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劫難記憶譯叢

圓明園劫難記憶譯叢

《圓明園劫難記憶譯叢》由上海文藝出版集團下屬中西書局與圓明園管理處共同策劃,總篇幅超過300萬字,包括英法聯軍搶劫焚燒圓明園參與者撰寫的14部作品,以大量第一手原始資料,彌補了中國相關記載的缺憾,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學界對1860年英法聯軍搶劫焚燒圓明園及文物這段慘痛歷史的認識。

書籍簡介


“圓明園劫難記憶譯叢”第二輯正在緊張編輯籌備過程中,預計2011年11月推出。

出版發行


大連外國語學院法語系教師及研究生為主要譯者的“圓明園劫難記憶譯叢”於2011年1月出版發行。該譯叢由上海文藝出版集團中西書局和圓明園管理處共同策劃,從150多種第二次鴉片戰爭親歷者的回憶錄中精選出14種(法文9種,英文5種),總篇幅300多萬字。這些戰爭親歷者包括英法聯軍的將軍(法軍統帥蒙托邦將軍、英軍統帥格蘭特將軍)、外交官(法國全權特使葛羅男爵、英國特使額爾金勛爵)、醫生、翻譯、士兵等,他們或親筆撰寫,或根據戰場日記整理,或根據口述筆錄,還原了許多不為國人所知的歷史細節,原版於1860-1932年間陸續出版。
本譯叢由法國著名記者、歷史學家伯納·布立塞,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王道成,北京圓明園管理處主任陳名傑主編,法國歐洲時報社社長楊詠橘、浙江大學法國史教授鄭德弟中國譯協常務副會長、南京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許鈞教授擔任譯叢的學術顧問。法國前總理拉法蘭為譯叢中文版撰寫了序言。法語系王大智教授負責組織了該套譯叢6本法文著作的翻譯並擔任譯叢的副主編,法語系陳娟老師、趙珊珊老師以及應遠馬、謝潔瑩、趙勤華等研究生參與了翻譯並擔任了譯叢的編委。
2011年1月14日,“圓明園劫難記憶譯叢”出版座談會在北京圓明園管理處舉行。王大智教授、陳娟老師應邀參加了出版座談會。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這套以英法聯軍毀園參與者回憶錄為主體的譯叢,以珍貴的史料填補了中國近代史和中西交流史中的敘事空白,呈現細節,還原真相,為圓明園罹難史的研究提供了新視角。
出席座談會的還有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編譯組組長於沛教授以及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科院科技史研究所等單位的10多位專家學者。中央電視台、光明日報、文匯報中華讀書報、中國國防報、中國文化報、鳳凰網等10多家媒體參加了座談會並做了相關報道。該套譯叢已被收入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央電視台13套(新聞頻道)做了相關報道。

分冊介紹


《我們如何進入北京:1860年在中國戰役的記述》
《我們如何進入北京:1860年在中國戰役的記述》
《我們如何進入北京:1860年在中國戰役的記述》
《我們如何進入北京:1860年在中國戰役的記述》:1860年10月,英法聯軍闖進北京,劫掠並焚毀了凝聚著中國人民無限智慧、創造、心血和五千年農耕文明集大成的皇家御苑——圓明園。隨軍牧師麥吉在《我們如何進入北京:1860年在中國戰役的記述》中寫道,“無論是軍官還是士兵,大家得出的印象都是一樣的,再也找不到與之媲美的花園了。我認為,法國所有的皇家城堡和宮殿加起來也抵不上一個圓明園……”“這是《一千零一夜》中的場景,是一種幻境,就是狂想也想象不出我們眼前確實存在的現實。必須有一位詩人、畫家、鑒賞家、歷史學家和中國學者集於一身的人,才能解釋和形容……”。
《我們如何進入北京:1860年在中國戰役的記述》作為一份重要的歷史史料,揭露和批判了1860年英法聯軍搶劫和焚燒圓明園的罪惡行徑。
《蒙托邦征戰中國回憶錄》
《蒙托邦征戰中國回憶錄》
《蒙托邦征戰中國回憶錄》:1859年,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任命查理·庫贊·蒙托邦將軍(亦稱庫贊·德·蒙托邦)為法國對華遠征軍總司令。蒙托邦將軍時年63歲。
蒙托邦將軍曾在阿爾及利亞服役多年。他既是儀錶堂堂、舉止文雅的紳士又是英勇無畏、膽大心細的騎士、戰士。在1860年法國對華遠征中,蒙托邦將軍不負眾望,出色完成了法國皇帝陛下交予的任務。
在軍事遠征中,蒙托邦將軍一心想著為自身、為皇帝陛下以及法蘭西民族爭得至高無上的榮譽。在大沽炮台前、在北塘河口,英國遠征軍司令霍普·格蘭特將軍的作戰部署顯得更為理性。幸運的是,好運眷顧了蒙托邦將軍。1860年9月21日,蒙托邦將軍率領兩支隊伍與僧格林沁將軍帶領的30000清軍蒙古騎兵正面交鋒,在八里橋大獲全勝。拿破崙三世因此賜封蒙托邦將軍“八里橋伯爵”爵位。
蒙托邦將軍反對焚毀圓明園,此舉著實令世人欽佩,然而英國特使額爾金勛爵(此次遠征的實際領袖)和格蘭特將軍卻執意火燒圓明園。對於法軍搶掠圓明園的行為,蒙托邦將軍既無力阻止也沒能制止。
回到法國后,蒙托邦將軍因法軍官兵的惡劣行徑遭到輿論界的強烈譴責;與此同時,犯下同樣惡行的英軍官兵卻在倫敦受到熱烈歡迎。
蒙托邦將軍在《蒙托邦征戰中國回憶錄》中詳述了當年遠征中國的具體情況,然而,直到1932年,該書才由將軍的後人整理出版,此時距遠征中國已七十年有餘。《蒙托邦征戰中國回憶錄》遲遲不能出版的原因就在於法國人對法軍官兵的劫掠行為始終無法釋懷。法國輿論界認為,法軍官兵犯下如此滔天罪行罪在蒙托邦,其本人和家人也因此在法國民眾面前威信掃地。據說,蒙托邦將軍的兒子蒙托邦上尉離開北京時並非雙手空空。
拿破崙三世的妻子歐仁妮皇后是1860年遠征中國的大力支持者。法軍將士回國后,將從圓明園劫掠的大批文物獻給了歐仁妮皇后。歐仁妮皇后遂在巴黎南郊60公里處的楓丹白露宮主持修建了中國館。今天,當年法軍官兵從圓明園劫掠的文物就陳列其中。
《翻譯官手記》
《翻譯官手記》
《翻譯官手記》:埃利松伯爵的《翻譯官手記》是最值得一讀的關於1860年征戰的一本著作,因為它或許是一本寫得最為生動最為精彩的著作。
莫里斯·伊里松(Maurice Irisson)在1886年才出版了這本書,署名是埃利松伯爵。年僅20歲,他就陪同蒙托邦將軍去了中國,當時的身份是翻譯,不是中文翻譯,而是英語翻譯。因此,他負責與英國盟軍的溝通與聯絡。在出版這本書之前,他等待了25年,目的是不想過於冒犯敏感的英國人,他在書中譴責了英國人想在軍事和外交上獨佔鰲頭的野心。總之,在這場對華征戰期間,他們以遠征軍的領導者自居,在法國盟軍面前盛氣凌人,極力貶低法國人的形象。這也是一本完全是為蒙托邦將軍的榮耀而寫的書。
作者所展示的史實也是有待商榷的。他經常會拿史實自由發揮。儘管如此,埃利松伯爵的這本著作是一部筆調生動、引人人勝的文獻。可以帶著輕鬆快樂的心情閱讀本書。
一定要讀一下他初到上海時的那段敘述,以及他對這座中國城市的描寫。他的《翻譯官手記》中最出名的幾個章節是關於圓明園大洗劫的,這幾個章節更值得一讀。夏宮受到中國數代皇帝的青睞,他重墨描寫了被毀之前的夏宮,在專欄作者之中,做這種描寫的作者為數極少。埃利松伯爵筆下的圓明園洗劫是一個非常精彩的片段,他的敘述詼諧風趣,洗劫的悲慘景象躍然紙上。其實,他嘲諷了法國人在洗劫圓明園時的混亂無序。
當然,他把洗劫的規模和法英聯軍的破壞縮小了,他沒有譴責這些掠奪行為。但是對一個歷史學家來說,由一個專欄作者寫的這部文獻還是很珍貴的。
《額爾金書信和日記選》
《額爾金書信和日記選》
《額爾金書信和日記選》:額爾金,英國外交官。他出身於蘇格蘭貴族,為英國第8代“額爾金”伯爵。他曾任牙買加加拿大總督。1857年3月,英國政府派他為全權專使,率軍隊來華,挑起第二次鴉片戰爭。《額爾金書信和日記選》將英國大使額爾金勛爵在對華戰役期間的書信作為歷史研究資料,揭露了1860年中國遠征行動中大量的內幕。
《巴夏禮在中國》
《巴夏禮在中國》
《巴夏禮在中國》
《巴夏禮在中國》:由斯坦利·萊恩-普爾和弗雷德里克·維克多·狄更斯撰寫的《巴夏禮傳記》共分兩冊。第一冊由萊恩-普爾一人所著,記錄了巴夏禮在中國24年的外交官生活。第二冊3/4的內容由狄更斯完成,記錄了巴夏禮18年的駐日公使生涯。1883年起巴夏禮回到中國任駐華公使,於1885年卒於北京。這本《巴夏禮在中國》所譯的是第一冊的全部和第二冊中涉及巴夏禮與中國事務的相關部分。
《巴夏禮在中國》還是一部展現當時中國各地風土人情的著作。正如《巴夏禮在中國》作者所言,一個領事的生活就像一首包括了所有音階的美妙樂曲,可能有單調晦澀的低音,也可能有令人興奮的高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