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革命

價格革命

價格革命是16—17世紀由於美洲廉價金銀流入歐洲而引起的歐洲金銀貶值,物價上漲。16世紀30年代始於西班牙,後來延及英、法、德等國。16世紀以前的數百年內,西歐的物價除了由於戰爭或歉收等原因發生短時的波動外,一直是穩定的。隨著美洲的發現和新航路的開闢,西班牙等國從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銀。僅16世紀內,歐洲的黃金數量大約從55萬公斤增加到119.2萬公斤;白銀從700萬公斤增加到2140萬公斤。

定義


價格革命,又叫 物價革命(英語:Price Revolution)是指15世紀地理大發現后,西班牙人入侵美洲,破壞了美洲印地安人的印加和阿茲提克文明,並且掠奪大量(主要是黃金白銀)貴重金屬輸入歐洲,但是各項物資並未增加,加上人口增加,以致商品農產品產量不足,物價急劇上漲,尤其是糧食價格。

基本情況


新航路開闢的另一個經濟後果是引起“價格革命”。在一個世紀里,西班牙的物價上升了大約四倍,其他歐洲國家雖然沒有達到這個程度,但它們傳統的經濟關係也受到了嚴重的衝擊。物價猛漲對歐洲國家的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以致被稱為價格革命。但是,價格革命對西班牙所起的作用卻不同。

影響


利益雙方:
價格革命促進了歐洲國家階級關係的變化。由於價格革命的影響,受到嚴重損害的有兩部分人。一部分是按傳統方式收取定額貨幣地租的封建地主,他們的實際收入因貨幣貶值而減少,陷於貧困破產;另一部分人是城鄉的雇傭工人,由於他們處於被僱用的地位,而國家為保護僱主的利益,一再頒布限制提高工資的法令,致使工資的增長幅度趕不上物價的上漲幅度。
在價格革命中獲利最大的是商品生產的經營者,即手工工場主、資本主義農場主、按資本主義方式經營農牧場的新貴族,還有繳納定額貨幣地租的富裕佃農。他們既能夠更廉價地購買勞動力,又有大量產品待價而沽。
同時,對英法等國家來說,價格革命還有另一個作用,即初步理順了從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轉變時期的價格體系。因此,在英法等國內經濟體系能夠較順利地進行資本主義改造的國家裡,價格革命有力地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興起,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對西班牙的作用:
價格革命
價格革命
但是,價格革命對西班牙所起的作用卻不同。
16世紀前期,西班牙國內社會經濟雖一度呈現出繁榮局面,工商業中的資本主義關係也有所滋長,但封建結構仍相當頑強。面對農產品的價格猛漲,封建貴族只是一味加強封建剝削,城市中的行會繼續控制著手工業生產。
這就造成西班牙國內工農業生產難以發展,所產糧食不足以養活本國居民,所產羊毛仍然大量輸往尼德蘭和義大利,工農業產品的價格更加高於英國、法國、尼德蘭的同類產品,在市場上失去了競爭力。
加之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推行稱霸歐洲的政策,將巨額財富用于軍事和政治活動;西班牙貴族為了追求奢侈生活,大肆揮霍,這都造成從美洲殖民地運回的金銀很快就轉到其他國家的供貨者和債權人手中的局面。
因此,西班牙進行的殖民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為他人做嫁衣裳。它所開闢的殖民地市場,很快被英法等國的商品佔領;它從殖民地掠奪的財富,並未被自己國內的工農商業所吸收,而是輾轉流入英法等國后才轉化為資本。
據統計,1492~1595年,西班牙從美洲運回金銀共約價值40億比塞塔,留在國內的最多只有2億比塞塔,僅佔5%。

表現


美洲的白銀大量流入西班牙,再從西班牙流向熱那亞,最後甚至流入奧斯曼帝國。在白銀通過國際貿易渠道向東流動時,它所經過的地方必然發生下述現象:物價迅速上漲,貨幣貶值,出現偽幣,投機活躍。
“地理大發現”引發了16世紀歐洲的“價格革命”。西歐國家進行海外探險的最初目的之一就是要尋找更多的黃金和白銀。地理大發現之後,大量的黃金、白銀進入歐洲,引起貨幣貶值,物價飛漲。這次物價上漲涉及了工業和農業的各種商品,上漲幅度前所未有,在時間上持續了一個世紀,所以在經濟史上被稱為“價格革命”。

區別


科學革命、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是三個不同的卻緊密聯繫的概念。
科學革命:自然科學基礎理論的重大突破和對自然界客觀規律的重大發現。
技術革命:人類改造自然界的手段和方法的重大發明和突破。
科學革命和技術革命統稱科技革命,其成果變成現實的生產力就是產業革命。
19世紀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和第二次科技革命分別帶來了第一次產業革命(輕工業化)和第二次產業革命(重工業化,到20世紀才完成)。20世紀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正帶來“軟工業化”。軟工業是指自動化、高技術化和智能化產業

新探


16世紀西歐“價格革命”:
近代早期席捲整個歐洲的物價持續上漲是一個重大歷史事件,傳統的解釋往往將其歸因於美洲貴金屬的大量湧進這種倚重於美洲貴金屬流入的觀點(即貨幣數量理論),簡單因果論的解釋模式有著極其悠久的理論傳統。早在價格革命時期的西班牙薩拉曼卡學派就提出了這種解釋,他們認為發生於西班牙的物價飛速上漲是由於美洲金銀大量進口所致。其後,法國思想家博丹也支持這一解釋。而到了現代,費雪提出了著名的貨幣數量方程式,即“PT=MV”(分別代表價格、交易量、貨幣、流通速度),認為在均衡條件下價格水平是貨幣供給量的函數。
①這一方程式對後來學者影響極大,往往過分強調方程中貨幣對價格的影響,因而市場中增加了的貨幣量就成為歷史學家們關注的對象。早在1895年,德國史學家韋埃伯在其著作中就將16世紀西歐物價飛漲歸結為美洲金銀流入的影響。
②進入20世紀,美國歷史學家漢密爾頓更是成為這一理論的集大成者,他以極其詳實的數據資料論證了美洲白銀輸入對於西班牙和歐洲的影響,從而使貨幣數量論成為佔主導地位的解釋模式。
③ 然而,這種解釋模式並不能夠全面反映價格革命的真相,尤其隨著詳細數據的不斷收集和史學界的理論更新,對於這場影響深遠的“價格革命”有了更新的認識,僅僅依靠貴金屬數量理論並不能解釋清楚這場價格運動的複雜性,尤其在涉及物價上漲的時間、地區等因素時,用單一的貴金屬流通模式來解釋便顯得蒼白無力。

研究


漢密爾頓的研究:
首先,漢密爾頓的研究主要是以西班牙作為研究對象,他認為西班牙在歐洲具有獨特性的原因就在於它受到美洲的影響深刻,但又將歐洲其他國家與西班牙的不同歸結於美洲財富到達不同地區的時間差。
模式
①這種解釋模式並不能包括歐洲所有地區。布羅代爾也認為,雖然我們都傾向於按照漢密爾頓的著作來描繪歐洲總體的價格運動,但伊比利亞半島是與歐洲經濟不同的區域。對於西班牙以外的歐洲大部分地區來說,早在15世紀後半葉價格就已經開始緩慢上漲,幾乎每年上漲1%。而西班牙則是處在這一“價格革命醞釀時期”之外的主要國家。
美洲貴金屬
②因為16世紀開始對美洲的開發才使西班牙開始能夠大量得到美洲的貴金屬,因而漢密爾頓的研究正是基於16世紀開始的貴金屬輸入和價格上漲數據,這就不能反映出歐洲價格上漲的整體性特徵。也正是因為價格運動的長期性和持續性,這段時間也成為經濟史研究中的長時段,被年鑒學派史學家稱作“漫長的16世紀”,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價格上漲從15世紀中期時就已開始,一直延續到17世紀初的通貨膨脹和經濟衰退時期。
中歐白銀
③ 其次,有的學者認為,從15世紀中期起,中歐白銀大量出現與這一時期開始的價格上漲有很大關係。由於科學和技術進步,中歐實現了採礦業的突破,一方面發現了大量含銀的富銅礦,並且發展起通過鉛從富銅礦中分離出銀的技術,另一方面發明了有效的排水機器和鼓風爐,德國血統的礦工和機械師傅是新方法尤其是銀、銅、鋅工業的發明者和傳播先驅,中歐的發明逐漸傳播到歐洲其他地區。
歐洲銀礦
④在阿爾卑斯山以東和奧地利、德意志東部一系列新發現的銀礦,和波希米亞薩克森的老的銀礦的再度開發,都減緩了長期以來的銀荒帶來的問題。1462年與1530年間,中歐地區的銀產量增加了五倍多。在1526—1535年間達到最大,每年生產近300萬盎司,這個數字在19世紀都未曾達到。
非洲貴金屬
⑤此外,葡萄牙人從非洲西部進口的貴金屬也大量流入歐洲。但這些中歐出產的白銀貴金屬卻大量流向中歐和東方。一方面是通過威尼斯和安特衛普的港口出口到利凡特以進口東方產品,
流向東方
⑥白銀由此大量流向東方,另一方面還因為在東方西班牙本洋里亞爾更值錢,與先令的比價比在歐洲要高出許多,因此為貨幣投機商提供了可趁之機,這樣白銀更多是作為一種商品而進入東西方流通的,安特衛普、寮國等地都是這樣。

集散地


一種商品投機的大型集散地。
消耗
①美洲金銀流入歐洲之後有三分之一消耗於利凡特和遠東的貿易中,此外還有相當大一部分流往北歐和中歐地區以購買糧食。而且從美洲流入歐洲各國內的貴金屬被廣泛用於儲存和私人奢侈用途,黃金和白銀在國內使用廣泛,大量用於金屬餐具、裝飾、宗教和世俗的各種用途,
貴金屬短缺
②導致了貴金屬貨幣實際上的短缺。在法國,相當大數量的貴金屬流入金匠鋪,主教和修道院長、領主甚至商人都尋求金銀餐具、金鏈條、金戒指、金銀聖物、燭台、十字架等,金銀因而大量流入教堂。中產者的大量出現也使其家庭裝飾品傾向於使用貴金屬,因而據估算流入個人之手的金銀和用於鑄造貨幣的金銀數量達到同等規模。
發現新貨幣
③從西班牙到安特衛普,人們都抱怨貴金屬的嚴重匱乏,歐洲各國貿易的增長遠遠超過金銀的供應,於是不得不用增發銅幣或信貸的辦法來解決,貨幣也不斷被重鑄,面值不斷增大。
而且,影響價格的貨幣數量的增加與美洲貴金屬的流入並不同步。西班牙在美洲最早發現的貴金屬是黃金,黃金進入西班牙的數量在16世紀上半葉是上升的,而在法國的數量卻是下降的,1521年為5000單位,而1551年則只有1500單位,但法國的貨幣數量卻是上升的,1521年為50,000單位,1551年為100,000單位,這說明貨幣數量增加的原因並非就是美洲黃金的進口。
貨幣貶值
④另外,歐洲各國16世紀的貨幣都遭受了貶值現象,這也是與貴金屬的短缺有關,在英國1540—1550年間發生了貨幣重鑄和嚴重的貨幣貶值現象,貨幣中的金銀成分大大減少,但為適應日益活躍的經濟需求不得不增發貨幣,而在歐洲貴金屬日益減少的情況下貨幣中貴金屬的含量必然也相應減少。⑤法國貨幣圖爾里佛中含銀量也不斷降低,1541—1550年為50%,1551—1560年為39%,1561—1570年為11%,1571—1580年為17%,1581—1590年為18%,1591—1600年僅為5%。而貨幣卻在不斷增加發行,1493—1550年圖爾里佛總量為4000萬,1551—1610年則達到1億。
流失
⑥此外,從1500到1650年荷蘭、匈牙利等國的貨幣白銀成分都減少了50%,英國則貶低了三分之一。更為重要的是,白銀大量流人西班牙主要是在16世紀中葉以後,因為只有在這時才在美洲發現規模巨大的波托西銀礦,而之前則主要是黃金的生產。
重要例外
以上正是在運用費雪公式解釋價格革命時所沒有考慮的兩個重要例外。貨幣數量理論公式“PT=MV”通常將T和V視為不變數,依賴M的數量來判斷P的變化,而且還須假設流入歐洲的貴金屬全都作鑄造貨幣之用,而不考慮流往東方或者儲存的情況。由此可見,雖然有美洲金銀的供應,但16世紀歐洲的貴金屬數量非但沒有增加反而大量減少,將價格革命歸結為美洲金銀湧進的說法並不能夠成立,因此必須將單純從貨幣數量角度討論擴大到更為廣闊的社會經濟背景中去。不可否認,自然氣候原因起到一定的客觀作用。
16世紀的物價上漲主要是由糧食價格飛漲引起的,歐洲許多地方農業收成欠佳,紛紛改耕為牧,以致許多地區的糧食不得不依靠進口為主,北歐和東歐尤其是波蘭的糧食成為西歐和南歐的主要供給。沃勒斯坦認為這是東歐日漸邊緣化的後果,傳統的說法認為是東歐“再版農奴制”的結果,但都沒有考慮到16世紀氣候變化的環境背景。古貝爾在對17世紀博韋地區的研究中,發現每隔30年就會出現一次糧食歉收(1597、1630、1661、1691、1725),並且將其與太陽活動周期,即太陽黑子周期及耀斑聯繫在一起,認為農業生產的波動性與自然環境有著極大的關係。
數據支持
①所謂的“17世紀危機”也與其相關,漫長的16世紀一直延伸到1650年,其間氣候的變化對收成及經濟政治各方面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② 1450到1750年,英格蘭的總價格指數從100上漲到600。在法國,從1500到1592年,價格增長了十倍。在對巴黎食品市場價目表的分析中,鮑蘭和穆蕪萊發現,1521—1522、1524—1525、1531—1532、1545—1546、1562—1563、1565—1566、1573—1574、1586—1587、1589—1591年的糧食歉收都導致了價格的上升。
③在對多菲內地區物價的研究中發現,1572年的歉收造成物價昂貴,直到1580年才有好轉,但接下來整個80年代都是在糧食歉收中度過的,穀物價格一直飛漲,直到90年代中期才有所好轉。
④在英國的埃克塞特,一夸特小麥的價格1543—1544年不到10先令,兩年後上漲到19先令以上,在1546—1548年下降到不足7先令,而到1551—1552年則又上漲到20先令,幾經波折後到1556—1557年漲到32先令。
⑤ 同樣,人口在近代早期的增長也對需求和價格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里格利帶領的劍橋人口小組對從1541年開始的人口調查中可以看出,人口自然增長在整個16世紀一直處於上升狀態,而到17世紀時則處於整體的下降趨勢。
⑥康沃爾指出,英國1430年人口為210萬,在16世紀20年代上半葉為230萬,而此後進入高速的增長期,到1545年達到280萬,16世紀中期短暫的降低之後,到1603年達到了375萬,在80年的時間內增長了63%。
⑦法國16世紀中葉已處於人口過多的狀態,而且同之前14世紀的1500萬人口數量相比,15世紀中期的人口量達到了最高點,即1700萬,並且這一數字一直持續到18世紀,從1560到。
布羅代爾、斯普納:《1450—1750年歐洲的價格》.波斯坦等編:《劍橋歐洲經濟史》第四卷,第391頁。

增長狀態


零增長狀態:
1730年可以說是進入了人口的零增長狀態。到1520年前後,不斷增長的人口數量終於觸發了嚴重的食品短缺,而16世紀的第三個十年則是食物供應形勢越來越嚴峻的時候。①資源相對於人口的增長變得越來越稀缺,尤其是糧食的市場需求增長遠遠大於人口增長,因為人口的增長還伴隨著非勞動人口的增加和脫離了土地的工資勞動者人口的增加,此外可耕地的相對減少和低生產率使許多耕地轉變為養羊業以供應這一時期呢絨業的較多需求。日益增長的人口同市場供應的矛盾越來越尖銳,由於土地兼并,許多以前的小農業者淪落成為鄉間或者城市的無地勞工,這樣就增加了對市場產品的總體性需求。②在16世紀上半葉,可以明顯感覺到小麥的消費量有較大提高,洛林的小麥價格從1540年的144格羅索上升到1575年的300格羅索,增長了兩倍,從1550到1570年的價格上漲尤其劇烈。③ 由此可以看出,農產品相對於工業品來說需求彈性極小,總人口增加造成糧食總需求的增加。而氣候和農業的衰退,又更加縮小了其彈性。在價格增長方面,工業產品則遠不如農產品。從博登所作的統計中可以看出,16世紀初到17世紀初的一個世紀中,英國工業產品價格平均指數從98上升到247,而穀物的平均指數則從105上漲到了575,遠遠高於工業品。④這也可以說明日益增長的人口在日益有限的市場中購買有限的生存必需品,必然推動了價格的上漲,因此也可以說農產品價格上漲是價格革命的重要推動器。布朗和霍普金斯明確指出,正是由於16世紀人口的增長,而非美洲礦產的發現,導致了穀物數量的下降,從而降低了購買力。⑤
從1520年起,增長的人口對糧食、服裝和住房的需求越來越大,超過以往任何時候,價格上漲又刺激了生產的發展,而基於信貸之上的購買力增長更快,大於生產和銷售,從而導致了一個多世紀不斷的物價膨脹。英格蘭南部1530—1640年食品價格上漲至少五倍,工業品兩倍。⑥農業生產結構的變化,農場擴大化,越來越多採用雇傭勞動工人,其食品需求也增加,這都推動了市場發展。可以說,16世紀初期有一個遠遠超過以前的土地買賣市場,促使許多成功的農場主擴大了自己的土地,通過市場的活躍和投資的增加使農業生產日益轉向商業化。貿易發展迅速,推動了貨幣經濟的發展,使市場上的貨幣異常活躍,供應量大大多於以前,為價格的高漲提供了條件。從1550年到1587年,英國各港口的船運量增長了四倍。煤炭的運輸從1561年的8671噸增長到1586年的18,685噸,從倫敦進口的肥皂量從1566年的67.5塊達到1586年的231.5塊,同期鐵的進口也增長了192%。從1550年之後
①拉迪里:《16世紀的法國農民》,拉迪里:《歷史學家的思想和方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4—135頁。

增長速度


貿易量就以3%—4%的速度增長:
此外,服務業和休閑產品也大大增加。之所以會有發展這樣迅速的貿易,歸根結底還是因為需求的旺盛,人口增多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在穆爾德魯通過研究遺囑對英國幾個郡的消費所作的統計中可以看出,從1520—1600年,家庭用品的消費增長率最高都達到100%以上。①而同期英國人口增長了29%,1541—1580年,英國人口從2,773,851增長到3,568,068,這也是1550年後消費增長迅速的一個動力。②而且消費的增長不獨局限在富人之內,而是社會整體的消費水平都提高了。在英國,1520年後生育率提高,從而在16世紀中期勞動力非常充裕,提高了生產力,為消費提供了可能性。
大城市的飛速擴張,使城市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越來越大,也增加了城市對農村生產的需求和依賴,這促使農業生產日益商業化和專業化。過去地方性的貿易結構逐漸為跨地區和全國性的新的貿易網路所取代。因此,為市場而生產的農民和農業也出現了,不再像過去那樣將食用剩下的糧食出售,而是出售產出的大部分糧食用以購買自己不生產的商品。這樣,就從過去的生存性農業轉變為專業化的商業性農業。尤其在英國的東南部和南部地區更為明顯。土地的集中化為這種專業化生產提供了保證。通過購買鄰近的土地,許多土地所有者極大增加了他們的農場規模,中等規模的家庭農場大量減少,無地的農業勞動者增加了數倍。通過土地的重新分配,促使商業化農業生產極大發展,它們同城鎮網路的擴大一起推動了市場和貿易的發展。③而失去土地的農民,轉變成了依靠商品化的農產品過活的人群,進一步促進了糧食貿易的發展。這說明了基於農業生產結構變化之上的貿易的變化,促進了市場交換的發展。
哥德爾斯通認為,價格革命期間物價上漲了六倍之多,而市場的擴大和貿易的發展使得價格和交易量兩個變數結合起來(PT)增加了13倍以上,因此也需要貨幣數量及其流動量(MV)的增加以滿足市場對貨幣的極大需求。④但是如前所述,這一時期歐洲的貴金屬存量並不多,大量的流向東方和用於私人儲存,皇家造幣廠發行的貨幣量遠遠不夠日常交易所需。因此,重鑄貨幣以減少金銀含量,增加面值、使用銅幣等手段便成為應急之策。但是這時期價格上漲的速度也超過了貨幣貶值的速度,因此必須有其他一些支付手段出現以彌補貴金屬貨幣短缺帶來的問題。信貸及國家發行的年金債券在這一時期的長足發展正好滿足了這一條件。

發展


關於金融和信貸在16世紀的發展:
關於金融和信貸在16世紀的發展,布羅代爾已經在其兩部重要著作中作了詳實的介紹。尤其是這一時期歐洲的金融中心從西北的安特衛普轉向法國的貝桑松和義大利的皮亞琴查,更是歐洲經濟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16世紀義大利的銀行中心熱那亞的金融家大規模地貸款給西班牙,甚至受到指摘。①這一個世紀尼德蘭經濟的重要特點也是信貸的發展和利率的普遍降低。穆蕪萊也認為,這一時期的法國在日常交易中金銀貨幣都不再是必需的了,很多時候都可以用信用貨幣來代替,把貶值的貨幣當作與面額足值的貨幣來使用,因而人們開始傾向於使用信用貨幣。有時商人去進行貿易時幾乎不攜帶任何流動性貨幣資本,匯票也被廣泛使用於記帳和轉帳,而金銀貨幣則更多被看作是一種商品。②信貸之所以在這一時期快速發展,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市場和貿易擴展的需要。貿易量空前增長帶來對貨幣需求的激增,而歐洲金銀卻源源流往海外,存量遠遠不夠,只能通過發展信貸技術,從而增加可利用的貨幣數量。安特衛普交易所在1531年的建立,德意志南部商人銀行家族公司如富格爾、韋爾塞等家族的經營,以及西班牙在低地地區的金融活動,都促成了16世紀“金融革命”,公共金融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而這個金融革命最大的成果就是促進了信貸的發展。
當然這也是與貴金屬的增加有一定關聯的,16世紀中期美洲貴金屬的開發進一步刺激了信貸的發展,以至於在16世紀的塞維利亞港口每次有關即將到達的金銀船的謠言往往都會引發信貸業的震動。③但貴金屬到達歐洲后的進一步外流使得經濟不得不依賴信貸技術的發展,因此可以說歐洲近代早期信貸的發展主要還是由於歐洲經濟中可使用貨幣的缺乏和貨幣金銀含量的減少的結果。信貸大量投放到市場,遠遠超過了實際貴金屬的數量,對價格形成了極大的影響。
隨著人口、城市、貿易的發展,貨幣流通的速度大大提高。貴金屬在歐洲的存量並沒有以前預測的那樣充斥整個歐洲市場,而是源源不斷流向東方,並且深刻影響了中國明朝的銀本位制度的變革。④為應付這一貴金屬荒的挑戰,信貸的使用逐漸在整個歐洲擴大範圍,同前幾個因素一道,哄抬起16世紀歐洲的物價。同時,也正是由於價格的增長,帶動了生產、貿易和消費的活躍以及信貸貨幣的發展,又進一步推動了價格的繼續上漲,從而促成了長達一個世紀的價格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