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峰山

東山島的主峰

蘇峰山是東山島的主峰。《東山縣誌》載:“昔江夏侯以此山不減西蜀峨嵋山,故名蘇峰山。”蔡潮於明嘉靖五年(1526年)到東山,《銅山志》載:“巡海道蔡潮稱此山為漳郡第一文 峰。”《讀史方輿紀要》載:“蘇峰山亦名東山。”東山島即以此山而得名。因蘇峰山別稱川陵山,故東山島亦稱陵島。

地理環境


東山島,狀似翩翩起舞的蝴蝶,素有“蝶島”的美稱。位於福建省最南部,東瀕台灣海峽,與台灣隔海相望;西臨詔安灣,與詔安縣僅一水之隔;東南是閩南漁場和粵東漁場交匯處;北西以八尺門海堤與雲霄縣接壤,直通大陸各地;北東間東山灣與漳浦縣古雷半島為鄰。屬海濱低丘台地,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東南屬濱海小平原,西北多低丘,最高蘇峰山海拔274.3米。
該山踞海雄峙於東山島東部,臨近銅山舊城。海拔274米,方圓10餘公里。山有99峰,18勝景,奇峰異洞,比比皆是。舊志載:蘇峰山為東山島外八景之一,稱“蘇柱擎天”,每見雲霧蔽峰,則為雨兆,稱“蘇山戴笠”。銅山是明末大學者黃道周的故鄉,他的故居匾額上,就以“蘇峰拱秀”為題。1935年,東山縣辦的第一所中學,就稱蘇峰中學。

古迹人文


蘇峰山古迹甚多,多與宋帝昺有關。
山下有一座保存完好的“宋司禮監潘木齋墓”,碑長120厘米,寬55厘米,上刻“歲次甲申年葭月重修,始祖贈文林郎乘禧潘公暨配翼閫孺人彭氏塋,欽賜男司禮監穆齋潘先生附塋,暨孫立。”傳說南宋末年,少帝趙昺偕宰相陸秀夫南奔至此。元兵進逼至蘇峰山下,親營村的潘木齋率村民抗擊元兵,保護少帝君臣,被元兵所殺。為表彰他的功績,少帝封贈潘木齋為司禮太監。
山下海中有20米高的柱形礁石,亭亭玉立,柱頂似方形坐椅,俗稱“帝座”,說是少帝在此坐過。《漳州府志》、《東山縣誌》、《銅山志》都載:“俗傳宋帝昺南渡時,將都南澳,築此為東京。地后崩陷為海,今城堞尚存,自山巔下向海,莫窮其際。海中尚有木尖竹藂,潮退風靜,郡人駕舟取焉!”明代蔡端卿的《柳溪集》中有《詠川陵行宮》詩:“南宋帝子宮,結向蜃樓側。於今海宇清,疑見千官色。”確認南宋少帝趙昺曾建“川陵行宮”於此。
蘇峰山上尚有“山壠”,傳說少帝過此,見這裡只有幾丘山田,嘆道:“小小山田,即使一粒谷能生兩粒米也不夠吃。”後來山壠長出的穀粒中果然都包孕著兩粒米。半山腰有處泉眼,俗稱“仙肚臍”,大旱不涸,傳說少帝曾在此飲水解渴。
此外蘇峰山下有一處地形凹陷象瓮子的山坑,俗稱“瓮底坑”,是近代東山農民起義的遺址。清咸豐三年(1853年)四月九日,東山梧龍村農民林美圓組織“義興”農民武裝,200餘名農民聚集坑中,飲雞血酒,揭竿而起,攻佔銅山城,震動閩南。
蘇峰山峰奇洞異,其名雖俗而能窮形盡態,“水仙童隩”,說是有仙童洗浴於此,泉水清澈甘甜,終年不涸。“豬母生豬囝”,大石小石羅列,酷似母豬生仔。“大險小險”,崖壁高達一、二百米,直插海中,浪濤奔涌激蕩,俯視則心驚膽戰。“美小娘洞”是個神奇的海蝕洞,貼近海面,曲折幽奇,傳為龍女所居。人在洞中,氣氛陰森,海浪衝激洞室,或如金鼓齊鳴,或似萬馬奔騰,震耳欲聾,使人魂悸魄驚,不敢久留,故少有探險者。在凹陷的崖壁上還有三尊“石觀音”,酷似石雕觀音大士佛像,天然而逼肖,亦造物者之傑作。海邊舊有“猴子窺牛”景點,系一巨岩,立於似井的海灣邊。60多年前的一 次颶風摧毀了這個景點。此外還有“獅子望球”、“北島”、“石龜”、“犁頭石”、“沉水泉”、“牛仔礁”、“豬母礁”等,皆以象形得名。
登上峰巔,滄海茫茫。晴日,則浮光耀金,帆影往來。颱風至則駭浪驚濤,裂礁噴雪,雲奔海黑,天地動搖,蘇峰山萬竅怒號,使人從它和大海的搏鬥中感受到無窮的力量。明代朱煜衢有《川陵霽靄》詩曰:“文峰插海秀,奎壁徹河明。此勝誇千古,堪齊華 岳名”。清陳少華的《蘇柱擎天》詩曰;“天垂南畔勢如傾,賴得蘇峰一柱擎,千載長留蒼翠色,春來最喜望中明。”
如今,山上林木豐茂,山麓遍布硅砂廠、玻璃廠、拆船廠,交通方便,車輛穿梭,使古老的山峰生機勃勃,顯得更加年青而韶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