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歌
李叔同作詞的中文歌曲
《送別歌》,是一首由藝術家李叔同作詞的中文歌曲。歷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成為經典名曲。是城南舊事的主題曲。《送別》的歌詞類似中國詩詞中的長短句,有古典詩詞的文雅,但意思卻能平白易懂。
整個中文歌詞與曲調相輔相成,幾乎不能發現是譜曲后重填詞的歌曲。有論者認為李叔同的作詞是濃縮了古典小說《西廂記》中第四本第三折《長亭送別》的意境。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情千縷,酒一杯,聲聲離笛催。
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草碧色,水綠波,南浦傷如何?
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情千縷,酒一杯,聲聲離笛催
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在長亭之外的古道旁邊,滿地的青草向天邊不斷延伸。晚風拂過柳梢,笛聲斷斷續續,夕陽在山外山之處。好朋友大多漂泊各地。我拿起酒壺一飲而盡,希望能夠使這剩下的歡樂達到極致,可是,(這分別的痛苦)使今晚的夢都是凄寒的。
十九世紀美國音樂家J·P·奧德威(JohnPondOrdway)作有一首歌曲《夢見家和母親》(DreamingofHomeandMother),後來《夢見家和母親》流傳到日本后,日本音樂家犬童球溪以原歌的曲調(可能作過略微的改動),填上日文的新詞,作成《旅愁》這首日文歌。1907年《旅愁》發表后,在日本被廣泛流傳。1905年至1910年,李叔同留學日本,故接觸到了《旅愁》,他被這首歌曲的優美旋律所打動,產生了創作靈感,回國后,“天涯五友”,這段時期的生活顯然給李叔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叔同與許幻園宣揚民權思想,提倡移風易俗,宣傳男女婚姻自主。一度成為社會風口浪尖改革潮中的一份子,二次革命失敗、袁世凱稱帝、這些層出不窮的社會變幻,導致許幻園家中的百萬資財和家業蕩然無存,許幻園趕京找袁世凱討回公道,離別時,李叔同在百感交集中寫於此歌送別許幻園。也是李叔同的優秀音樂作品,被中國數代人所傳唱。
在歌曲上,《送別》用的是捷克作曲家:安東·利奧波德·德沃夏克的曲調。在歌詞上,《夢見家和母親》、《旅愁》、《送別》則分別是三位藝術家的個人創作,是三個獨立的作品,之間無直接聯繫;當然由於曲調的一致基礎,或許在藝術神韻和表現感情上有一定的相通之處。
李叔同
送別(廣泛版本)
詞: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豐子愷手抄本送別,歌詞是「一瓢濁酒」
長亭外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瓢濁酒盡余歡,
今宵別夢寒。
豐子愷(1898~1975)是李叔同的高足,與李叔同關係深厚。在1918年李叔同出家后,二人來往也十分密切。根據豐子愷年譜,1927年秋李叔同還曾在豐子愷家中小住。豐子愷曾向人推薦,李叔同的“作曲和作歌,讀者可在開明書店出版的《中文名歌五十曲》中窺見”。因此,這個版本的可靠性無可懷疑,應視為正宗原版。
豐子愷版在傳播過程中,因某些人手上並沒有《中文名歌五十曲》,不通四書,也不理解文人的情操,因此曾發生嚴重錯訛,將“一瓢濁酒”之“瓢”,誤作“觚"“壺”與“斛”,「一瓢濁酒盡余歡」之典故出自《論語-雍也篇》: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加上《中文名歌五十曲》刊載的是豐子愷用毛筆以端正小楷抄錄的,歌詞正是「一瓢濁酒盡余歡」,因此應以《中文名歌五十曲》版作準。
台灣女作家林海音在其自傳體小說《城南舊事》中兩次提到《送別》這首歌。她記錄的《送別》歌詞是: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林海音版和豐子愷版差別較大。有人認為這是林海音記憶錯誤或者對原詞記憶不全,以杜撰填充。但是以林海音對童年往事的記憶能力,她斷不會忘記她一生都非常喜愛的《送別》這首歌的歌詞。我以為,林海音版的《送別》在歷史上確實存在過。它曾經作為林海音在北京讀書的那所小學在畢業典禮唱的儀式歌曲。林海音在《城南舊事》中把它稱為“歡送畢業同學離別歌”。我想是這樣的,那所小學採用《送別》作為“歡送畢業同學離別歌”,但鑒於李叔同原詞中“一瓢濁酒盡余歡”等句不適合兒童唱,就加以修改了。我只對“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中的“來”字有所懷疑,從意思上說此處用“還”似更為貼切,也避免和後面的“來”重複。而網上傳抄本,也確有將“問君此去幾時來”寫為“問君此去幾時還”的。
可能是因為《送別》比較短小,所以在其流行後有人續填歌詞。而有的續詞隨原詞一起傳播,時間一長,被人誤當作李叔同《送別》的第二段。最著名者當屬陳哲甫續詞。
陳哲甫(1867~1948),天津人。1903年留學日本。回國后歷任北京高等師範(北師大前身)教授、燕京大學國文系主任兼教授、北京貧兒院院長等職。1928年後居天津。陳哲甫與李叔同相識,並可能和李叔同有親戚關係。他寫的《送別》續詞收入杜庭修所編《仁聲歌集》中。該歌集1932年12月由仁聲印書局出版。《仁聲歌集》將陳哲甫的續詞和李叔同的原詞同刊在《送別》歌中,形成《送別》的演繹版。全詞為: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曉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曉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孤雲一片雁聲酸,日暮塞煙寒。
伯勞東,飛燕西,與君長別離。
把袂牽衣淚如雨,此情誰與語。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續詞中“此情誰與語”,也有寫為“此情與誰語”的。兩者都通,但孰是孰非,有待見過《仁聲歌集》原書者指正。還有人誤以為是“此情誰與予”。另外,有些文章將“把袂牽衣”寫為“把褲牽衣”、“把袖牽衣”,顯然不對。
陳哲甫的續詞也不壞,但似乎寫的是男女分別、兒女情長,不如李叔同原詞意義寬廣。
《送別》還有這樣一個版本: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韶光逝,留無計,今日卻分袂。
驪歌一曲送別離,相顧卻依依。
聚雖好,別離悲,世事堪玩味。
來日後會相予期,去去莫遲疑。
有不少人說第二段也是李叔同所作,但沒有人提供原始證據。有些人說,這也是一個續作。這段詞突改第一段詞意象聯想、情景結合的風格,對光陰易逝、悲歡離合發表議論,味同嚼蠟,所作議論實際上是對第一段意思的重複,沒有新意。作為歌詞,它也不上口,幾乎無法歌唱。因而有可能它不是李叔同手筆。從根本上說,《送別》原詞內容完整,有始有終,根本就不需要第二段歌詞。即使李叔同真的寫了第二段歌詞,那也是續貂之尾。
這個版本的《送別》似乎是從港台傳來。網上有一份“台中市立國中八十九學年度第一學期第二次成績考查一年級國文科”試卷,將它作為閱讀測驗題。香港也有文章認為它是李叔同《送別》全詞。
電影《城南舊事》對《送別》的使用,並沒有被林海音版所限。它實際是把李叔同版和林海音版合二為一,但又有個別差異。影片在出現《送別》一歌時,沒有字幕,我記錄的兩段歌詞是: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這個版本,文字上的最大特點是把豐子愷版和林海音版中的“地之角”變為“海之角”,不知是否有所依據。另外,“盡余歡”一句,我反覆聽,確定唱的是“瓢”。由於電影具有特別的傳播力,特別是在八十年代初的時候,這個版本的《送別》傳播最廣。但不能不說,這個版本並不好。
電影《廚子戲子痞子》片尾曲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情千里酒一杯聲聲喋喋催
問君此去幾時還
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問君此去幾時還
來時莫徘徊
問君此去幾時還
來時莫徘徊
歌曲簡介
1963年八一廠攝製的故事片《怒潮》,反映的是平江起義背景下的湖南農民革命運動、彭德懷彭老總早年革命生涯,所以文革時被扣上“為彭德懷翻案”的帽子,插曲《送別》也被禁唱。《怒潮》中有兩首電影插曲《一支人馬強又壯》和《送別》,成為多年來久唱不衰的電影歌曲。
《送別》由鄭洪等詞,鞏志偉作曲。歌曲以《孟姜女》等民間小調為範本進行再創作而成,四段歌詞都用地方戲曲和民間小調中常見的“送君送到……”開頭,感情深沉細緻,旋律宛轉流暢。這是在影片中,農友們含淚相送他們的領路人之時,漁鼓老人唱了這首凄楚、悲壯的《送別》。
這首歌曲原唱為有中國“四大抒情男高音”之譽的孟貴彬演唱。
歌詞:鄭洪
作曲:鞏志偉
原唱:孟貴彬
歌詞:
送君送到大路旁
君地恩情永不忘
農友鄉親心裡亮
隔山隔水永相望
送君送到大樹下
心裡幾多知心話
出生入死鬧革命
槍林彈雨把敵殺
半間屋前船水流
革命地友誼才開頭
哪有利刀能劈水
哪有利劍能斬愁
送君送到江水邊
知心地話兒說不完
風裡浪里你行船
我持梭標望君還
基本信息
歌曲:送別
歌手:周傳雄(小剛)
周傳雄
作詞:陳信榮
編曲:周傳雄(小剛)
編曲:TerenceTeo
專輯:戀人創世紀
語言:國語
發行時間:2009年04月07日
歌曲歌詞
車窗外無聲的雨一直下
弄濕了記憶模糊的映像
那時候我們一心想佔領天下
在季節的交替中不安的長大
長大了我們學會了張揚
率性的不顧一切不一樣
這些年開始懂得孤單真叫人害怕
每當午夜夢回
把他鄉變故鄉
想要聯絡想要回到最單純的那時候
誰來理解此刻慌亂的感受
我們曾經那麼交心那麼的無話不說
時光凍結了再也無法回頭
長亭外古道邊
現在的你過得好嗎
天之涯旅人沒有家
思念的夜傷感伴雨下
想要聯絡想要回到最單純的那時候
誰來理解此刻慌亂的感受
周傳雄-送別
我們曾經那麼交心那麼的無話不說
時光凍結了再也無法回頭
噢長亭外古道邊
現在的你過得好嗎
天之涯旅人沒有家
思念的夜傷感伴雨下
長亭外古道邊
現在的你過得好嗎
天之涯旅人沒有家
思念的夜傷感伴雨下
長亭外隔天涯
過去的你還記得嗎
天之涯萬般都放下
酒入愁腸再無需牽掛
END
歌曲簡介
不知道從何時起,我們隨著各種理由“離開“,於是開始面對各種生離死別。本來在一路以來,我們並不是那麼的在意,因為我們正在開創,自以為的遠大前程。直到有一天午夜夢回,突然感受到些許的孤單,回想起過去單純的年代,如今一一離我們而去,見得到面、見不了面的,都已經物是人非...李叔同的“送別“於是在我們腦中響起~
周傳雄與陳信榮詞曲創作合作十餘載,2008年共同體會經歷了屬於這個年紀的生死離別。在死亡消息衝擊的夜闌人靜,回首成長紀錄成長也向失去的告別,於是創作。
歌手簡介
周傳雄,曾用藝名小剛。台灣歌手、音樂製作人。1989年以藝名“小剛”闖蕩歌壇,踏入歌壇原以偶像歌手包裝;到了1998年,開始以本名發表作品,逐漸展現其創作實力。生日為1969年6月7日。被稱為“情歌教父”、“唱作俱佳的歌手”。
歌曲名:小時候
歌手:黃征
周傳雄
專輯:我是誰的誰
黃征——小時候
眼看著樹葉綠了一年又是一年
奔波的腳步卻不曾停息
無意間看見孩子純真的臉
禁不住想起無憂無慮的童年
那時的我們從來都不覺得孤單
喜怒哀樂間彼此無話不談
看一看現在身邊冷漠的臉
在也回不到從前
童年又是一種我們各自扮演
我是你的船長你是我的船員
如今都搭上各自夢想的船
難忘兒時的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扶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扶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不是所有的夢都來得及實現
《七里香》中的送別
不是所有的話都來得及告訴你
疚恨總要深植在離別後的心中
儘管他們說
世間種種最後終必成空
我並不是立意要錯過
可是我一直都在這樣做
錯過那花滿枝椏的昨日又要
錯過今朝
今朝仍要重複那相同的別離
餘生將成陌路一去千里
在暮靄里向你深深俯首請
為我珍重儘管他們說
世間種種最後終必終必成空
1981.2.8
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譯文:
楊柳青青柳條垂地,楊花飛舞漫天柳絮。
折柳相送楊花散盡,借問徵人何時歸期?——詩人抓住具有象徵意義的事物—楊柳,通過描寫、渲染,抒發了離愁別緒。頭兩局極力渲染楊柳、楊花鋪天蓋地之勢,藉此烘托出揮之不去、難以割捨的離別之情。后兩局寫楊柳尚有飛盡之時,反襯出徵人歸期難料,從而更加重了離別的別涼氣氛
《送別》不涉教化,意蘊悠長,音樂與文學相輔相成。歌詞以長短句結構寫成,語言精練,感情真摯,意境深邃。歌曲為單三部曲式結構,每個樂段由兩個樂句構成。第一、三樂段完全相同,音樂起伏平緩,描繪了長亭、古道、夕陽、笛聲等晚景,襯託了寂靜冷落的氣氛。第二樂段第一樂句與前形成鮮明對比,情緒變成激動,似為深沉的感嘆。第二樂句略有變化地再現了第一樂段的第二樂句,恰當地表現了告別友人的離愁情緒。這些相近甚至重複的樂句在歌曲中並未給人以繁瑣、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強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統一性,賦予它一種特別的美感。“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離愁,優美的歌詞寫出了別緒,聽來讓人百感交集。首尾呼應,詩人的感悟:看破紅塵。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送別》,它的詞作者正是李叔同,也是送別摯友許幻園的原創作品。表達李叔同對在上海“天涯五友”“金蘭之交”友人分別時的情感。
李叔同是我國現代歌史的啟蒙先驅。接受了歐洲音樂文化的李叔同,把一些歐洲歌曲的現成曲調拿來,由他自己填寫了新詞。這些歌曾在全國範圍內廣為傳播。曲調帶著強烈的外來色彩,歌詞帶著濃重的舊體詩詞的韻調,這便是最初的,也是宣告一個新的時代已經到來的歌。李叔同用這樣的歌完成了啟蒙者的歷史任務。
李叔同不僅是中國“學堂樂歌”最為傑出的作者,而且較早注意將民族傳統文化遺產作為學堂樂歌的題材。他於1905年編印出版的供學校教學用的《國學唱歌集》,即從《詩經》《楚辭》和古詩詞中選出13篇,配以西洋和日本曲調,連同兩首崑曲的譯譜合集而成的。其中的《祖國歌》,還是當時為數較少、以中國民間曲調來填詞的一首學堂樂歌,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不久他東渡日本,學習西方音樂、美術、戲劇理論,主攻鋼琴。曾創辦我國第一部音樂刊物《音樂小雜誌》,竭力提倡音樂“琢磨道德,促社會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社會教育功能。同時發表了《我的國》《隋堤柳》等懷國憂民的樂歌。
李叔同一生迄今留存的樂歌作品70餘首。編作的樂歌繼承了中國古典詩詞的優良傳統,大多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辭依永秀麗,聲轍抑揚頓挫有致,意境深遠而富於韻味。加上他具有較為全面的中西音樂文化修養,選用的多為歐美各國的通俗名曲,曲調優美動人,清新流暢,詞曲的結合貼切順達,相得益彰,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因此,他的樂歌作品廣為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喜愛,像《送別》《憶兒時》《夢》《西湖》等,特別是《送別》,先後被電影《早春二月》、《城南舊事》成功地選作插曲或主題歌,已成為了一個歷史時期中國青年學生或知識分子思想感情的象徵。由他自己寫的詞譜曲的《春遊》,則是我國可見的最早的一首合唱歌曲。
此歌不涉教化,意蘊悠長,音樂與文學的結合相輔相成。
另外,“早春二月”也曾選用此曲作影片插曲,彷彿為早年“二月”作者柔石對李叔同先生仰慕卻無緣師從(因李先生出家)的遺憾作了一種遙遙的、或可令逝者的在天之靈略感欣慰的彌補。
如今《旅愁》在日本傳唱不衰,而《送別》在中國則已成驪歌中的不二經典。沈心工也曾根據《夢見家和母親》寫過一首《昨夜夢》,但最終沒有抵得過李叔同《送別》的光芒。
1918年,李叔同出家為僧。截止到出家那年,李叔同共作學堂樂歌五十餘首。
這首廣為傳唱的歌曲就是李叔同的代表作。
城南舊事
《送別》和《旅愁》兩首歌曲在中日兩國分別都廣為流傳直到今如今,但英文的《夢見家和母親》在美國卻沒有被人們記住,如今已很少有人知道。《送別》這首歌的歌名常被誤作為“《驪歌》”,雖然《送別》是一首驪歌,但“驪歌”並不是它的歌曲名字。
這一首歌在1997年由中國搖滾樂隊唐朝樂隊演譯.
• 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送別》是作為在新式學堂中教授的學堂樂歌,廣為傳唱,受到大眾的深愛。
• 1970年代和1980年代,《送別》作為插曲或主題曲分別在電影《早春二月》和《城南舊事》中,更使其膾炙人口,傳唱不息。
• 1997年中國搖滾樂隊唐朝樂隊在其第二張專輯《演義》中對《送別》作了改編演唱。
• 1990年代電視劇《千王之王重出江湖》中,也使用了《送別》作為插曲。
• 2010年電影《讓子彈飛》片頭使用歌曲《送別》,用以說明該電影所述故事發生在民國初年。
• 2013年電影《廚子戲子痞子》電影插曲為歌手朴樹翻唱的版本《送別》,朴樹的版本採用了完整版的歌詞。
•2021年2月國產恐怖解密遊戲《煙火》將《送別》作為片尾曲,更好地表現了遊戲中人物的情感,也更加體現這部遊戲外表恐怖但實則滿滿的溫情
《旅愁》
--犬童球溪
西風起,秋漸深,秋容動客心。獨自惆悵嘆飄零,寒光照孤影。
憶故土,思故人,高堂念雙親。鄉路迢迢何處尋,覺來歸夢新。
ATraveller'sSorrow
Thewestwindhasstartedup
Andthesombrehueofautumndeepens
Autumnshadesmakeofmyheartanoutsider
Solitary,Isighformywanderer'sfate
Coldlightdanceswithmysingleshadow
Rememberinghomeland
Missingmyoldkin
Thinkingofmyparentsunderthefamilyroof
CanIfindthathomewardsjourneysoremote
Wakingfromdreams,homecomingdreamisstillfresh
有心唱歌歌無聞,無意填詞詞醉心
只因偶識李君子,惹得痴人吟到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