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奧菲歐的結果 展開
- 蒙特威爾第的歌劇作品
- 王斐南作曲/鄒爽導演的歌劇
奧菲歐
蒙特威爾第的歌劇作品
五幕歌劇,斯特里喬編劇。這部《奧菲歐》的故事雖然是希臘神話中的傳說,但直接素材則取自義大利的古老牧歌劇。是巴洛克初期義大利威尼斯歌劇代表性作曲家蒙特威爾第在曼都瓦宮廷任職時的歌劇作品。不僅是他初期歌劇的傑作,也是近代歌劇的起點,具有歷史上的重要意義。1607年2月24日和3月1日,在曼都瓦宮廷舉行公開首演。
1600年出現了佩里(1561一1633)和卡奇尼(1546—1618)的歌劇《優麗狄璽》,它的語言抑揚頓挫、以宣敘調為主的樣式。7年後出現的蒙特威爾第的這部《奧菲歐》,儘管題材和佩佩里與卡奇尼的《優麗狄璽》別無二樣,但音樂的成就則遙遙凌駕在這兩部作品之上。在蒙特威爾第的歌劇中,宣敘調充分發揮了詩的抑揚,增強旋律的美感與和聲的豐沛感。劇中極具效果地驅使了反覆歌的曲式,詠嘆調也頗具音樂式的緊密感。合唱曲則兼備和聲與對位的兩種要素,產生極富音樂性的統一。由於採用當時不曾見的大規模管弦樂編製,再加器樂法頗具效果,奠定了歌劇中的器樂地位。由於具有上述優異的獨創性,這部傑作才能夠超越時空延續到今天。此劇的管弦樂編製比較特殊,音響效果和近代歌劇截然不同其中:小型小提琴2、古中提琴10、古大 提琴3、低音大提琴2、長號4、短號2,高音直笛2、小號3、大鍵琴2、大型豎琴1、大型吉他2、風琴2。
蒙特威爾第
音樂史上第一位能在今日國際樂壇享有令譽的作曲家,當屬蒙特威爾第。他是義大利作曲家,對歌劇、和聲學、交響樂的發展都有深遠影響。他的歌劇被認為是歷史上的第一批歌劇,包括《奧菲歐》(L'Orfeo)、《坦克雷與克羅倫達之戰》、《尤里適斯回國》、《朴比的加冕》。而其他很多作品已經遺失。除歌劇以外他還寫了超過250首牧歌、2套尊主頌以及其他很多聲樂作品,但是他從未寫過純樂器作品。
雖然在今天基於實際需要,他的音樂風味聽起來與三百年前曼多瓦或威尼斯愛樂者耳中所聽到的實況,有了很大的差距,但是卻又彷彿能永遠契合於現代人的心靈。自古以來,非但音調已經改觀了,甚至蒙泰韋爾迪在世時所慣用的樂器到今日亦不見其原始風貌。雖然如此,他的音樂聽來仍然激越、聰靈,富含人性。這是一種大膽的音樂,背後更有蒙泰韋爾迪卓爾不凡的創作技巧烘托著。
從許多方面來看,蒙特威爾第的歌劇甚至比瓦格納或普契尼的作品更符合現代人對歌劇的概念。就我們的觀點來說,出現於蒙特威爾第之前的音樂,甚少具有斐然的個人風味,唯獨蒙特威爾第在這方面顯得出類拔萃。他那強而有力、風味盎然,又能將心境表達淋漓的聲音,借著清晰直接的方式,讚頌著人生的喜怒哀樂。
蒙特威爾第1567年5月15日出生於義大利克雷莫納。自小蒙特威爾第只要心所嚮往,必定能將之譜成樂曲,而且成績不惡。不過世俗音樂卻較之宗教音樂更能撩起他的興趣,此一傾向終其一生未嘗稍改。早在1584年,他就以短歌小調打破了舊傳統的藩籬。當時義大利許多流行形式——諸如假面舞樂、芭蕾舞曲、田園牧歌、佛羅托拉歌曲,以及其他歌曲與舞曲形式——都能深深吸引著蒙泰韋爾迪。牧歌尤其叫他廢寢忘食。
蒙特威爾第的牧歌情意盎然,技巧紛陳,自成一完美的音樂世界。他眼界開闊、歷練豐富以後,開始改造作曲規則,以求適才適性,悠遊於這些小品形式中而享有更大自由。其音樂中某些效果突出的和聲,足以令任何時代的愛樂者驚訝不已,因此許多人以“具有表達力的不和諧音”相稱。
歌劇佔去蒙特威爾第絕大部分時間。他的搭檔是裘里歐·史卓希。這兩人都對劇本和情節表現抱持堅定的理想。兩人對文縐縐、典雅脫俗的語言同表鄙夷,只對角色的合理髮展感興趣。他們共同尋求音樂的真理,認為角色的本質要比一些不相干的音樂更具重要性。最重要的作品當屬《奧非歐》。其中揉合了牧歌的要素,以及佛羅倫薩小廳集團的主音音樂觀念。
1637年之後,蒙特威爾第又創作了兩部歌劇《尤里西斯返鄉記》及《波佩阿的加冕》。後者超越了三世紀的時空,正中二十世紀理論家的下懷。因為他要求的,正是劇中無論大小細節都必須服膺於簡明的音樂性戲劇底下——把音樂與戲劇等量齊觀的態勢終於形成了。蒙特威爾第並不把歌劇看作為求表現歌手巧囀的歌喉、或者試驗作曲家創製優美旋律的的能力,而隨意將不相干的小品拼湊起來的大拼盤。
蒙特威爾第的歌劇及莎士比亞的戲劇,同是十七世紀前半葉的瑰寶,也同樣是問題叢生。包括編輯問題、他的真正意圖、管弦樂團的理想狀況、實際的表演情景、歌手們的表現等等。
蒙特威爾第跨坐在文藝復興與巴洛克時代交替的門檻上,然而“巴洛克盛期”乍到,又沖毀了這位偉大威尼斯作曲家所代表的樂派。我們必須記得,在蒙特威爾第的時代,有幸付梓的歌劇寥若晨星(因造價太過昂貴),況且用以傳播思想的機械構造不多,而對歷史地位的看重,亦是後來才有的觀念。遭人遺忘的苦果並非由蒙特威爾第一人獨嘗,因為在他那個時代,根本沒人會以樂名而常駐人間。幸而今天鮮少有人會否認蒙泰韋爾迪是第一位能以其音樂力量打動現代聽眾的作曲高手。1643年11月29日逝世於威尼斯。
序幕:7 分 第一幕:17分 第二幕:24分 第三幕:25分 第四幕:12分 第五幕:13分
希臘神話時代
希臘原野和陰界
奧菲歐 音樂家 男高音
普羅瑟碧娜 普魯特奈之妻 女高音
普魯特奈 地獄之王 男低音
優麗狄璽 奧菲歐之妻 女高音
卡龍特 男低音
音樂精靈 女高音
希望精靈 次女高音
女使者 次女高音
阿波羅 男高音
精靈、河川女神、牧羊人等
先是相當於序曲的《觸技曲》在它反覆奏出兩次之間,夾著平靜的中段,這旋律又被使用在序幕的ritornello上。(17世紀義大利歌劇中,在歌曲的前奏、間奏和後奏反覆的器樂部分) 序幕是由扮演“音樂家”演唱者唱出的宣敘調。它把觀眾引導到奧菲歐神話的詩般世界里。同時音樂部分反覆著《觸技曲》中出現的ritornello樂句。
第一幕 原野
這是優美的原野場面。河川女神 和牧羊人正為奧菲歐和優麗狄璽的愛,道出祝福的合唱,載歌載舞。奧菲歐以獨唱:“天上的玫瑰、人世的生命”述說獲得優麗狄璽的幸福和快樂,優麗狄璽也唱出:“這麼大的快樂不能言傳”和他應答。然後又是河川女神和牧羊人明麗、愉快的合唱。
第二幕 原野
舞台仍舊是優美的原野。在五聲交響曲引導下,接連到奧菲歐和牧羊人的歡樂之歌,其間夾著各種明朗的器樂反覆句。可是女使者突然出現,唱出:“啊,悲慘又嚴酷的命運”,把優麗狄璽被毒蛇咬死的噩耗告訴奧菲歐。音樂即刻變成是悲切、哀怨的。
接著奧菲歐就唱出著名的詠嘆調:“我的生命,你已經死了”,發誓要到黃泉之國把愛妻奪回來。後面是河川女神和牧羊人悲切的合唱。
第三幕
往地獄的三途河河畔這是奧菲歐前往地獄時,先來到的三途河河畔場面。“希望”的女神出現,為奧菲歐打氣,唱出:“借著寬宏的心和優美歌聲前進吧”。可是三途河的渡船夫卻說,活人不得通過,冷酷地拒絕他。奧菲歐就唱出:“強有力的精靈呵”拚命哀訴,希望博得同情,但卡隆特卻表示他不懂什麼是哀憐。不過聽了一會兒奧菲歐優美的歌聲后,卻呼呼大睡了。
這段以協奏曲樣式寫成的歌曲是全劇的核心。當奧菲歐哀求把愛人還給他,趁卡隆特睡著后,他就利用這機會渡過三途河。管弦樂歡天喜地般高鳴著,精靈們的合唱則在歌頌他的勇氣。
第四幕 黃泉之國
地獄之王普魯特奈的妻子普羅瑟碧娜,深受奧菲歐之歌所感動,懇求普魯特奈能大發慈悲,聽取奧菲歐的悲訴。後來,普魯特奈就提出條件說,只要在走出黃泉之國以前,不回頭看優麗狄璽,便允許把她還給奧菲歐。普羅瑟碧娜向丈夫表示謝意,而精靈們則以合唱歌頌愛的勝利。
奧菲歐高興地獨唱著,走回陽間路。由於擔心尤麗狄西是否真的跟著他,加上熱切地想看愛妻一眼,終於犯忌回頭看一下尤麗狄西朦朧的身影。就在那剎那,優麗狄璽悲傷地唱出:“啊,那甜蜜又辛酸的模樣”,和奧菲歐作最後的告別後便消失無蹤。
精靈們一邊斥責他,一邊哀嘆說:奧菲歐早上地獄,卻被自己的心擊潰。”
第五幕 原野
奧菲歐的悲嘆之歌:“群山在悲傷,眾石在哀泣”。這段規模宏大的悲歌,加上回聲精靈的呼應后,展現出印象深刻的獨特效果。接著阿波羅出現,鼓勵墜入絕望深淵的奧菲歐,跟他一起回到天堂,給予永恆的生命。這時兩人就唱出升天的二重唱:“邊唱歌邊升天”,而牧羊人則合唱為他們送行。在合唱:“去吧奧菲歐”聲中牧羊人跳著舞仰天目送奧菲歐升天。幕落。
佩里與卡契尼《優麗狄璽》(1600)腳本,努契尼。歷史上有樂譜的第一部歌劇,1600年又被稱為“歌劇元年”。
蒙特威爾第《奧菲歐》(1607)重視樂隊。
格魯克《奧菲歐與優麗狄璽》(1762)。在這部作品里,他力求是詠嘆調符合劇情的要求。作品樸實無華。
奧芬巴赫《地獄里的奧菲歐》(1858)輕歌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