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利堅合眾國之間的國家關係
中美關係或美中關係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利堅合眾國之間的國家關係。一些媒體將中美關係稱為21世紀最重要的雙邊關係。2011年的《中美聯合聲明》確認中美雙方將共同努力,建設互相尊重、互利共贏的中美合作夥伴關係。這是中美雙方對中美關係的最新的定位和表述。
中美兩國關係是趨於友好與合作的。但由於歷史原因、政治文化等因素也有歧見和矛盾。總體講,是合作多於衝突,共同利益大於彼此分歧。
毛澤東與尼克松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得益蘇聯的影響和幫助更大,中美是兩個陣營的。後來中蘇分道揚鑣,毛澤東、尼克松高瞻遠矚改善了中美關係,實現了中美建交。
現在中國和美國都有自己的發展目標。中國堅持改革開放,科學發展,力爭成為一個富裕強大文明的國家,造福於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同時堅持獨立自主外交,維護世界和平。美國的目標則致力於建設一個強大的美國,實現美國夢,包括國民幸福,國家安全,以及建立以美國為核心的世界新秩序,包括傳播自由民主人權等理念。因此,中國和美國的矛盾在兩個方面,意識形態上相互爭論,國家利益上不少衝突。因此不少人戲稱為“美中不足”。中美關係事關中國發展大局,對美國也十分重要;從中國的戰略利益出發,我們雙方要加強溝通,建立互信。
鄧小平和里根
中美關係讚賞美堅持一個中國政策
2017年2月1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同美國總統特朗普通電話。習近平祝賀特朗普正式就任美國總統,感謝特朗普2月8日來信就元宵節和中國農曆雞年向中國人民致以節日祝福,對特朗普表示願意努力拓展中美合作、發展惠及中美兩國和國際社會的建設性雙邊關係表示高度讚賞。特朗普對此表示感謝,再次祝賀習近平主席和中國人民節日快樂。習近平指出,總統先生就任以來,中美雙方就共同關心的問題保持了密切溝通。面對當前紛繁複雜的國際形勢和層出不窮的各種挑戰,中美加強合作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進一步上升。中美兩國發展完全可以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雙方完全能夠成為很好的合作夥伴。
2018年9月20日,美國國務院宣布對中國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及該部負責人實施制裁。中國軍隊對此表示強烈憤慨和堅決反對,並已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和抗議。
2018年9月22日央視消息,中國外交部召見美國駐華大使,就美國制裁中國軍方機構及負責人提出嚴正交涉。隨後,中央軍委國際軍事合作辦公室就美宣布制裁中國軍隊相關部門及負責人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
2018年11月1日,中國主席習近平應約同美國總統特朗普通電話中,兩國元首表達了保持中美關係健康穩定發展和擴大中美經貿合作的良好願望。世界樂見中美領導人的溝通與對話,期待達成的共識能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特朗普總統表達了重視美中經貿合作、願同中方加強溝通磋商的意願。
2018年12月1日,在阿根廷舉辦的G20峰會上,中國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展開了會晤,兩國元首就經貿問題達成共識,同意停止加征新的關稅,雙方還就如何解決存在的分歧和問題提出了一系列建設性方案。此次會晤雙方達成的共識意義重大,不僅有效阻止了中美經貿摩擦的進一步擴大,而且為雙方合作共贏開闢了新的前景;不僅有利於中美兩國各自的發展和人民的福祉,而且有利於世界經濟的穩定增長,符合各國利益。
2019年1月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特朗普互致賀信,熱烈祝賀兩國建交40周年。習近平在賀信中指出,中美建交40年來,兩國關係歷經風雨,取得了歷史性發展,為兩國人民帶來了巨大利益,也為世界和平、穩定、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歷史充分證明,合作是雙方最好的選擇。習近平強調,當前,中美關係正處於一個重要階段。我高度重視中美關係發展,願同總統先生一道,總結兩國關係發展經驗,落實好我們兩人達成的共識,共同推進以協調、合作、穩定為基調的中美關係,讓兩國關係發展更好造福兩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特朗普在賀信中說,2019年1月1日是美利堅合眾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40周年紀念日。多年來,兩國關係取得了巨大發展。發展合作和建設性的美中關係是我個人的優先事項。我們強有力的友誼為兩國在未來數年取得偉大成就奠定了極好的基礎。
中俄軍事合作是主權國家之間的正常合作,符合國際法,美方無權干涉。美方的做法是對國際關係基本準則的公然踐踏,是霸權主義的充分體現,嚴重破壞中美兩國兩軍關係。
2019年9月1日,美國對華3000億美元輸美產品中第一批加征15%關稅措施正式實施,中國就此在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下提起訴訟。美方的徵稅措施嚴重違背中美兩國元首大阪會晤共識,中方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中方將根據世貿組織相關規則,堅定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堅決捍衛多邊貿易體系和國際貿易秩序。
20世紀之所以常常被稱為“美國世紀”,自然和美國的“全球化進程”有密切關聯。對美國而言,兩次世界大戰既是災難,又是極難得的機遇——對任何其他國家,它們都只是災難。因為美國在戰爭中的決定性力量,它有兩次機會按自己的意願把這個世界塑造成它喜歡的樣子。
第一次它失敗了。威爾遜提出號稱“世界和平綱領”的“十四點計劃”,倡議為永保和平而建立國聯,結果先被歐洲權力政治大打折扣,后被自己的人民否決。首倡國聯的美國反而沒加入國聯。美國人似乎還沒做好“達則兼善天下”的準備,不肯為大西洋彼岸的安全問題多操心。10年後,經濟危機(1929年至1933年)更使其連“獨善其身”也不可得。
第二次它成功了。與上一次不同,美國人沒有再規避責任,決心領導世界。雄才大略的羅斯福將美國對戰後世界秩序承擔主要責任視為理所當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聯合國、關貿總協定、重建的歐洲和日本見證了一個美國經濟資源和價值觀念比以往任何時候更被接受的世界,尤其在數十年後蘇聯解體時。
這麼說也許沒錯:在美國的世界秩序構想中,中國的位置一直在變化。中美關係對兩國來說一開始並不那麼重要,但它的重要性不斷遞增,越到後來越是重要。到二戰時已對雙方都有重要意義。
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界,20世紀的中美關係總有個“第三者”,前半段是日本,後半段是蘇聯,與中、美構成一種“三角關係”。一戰結束之後,為了爭取日本參加國聯,美國在巴黎和會犧牲了中國;二戰時中美卻成了盟友,聯手打敗日本。新中國建立后,中國倒向蘇聯,受到美國遏制;20年後中美結盟,共同制衡蘇聯。從某種意義上講,兩國直到1990年代才進入了真正的“雙邊關係”,2010年後的十年,更有可能是世界上最為重要的雙邊關係。
美國駐華使節是波動起伏的中美關係的參與者和見證者。
朱鎔基與柯林頓
我們選出了美國大使中的5位代表人物,與讀者分享他們的故事:
蒲安臣,先後任美國第13任公使和清朝第一位全權使節,曾代表清政府出使美、英、法、德、俄諸國。
老布希,可能是中國人最熟悉的大使,後來也成為對中國最友好的總統,在關鍵時刻維護了中美關係。
洪博培,已經宣布參加2012年美國大選,他在中國任期雖短,經歷的風雨和收穫的讚譽卻不少。
駱家輝,美國歷史上首位華裔州長,剛剛卸任的商務部長,7月即將到任的駐華大使,他需要在華裔背景和美國利益之間做出微妙平衡。
1919威爾遜犧牲中國綏靖日本
在19世紀,美國的對華政策常常唯英國馬首是瞻,之後隨著實力的不斷增強,對華外交也逐漸獨立。1900年前後,歐洲列強各自在中國劃定勢力範圍。為保護在華利益,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以承認列強的勢力範圍和既得權利為前提,要求他們向美國開放。對中國來說,這一政策的正面意義是提出了要“保護中國領土和行政完整”。此後三十多年,“門戶開放”成為美國對華關係基本原則。
列強之中,最有超越“門戶開放”、獨佔中國衝動的是日本。
辛亥革命后,美國是西方列強中最早承認袁世凱政府的,不但派遣著名政治學家和行政學家弗蘭克·古德諾擔任袁世凱的特別顧問,還鼓勵美國銀行家向中國的鐵路和工業投資。日本向中國提出“二十一條”,美國表示反對,同時卻承認日本在滿洲等鄰近日本的地區有“特殊利益”。在1917年的《蘭辛-石井協定》中,美國再次承認日本“在中國的特殊利益”。
美國參加一戰後,中國也對德、奧宣戰,期待通過這場形式勝過實質的“戰爭”,沒收兩國在中國的資產,終止與他們的不平等條約。
1918年11月德國投降,一戰結束。1919年1月,戰勝國在巴黎郊外的凡爾賽宮舉行和平會議。在和會上,日本代表要求將山東的權益無條件讓予日本。中國代表去見威爾遜,希望他主持公道。威爾遜表示:他對日本代表提出如此天真的要求很驚訝,建議中國代表也坦率地陳述中國的主張。
駐華公使芮恩施密切關注著這些情況。在和會召開前,他就致函國務院和威爾遜,強調中國問題必須得到公正解決,“否則我們必須放棄使這個世界免遭軍國主義災難的希望”。威爾遜卻向日本讓步了。巴黎和會的結果是中國空歡喜一場,取代一種不平等的是另一種不平等,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被日本繼承。
1945-1949羅斯福與杜魯門盟友撤離中美反目
和一戰時很相似,二戰開始階段美國保持中立,直到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次日,美國向日本宣戰;同日,中國也正式對日宣戰,這時中日戰爭已經打了4年。
羅斯福關於戰後世界的構想中,中國扮演著重要角色。他的“四大警察論”,設想美、英、蘇、中,以類似世界理事會的方式來維持和平。把中國列入四強部分是出於禮貌,部分是因為美國在亞洲需要有一個支持者。因此,美國不顧英國反對,支持中國成為了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在時殷弘看來:“羅斯福雄才大略,看到未來,知道亞洲民族主義總是要起來的——本質上是厭惡西方的。這些新興民族主義國家能不能追隨美國,那麼當然,中國很重要,是一個樣板。美國在中國做好了,就可以引導其他亞洲新興國家。另一個戰略意義,是讓中國盟友承擔起亞洲一大部分監管任務。這兩個意義無論在中國的對外關係中還是在美國的對外關係中,當然都是很重大的。”
如果“四大警察”之一拒絕他的角色又會如何,尤其是當這個不合群的警察恰巧是力量僅次於美國的蘇聯時?羅斯福來不及回答這個問題。1945年4月,日本尚未投降,他就病逝了。
在1945-1950年,中國的局勢發生了巨大變化。
美國對國共兩黨的態度一開始就有所不同。日本投降當日,杜魯門命令日軍只能向蔣介石政府投降就很說明問題。1946年7月12日——一天前,司徒雷登剛被任命為美國駐華大使——國共內戰全面爆發。美國調停國共糾紛失敗后,開始援助蔣介石打內戰。1949年8月發布的美中關係《白皮書》中美國承認抗戰勝利后對蔣介石政府的經濟和軍事援助多達22.5億美元。
但隨著國軍的敗退,1948年末美國開始調整政策,從“阻止中共取勝”變為“阻止中國成為蘇聯附庸”。
1949年初,司徒雷登就開始與各國大使接觸,主張各國外交官留在南京。4月23日南京解放,各外國使團中只有蘇聯大使隨國民黨政府遷往廣州。周恩來讓與司徒雷登有師生之誼的黃華去南京軍管會擔任外事處長,與他進行私人接觸。
胡錦濤和奧巴馬
1949年8月2日,司徒雷登離開中國。美國駐華使館和各地領事館人員留守原地“觀察”中國。1950年1月,中方收回美國在北平的兵營等房產後,美國終於撤走了全部駐華人員。
1972尼克松與基辛格借力中國抗衡蘇聯
朝鮮戰爭、台海危機、敵意的政策使兩國的正常關係中斷了20多年。在此期間,雙方長達15年(1955-1970)的大使級會談只是各說各話:中國想要解決台灣問題、被美國凍結的資產;美國勸中國放棄武力統一、加入限制武器的談判。136次會談只達成了一個協議,西方媒體稱之為“聾子的對話”。
中蘇早在1959年就已不和,美國的決策層卻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意識到這是個戰略機會,直到老羅斯福之後美國總統中少有的現實派尼克松走上前台。
1968年9月,獲得總統候選人提名后不久,尼克松在接受一次採訪時說,“我們必須不斷尋求機會與她談談,也與蘇聯談談。我們必須不只注意是否發生了變化,我們也必須找機會製造變化。”她,指的是中國。
機會來得很快。1969年春天,中蘇兩國發生邊境衝突。當年夏天尼克松做了個不尋常的決定:放棄虛耗時日的中美現行對話機制,引入中國為轉化力量,打破美蘇兩極對峙局面,建構戰略性三角關係。
由於中美都認為蘇聯是比對方更大的威脅,兩國對改善關係很積極。有趣的是中國釋放善意的方式。1970年10月1日,在中國國慶日的觀禮台上,美國記者斯諾被安排在了毛澤東身邊。12月,毛澤東接受斯諾採訪,表示他願意邀請尼克松訪問中國。中國政府高估了斯諾在美國的影響。事實上,華府根本沒有注意到這個信息,直到後來通過其他管道安排好尼克松訪華之行時才知道有這麼一段公案。
1971年7月,尼克松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由巴基斯坦中轉秘密訪問北京。為了躲避媒體,他先公開訪問了南越、泰國、印度等國,最後在巴基斯坦的歡迎晚宴上假裝肚子痛,被送往總統別墅“治療和修養”。次日凌晨,他登上了飛往北京的專機,專程前來迎接的中方代表和領航員早已在機內恭候。
由於基辛格訪問印度只用了兩天,他“在巴基斯坦的時間”也不能超過48小時,以免“厚此薄彼”。當天中午專機抵達北京,下午周恩來就同他進行了會談。開始,基辛格有點緊張,照著事先準備的稿子念,後來看到周恩來面前只放了一張寫著要點的紙,他也收起文件夾侃侃而談起來。結果包括飛機上的時間,只用了17小時就順利完成密訪。雙方約定把尼克松訪華安排在第二年的春天。7月16日,中美同時公布雙方達成的《公告》。當年10月,聯合國大會恢復中國席位。
據基辛格的回憶,1972年2月,毛澤東見到尼克松時,一開口就是:“台灣是小問題,世界才是大問題。”他毫不拖泥帶水地表示,中國不會動用武力對付台灣,“我們可以暫時不去管它,等個一百年吧!”毛澤東身體狀況不佳,不久前還病了一次,原本只準備談一刻鐘,但他靠意志堅持了75分鐘,最後才以詢問時間的方式,暗示會談結束。
2月27日,中美達成《上海公報》,次日發表——其中有一條顯然針對蘇聯:任何一方都不應該在亞洲-太平洋地區謀求霸權,每一方都反對其他國家或國家集團建立這種霸權的努力。一年之後,雙方又發布一份公告,同意將共同“抵抗”任何國家在“全球”建立霸權的企圖。
美國與中國合作,蘇聯的最佳選擇只能是緩和與美國的緊張關係。莫斯科原本對安排總書記勃列日涅夫和尼克松的峰會反應冷淡,拖拉了一年多;結果,基辛格密訪北京不到一個月,就迫不及待邀請美國總統去莫斯科——安排在尼克松訪問中國僅3個月後。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金燦榮這樣解釋尼克松的動機:“尼克松飛過來和毛澤東握手,主要就是因為美國面臨蘇聯的威脅,他要借力,然後他發現中國是一個很好的借力點。他就來了,屈尊哪,他世界首強,他主動。另外還有一個小的地緣考慮:他要從越南撤軍,有一個理論上的困難,就是所謂‘多米諾骨牌’效應:如果越南被共產主義佔領,東南亞就守不住,東南亞守不住澳洲就守不住。要破解這個困境技術上講有一個環節就是把中國拉過去。”
次年,美國和越南簽署和平協定,美軍撤出了越南。中美雙方互設聯絡處,走向關係正常化。
1989老布希艱難維持中美關係
中國駐芝加哥前總領事王立向記者描述老布希和基辛格的分別:“基辛格跟你見10次也不記得你是誰,老布希見過你一次就認得你了。”這天分顯然對從政有利。
1989年1月,老布希就任美國總統。僅僅一個月後,他的第一次出訪就是到中國——這在美國總統中是前所未有的。1970年代當駐華聯絡處主任那段經歷使他對中國懷有特殊感情。所以他擔任總統后親自主持對華政策,而不是由國務院或國家安全委員會負責,一些美國的中國學家說他就像是“國務院中國處的主管”。黨內的保守派反對他一上任就訪問中國,剛好日本天皇去世,他就利用這機會在參加葬禮後到了中國。
老布希見到了鄧小平,鄧對中美關係感到滿意,又說,戈爾巴喬夫將於5月訪華,談得好的話,中蘇關係也可以正常化,但不可能恢復到1950年代,也就是說中蘇不會結盟。老布希放心了,向鄧保證說,“在我4年任期結束時,中美關係一定比現在更牢固、更好。”
習近平和奧巴馬
1989年6月5日早上,尼克松跟老布希通了電話,認為要看長遠,與中國的關係不能斷絕。老布希表示同意
1989年6月8日,他決定直接跟鄧小平通電話。中國方面表示,中國領導人沒有這樣的習慣。於是,6月20日,他給鄧寫了長信,一開頭就說他是“以一個朋友、一個真正的‘laopengyou’(老朋友)的身份寫這封信的”。他希望鄧幫助他“維持這種我們都認為非常重要的關係”,除了兩國的大使之外,能有“特殊渠道”保持交往暢通,並問中方是否願意華盛頓派出密使。不到24小時,鄧小平就回了信,歡迎美國特使訪華,並願意親自同特使交談。
通過老布希的特使斯考克羅夫特,中國領導人收到這樣的消息:老布希決意維護兩國的戰略關係,但他必須顧及美國民眾的情緒。美國對中國的制裁不會是永久性的,但在政治上是必須的。
在國會和輿論的壓力之下,老布希對中國實施了一系列制裁;但他仍設法維護同中國的正常關係,幾次動用總統的否決權反對國會取消或有條件延長中國最惠國待遇議案。
金燦榮認為,老布希極有戰略意識。“他始終堅持一個大方向,美國長期利益至上,不為時勢所動,所以肯定中國的價值。我們可以假設,如果當時不是他擔任總統,換一個毛躁一點的,中美可能斷交了,退回到代辦的關係。但他能讓那種關係,雖然艱難,但基本上維持下來了。這就不容易了。”
2018年外交部副部長鄭澤光談中美關係
2018年3月26日,外交部副部長鄭澤光應邀出席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第19屆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並發表題為“新時代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演講。鄭澤光就中美關係表示,中國和美國分別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發達國家。保持中美關係長期健康穩定發展,不僅符合兩國人民根本利益,也是國際社會的普遍期待。中美之間的共同利益遠遠大於分歧,兩國在諸多領域的合作也遠遠超過在個別領域的競爭。中美和則兩利,斗則俱傷。
中方歷來重視發展中美關係,願同美方相向而行、一道努力,實現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中美之間存在一些分歧很正常。對此,不能動輒把自身的問題歸咎於對方、在戰略判斷上犯下根本性錯誤,那樣只會損人害己、搞亂世界;而應採取客觀、理性的態度,多做換位思考、相互適應。最重要的是,要始終遵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通過化解和管控分歧避免中美合作大局受到干擾。
中方回應特朗普稱美國可能切斷美中關係
美國總統特朗普於接受福克斯新聞採訪時聲稱,美國可能切斷整個美中關係,這樣美國可以節省5000億美元。特朗普的瘋狂言論一出,道瓊斯工業指數在30分鐘內急跌450點。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5月15日的記者會上表示,保持中美關係穩定發展,符合兩國人民根本利益,也有利於世界和平穩定。“當前中美雙方應繼續加強抗疫合作,恢復經濟和生產,這需要美方同中方相向而行。”
楊潔篪署名文章
楊潔篪署名文章:尊重歷史 面向未來 堅定不移維護和穩定中美關係。
2020年12月23日,頭條搜索發布2020年十大關鍵詞,中美關係入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