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大理裂腹魚的結果 展開

大理裂腹魚

大理裂腹魚

大理裂腹魚(學名:Schizothorax taliensis)是鯉科、裂腹魚屬魚類。體細長,稍側扁短,吻短,與眼徑等長;口端位,口裂微傾斜;上下唇在口角處相連,下唇細窄,唇后溝在下頜前會合處中斷,下頜邊緣沒有角質2對,頜須比吻須稍長;體覆細鏻,排列不整齊,形狀不規則;側線微彎,側線鱗為和臀鰭兩側各有1行大鱗;背鰭具其後緣具細小的鋸齒;體背部淺褐色或黃褐色腹部灰白色或略帶淡黃;生殖期雌體肛門處特別膨大,帶淡紅色,臀鰭長且肥厚,雄體吻部出現發達的珠星。

大理裂腹魚通常是在湖中敞水區域的上中層活動,每年4-7月結群從湖水中溯河流或溪溝而上進行繁殖。喜歡攝取動物性食料,以浮遊動物為主,尤以枝角類為最多,其次是橈足類和昆蟲以及少量昆蟲幼蟲、蟲卵,偶爾也見食綠藻和絲狀藻類。僅分佈於中國雲南洱海及其支流和瀾滄江水系中。

大理裂腹魚於1989年列為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2002年列入《雲南省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名錄》。

形態特徵


大理裂腹魚
大理裂腹魚
大理裂腹魚體細長,稍側扁(體長一般為130-250毫米,體重100-200克);頭小且短;吻短,與眼徑等長;口端位,口裂微傾斜;上下唇在口角處相連;下唇細窄,唇后溝在下頜前會合處中斷,下頜邊緣沒有角質化;眼大;須2對,頜須比吻須稍長。
大理裂腹魚的魚體覆有細鱗,其排列不整齊,形狀也不規則;腹部自鰓峽到腹鰭基部裸露無鱗,或僅有少數埋入皮內的鱗片痕迹;側線微彎,側線鱗為96108,肛門和臀鰭兩側各有1行大鱗;背鰭具一硬刺,其後緣具細小的鋸齒。鰾2室,后室特長。
大理裂腹魚的體背部呈淺褐色或黃褐色,腹部灰白色或略帶淡黃;生殖期雌體肛門處特別膨大,帶淡紅色,臀鰭長且肥厚;雄體吻部出現發達的珠星。

生活習性


大理裂腹魚與其他裂腹魚類不同,是一種適應於靜水環境中生活的種類,通常是在湖中敞水區域的上中層活動。

分佈範圍


大理裂腹魚僅分佈於中國雲南洱海及其支流和瀾滄江水系中。

繁殖方式


大理裂腹魚
大理裂腹魚
大理裂腹魚每年4-7月結群從湖水中溯河流或溪溝而上進行繁殖。生殖期間,雌性魚很少攝食甚至停止攝食,依靠著儲存在體內的豐富脂肪物質,它們慢慢消耗並維持生命進展。在流水中產卵,卵沉於水底,受精卵黏附於石礫、岩石上,在縫隙處的流水中孵化。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1989年,大理裂腹魚被列為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2002年,大理裂腹魚被列入《雲南省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名錄》。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僅限野外種群)

瀕危原因

20世紀70年代后,由於洱海水位下降,數十條入湖溝渠、魚洞斷流乾涸;加之人為引入銀魚池沼公魚等外來物種,帶進了大量的小型非經濟魚類,它們大量吞食大理弓魚魚卵,形成食性競爭,搶佔了大理弓魚的生態位;再加上人口增多,酷漁濫捕,使大理弓魚的資源量銳減,瀕臨滅絕。

保護措施

● 聯合建立洱海水生生物保育研究基地
出於對發現大理裂腹魚自然群體保護的社會責任和歷史擔當,雲南賽倆目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投資185萬元,向村民流轉鯉泉龍潭(鯉泉龍潭是2010年被農業農村部批准設為彌苴河大理裂腹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核心區)周邊6.8畝土地,在鯉泉龍潭修建必要的管護設施,按照監控系統,新建簡易看守房80平方米,派專人進行24小時值守,禁止一切偷捕行為,不許任何人到鯉泉龍潭及周邊釣魚及采捕核心區的魚。並於2016年11月29日簽訂了《共建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洱海水生生物保育研究基地的協議》。對鯉泉龍潭現有的大鯉裂腹魚、雲南裂腹魚、灰裂腹魚、光唇裂腹魚、海菜花等珍稀水生生物資源開展生物學、生態學、種質鑒定標準、馴養繁育、遺傳多樣性研究,為彌苴河大理裂腹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提供理論支撐。
● 人工馴養繁育技術得到突破
2018年,通過科研團隊的共同努力,採集回來的56尾樣本,全部馴養成功,成活率100%;2018年3月,大理裂腹魚在中國昆明動物所實驗基地突破了人工繁殖技術,實現人工苗種批量生產。各項種質鑒定研究工作均取得預期成果,種質鑒定標準在制定過程中。

主要價值


在漁業和旅遊產業中佔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