》說他曾任太醫院尹。一生主要在大都從事戲曲創作,晚年到過杭州。亦熟諳戲曲表演藝術。與楊顯之、王和卿、朱簾秀等人交往甚密。所作雜劇今知有六十餘種。現存《竇娥冤》《救風塵》《金線池》《謝天香》《調風月》《望江亭》《單刀會》《蝴蝶夢》《玉鏡台》《拜月亭》《緋衣夢》《西蜀夢》《哭存孝》十三種;《哭香囊》等三種僅存殘曲。另《魯齋郎》等六種是否出自他手筆,尚無定論。散曲作品今存套數十餘套、小令五十餘首。對元雜劇繁榮發展影響很大。與馬致遠、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
《單刀會》所歌頌的關羽之英雄氣概,為明初《三國演義》所繼承。明傳奇《荊州記》(已佚),清宮大戲《鼎峙春秋》亦襲用此劇三、四折,近世崑劇及地方戲中尚有《訓子》《刀會》《臨江赴宴》等折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