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草

薇草

薇草是直立多年生草本,高達50厘米的一類植物。亦名薇草、白幕、春草、骨美。柱頭扁平。蓇葖單生,向端部漸尖,基部鈍形,中間膨大,長9厘米,直徑5-10毫米;種子扁平;種毛白色,長約3厘米。夏季開黑紫色花,瞢英果角狀紡錘形。花期4-8月,果期6-8月。氣味(根)苦、咸、平、無毒。

基本介紹


薇草為蘿藤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薇的根。春秋兩季採挖,洗凈,曬乾貯存。

形態特徵


薇草
薇草
直立多年生草本,高達50厘米;
根須狀,有香氣。葉卵形或卵狀長圓形,長5-8厘米,寬3-4厘米,頂端漸尖或急尖,基部圓形,兩面均被有白色絨毛,特別以葉背及脈上為密;
側脈6-7對。
傘形狀聚傘花序,無總花梗,生在莖的四周,著花8-10朵;
花深紫色,直徑約10毫米;
花萼外面有絨毛,內面基部有小腺體5個;花冠輻狀,外面有短柔毛,並具緣毛;
副花冠5裂,裂片盾狀,圓形,與合蕊柱等長,花藥頂端具1圓形的膜片;
花粉塊每室1個,下垂,長圓狀膨脹;

分佈範圍


分佈區域
產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北、河南、陝西、山西、四川、貴州、雲南、廣西、廣東、湖南、湖北、福建、江西、江蘇等省區;
西自雲南西北經向東北方向,經陝西、河北直到黑龍江邊,南至約在北回歸線以北地區,東至沿海各省均有分佈。生長於海拔100-1800米的河邊、干荒地及草叢中,山溝、林下草地常見。朝鮮和日本也有。模式標本采自北京附近。

主要價值


根及部分根莖供藥用,有除虛煩、清熱散腫、生肌止痛之效,可治產後虛煩嘔逆,小便淋瀝,腎炎,尿路感染,水腫,支氣管炎和風濕性腰腿痛等。
據研究,張刻重訂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上,山草類下“白薇”圖與蒙自陸刊吳其浚《植物名實圖考》,卷七,山草類“白薇”圖相似,而以後者的形態更近本種。
《圖經本草》:“白薇生平原川穀,今陝西諸郡及舒、滁、潤、遼州亦有之,莖葉具青,頗類柳葉,六、七月開紅花,八月結實,其根黃白色,類牛膝而短小,今人八月采之。”實非本種。據謝宗萬考證,蘇頌所謂白薇恐即柳葉白前Cynanchum stauntonii(Decne.)Schltr.exLev.之誤。
藥用價值
1、肺實鼻塞,不知香臭。用白薇、款冬花、貝母各一兩,百部二兩,
薇草
薇草
共研為末。每服一錢,米湯送下。
2、婦女遺尿(不拘胎前產後)。用白薇、芍藥各一兩,共研為末,每服
一茶匙,酒送下。一天服三次。
3、血淋熱淋。治法同上。
4、婦女血闕(平時無病,突然昏倒,目閉口禁,過很久才醒悟過來,這
種病叫“血闕”,也叫“郁冒”)。用白薇、當歸各一兩,人蔘半兩,甘草一
錢半。每服五錢,加水二碗煮成一碗,溫服。此方名“白薇湯”。
5、刀傷。用白薇研末敷傷口。
6、婦女產中虛煩嘔逆。用白薇同桂樹一分,竹皮石膏三分,甘草七分。

植物速認


根狀莖短,淡黃棕色,莖直立圓柱形;葉片廣卵形或矩圓形;夏季開黑紫色花,瞢英果角狀紡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