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5條詞條名為中村的結果 展開

中村

福建省龍岩市雙洋鎮下轄村

中村村,北緯24°30′-32′,東經117°18′-20′,屬雙洋鎮轄域,位於雙洋鎮西南角、漳平市東北部,與南洋鄉接壤。雙洋徠撤縣后劃歸漳平管轄,屬少數民族行政村。中村多山,村內有兩支小溪流於中村店子坪交匯,舊稱“李溪”,最後於公館匯入九鵬溪。地勢東高西低,距離雙洋鎮區18公里,距離漳平市區37公里,地理位置偏僻,永漳公路開通之前交通極為不便。

基本介紹


中村,由4個自然村組成。現有人口693人。屬少族民族行政村。清朝原名為李溪,居住漢畲等民族。漢姓以王、陳、鄧為主,畲姓以蘭姓為主。清乾隆、嘉靖時期,客家從廣東梅州市梅縣區松源遷入,先與當地鄧氏租賃遠離村莊的高山開山種茶、開田,後來發展成擁有各姓氏的山寨。其中松源王姓宗族居住在爐子坑、公館,至今相傳有十代二百餘年,有300多人口,居住在中村及南洋梧溪。
童氏家族原籍是上杭縣蘭溪鎮,於清朝時開基在中村礦山坑,至今有八代一百六十餘年,有200多人口。張氏宗族原是永定縣湖雷鎮,原開基在中村隔頭洋居住,至今七代人一百四十多年,有60多人口,居住在東坂洋、尾村。梁氏原籍廣東梅州市梅縣區松源,至今傳有九代一百八十多年,有20多人口,住在中村東坂洋。當地客家人仍能操純正粵東客家話。
中村村的歷史因無文獻資料記載,已無從考證。據當地居民所說,中村最早的居民應是畲族居民,世代居住在尾村,而後有現在被稱為“本地人”之黃、陳、鄧、顏等姓氏居民,客家人為最晚。中村村一般分頭村、中村和尾村三部分。頭村單獨成組,中村包括東山、西山、南山、外上、店子坪等組,尾村包括東坂洋和尾村兩組。
茶葉是雙洋歷史上的重要土特產品。清光緒二十年(1894),上杭人陳昌濟兄弟在寧洋城外開設“泰昌茶行”,收購茶葉加工外銷。其大宗產品是烏龍茶,高檔茶是奇蘭小種茶,曾在巴拿馬博覽會和上海博覽會上獲獎。中村客家人遷入初期居住在高山上,由於勤勞誠實,得到當地漢人的信任,逐步從山上搬遷下來中村居住。從上個世紀二十年代開始,在鄧觀金帶領下,種植水仙茶新品種,改用四方形餅式包裝,成為馳名省內外的水仙茶餅。現有種植面積2300畝,產值30多萬元。為漳平最早的水仙茶之鄉,是漳平水仙茶的發源地。
中村徠保留了客家方言和風俗習慣,既會講當地的閩南語系方言,又兼用祖籍的客家方言,成為漳平的客家“方言島”。
農民收入主要以種養業為主。如水仙茶,毛竹等,紅菇為本村又一特產,有“菇中之王”的美稱,系天然營養佳品。因村森林覆蓋率極高,山上大多為粗大樹木成蔭,落葉積肥,加上夏日悶熱多雨,故為紅菇生長提供有利條件。至今無法進行人工栽培,日見珍貴。
著名的漳平九鵬溪AAAA級風景區坐落於村口處,僅需5分鐘車程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