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水田鄉的結果 展開

水田鄉

雲南省紅河州蒙自市轄鄉

水田鄉位於蒙自市西南部山區,距市區34公里。總面積181.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3817畝。轄4個村委會,40個自然村,44個村民小組。常住人口6158人(2017年),有漢、彝、苗、哈尼、壯5種民族。海拔200─2122米,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立體氣候特徵明顯,乾濕季節分明。年降雨量1200--1600毫米;南部河谷低海拔地區年均氣溫19.8℃,北部高海拔地區年平均氣溫15.4℃。

地理環境


(圖)主要經濟作物
(圖)主要經濟作物
海拔200─2122米,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立體氣候征明顯,乾濕季節分明。年降雨量1200--1600毫米;南部河谷低海拔地區年均氣溫19.8℃,北部高海拔地區年平均氣溫15.4℃。海拔800米以下熱區土地總面積25030畝,適宜種植香蕉、荔枝等熱帶經濟林果;有草場14.3萬畝,適宜飼養山羊和黃牛;森林覆蓋面積6.6萬畝,覆蓋率24.1%。
境內有銻礦、無煙煤、大理石和花崗岩等礦產資源;水利資源豐富,可建發電廠;分佈有紅河多歧蘇鐵、董棕、彬、鑼等珍貴植物;中國二級企業綠水河電廠位於其境內,開闢了熱帶雨林觀光旅遊風景區。

歷史沿革


水田鄉位於蒙自鄉南部山區,以駐地水田村四周皆水田得名,清末明初屬南區團保局轄地,1932年屬蒙自鄉第三區,建國后屬冷泉鎮,1966由冷泉公社析出設水田公社,1984年設水田區,后改為水田鄉。東與屏邊苗族自治鄉接壤,西南兩面與箇舊市蠻耗鎮相連,隔紅河與金平、元陽兩鄉遙遙相望,北靠蒙自鄉冷泉鎮。是雲南省506個扶貧攻堅鄉之一。

人口民族


全鄉1633戶農戶,6158人,有漢、彝、苗、壯、哈尼5種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佔總人口的72.6%。

自然資源


(圖)水田鄉[蒙自縣]
(圖)水田鄉[蒙自縣]
文化資源
一、右營都司。為蒙自縣文物保護單位,在水田鄉政府駐地背後的馬剪子山頂,距鄉城56公里,為中法戰爭軍事設施。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雲貴總督岑毓英,巡撫張嵩凱奏請移駐蒙自之右營都司,分防搖頭,水田,蒿枝地一帶,建司署於水田。城堡扼通向曼耗要道(蒙蠻茶馬古道),佔地約10000平方米,現殘存城牆約200米,城外有壕溝,堡內存營房牆基,堡外原建有武廟,存碑一通。1983年公布為蒙自縣文物保護單位。
二、茶馬古道。翻開水田鄉的地圖,在水田鄉政府駐地的西南方向有一個搖頭村。在水田提起搖頭,當地人都不說搖頭村,而是叫搖頭街,這得從水田的古驛路(茶馬古道)說起,蒙蠻茶馬古道是滇南通向越南的古代交通工具。經蠻耗至金平勐拉入越南境,全程約210公里。其中蒙自段約60公里。古道路面寬1.2-2.2米,用石塊鋪就,現存涼水井,冷泉,水田,搖頭,曼耗等路段,冷泉,搖頭曾設驛站。清光緒十六年至宣統元年(1890-1909年)是蒙自馬幫的極盛時期,古道上至今仍遺留數寸深的馬蹄印。當時,蒙自經濟盛極一時,在滇越鐵路未開通以前,蒙自的商業物品已經很豐富,商品琳琅滿目,當時進入紅河州內地的商品都從越南經河口沿紅河,由水路抵達蠻耗口岸,再用大量的馬幫沿茶馬古驛道源源不斷地轉運到蒙自。茶馬古驛道是蒙自到蠻耗的必經之道,古有山間鈴響馬幫來的熱鬧,它承載了盛極一時的蒙自的繁華。隨著滇越鐵路的開通,古越道越來越冷清,已經基本廢棄不用,但那些深嵌在石頭上的馬蹄印始終記載著那一段歷史。著名電影《山間鈴響馬幫來》曾到水田古驛道拍攝取景。
資源
海拔800米以下熱區土地總面積25030畝,適宜種植香蕉、荔枝等熱帶經濟林果;有草場14.3萬畝,適宜飼養山羊和黃牛;森林覆蓋面積6.6萬畝,覆蓋率24.1%;境內有銻礦、無煙煤、大理石和花崗岩等礦產資源;水利資源豐富,可建發電廠;分佈有紅河多歧蘇鐵、董棕、彬、鑼等珍貴植物。

社會


國家二級企業綠水河電廠位於其境內,開闢了熱帶雨林觀光旅遊風景區。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配合縣上修通蒙蠻公路,修建了魯嘎、灣田、嘎馬底的三條鄉村公路,實現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標,修通了蔗區公路及通往部分村組的公路,擁有公路總里程92.7公里,現有機動車36輛,運輸總量7.5萬噸,開通至市區營運客車(4班/天)。社會經濟發展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大力整治生態環境,完成農田地改造4100畝,建農用水窯260口,沼氣池605口,退耕還林2488.5畝。開通程式控制電話和移動通信,裝機68部。1997年建成了長308米、寬18米的中心集鎮主街道。已有25個單位和個體工商戶在集鎮安家落戶。

文化事業

全鄉建有文化活動室、圖書室、老年活動室各1個,有業餘文娛宣傳隊5個,極大地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教育培訓業發展成效顯著。經過多年的探索、積累、發展,該鄉教育培訓業現已初步形成以九年義務教育為主體,以綠證培訓職業技能教育培訓為核心,以文化藝術特長培訓和幼兒教育為補充的教育培訓格局。

經濟


2005年,工農業生產總值1304萬元,地方財政收入146.1萬元,糧食總產3214噸,人均有糧363千克,農民人均收入975元。

文化


水田鄉是漢、苗、彝族混居地,每年正月初一到初七都會在花場上舉行採花山節,到時人們盡情跳起“三步落”、進行鬥牛比賽,賽歌(唱山歌)等等豐富多彩的節目,如果遇見了中意的女孩子,還可以“拖”來做媳婦。
彝族聚居地區,在以前還存在姑娘、小伙對歌的風俗,當姑娘、小伙遇到中意的對方,就會唱起山歌,如果姑娘唱輸了,就跟小夥子回去,結為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