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點與線的結果 展開

點與線

南海出版公司出版圖書

徠點與線》是日本推理作家松本清張著推理小說,1957年連載於日本《旅行》雜誌。

《點與線》是作者自選的推理三部曲之一,是日本“社會派”推理小說的代表作。作品通過敏銳的觀察和冷靜的推理分析,描述了政界與財界之間的勾結和營私舞弊行為,揭示了時代的痼疾。作品情節曲折離奇,被譽為世界十大推理小說之一。

內容簡介


2009年版《點與線》封面
2009年版《點與線》封面
《點與線》通過敏銳的觀察和冷靜的分析,描述了政界與財界之間的勾結和營私舞弊行為,揭示了時代的弊病,被譽為世界十大推理小說之一。小說通過觸目驚心的描繪,披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醜態以及資產階級法律的虛偽性。在寫法上,案情曲折離奇,罪犯作案手段狡猾,警方偵破技術周密巧妙,作品較好地把握了推理小說的創作特點,在情節描述中,關鍵人物隱藏得很深,讀者看到最後才見分曉。
正當中央某貪污案東窗事發,知情人助理科長佐山憲一卻在九州香椎海灘同東京小雪餐廳女招待阿時一起服毒身亡。這給貪污案的偵破工作帶來不利影響。當地刑警從死者裝束整齊又無外傷、阿時身旁還放著一瓶摻有氰酸鉀的橘汁等情況判斷,認定是殉情,他們按照這種觀點進行了調查,便迅速結案。但老謀深算的老刑警鳥飼卻心生疑竇:既然是殉情,男女雙方情篤意深,應當在旅館開房間盡量享受一番;但他們從東京到九州的5天里,佐山隻身一人住旅館,去海灘也是阿時打電話通知的。此外,從佐山衣袋中發現一張餐車用餐卡,也是一個人的,這一些,於情於理都講不通。於是,鳥飼悄悄去現場重新調查,越發感到殉情一說難以成立。
儘管作案人老奸巨猾,對破案設置了重重障礙,但經驗豐富的鳥飼,還是從蛛絲馬跡中找出了破綻,經過反覆內查外調,真相大白。原來佐山的頂頭上司石田主任同機械工具公司經理安田之間的貪污行賄案事發,警察當局即將傳訊佐山。主任和安田感到情況岌岌可危,便把佐山和阿時騙到九州,由安田夫婦在相距不遠的地方,分別用摻有氰酸鉀的橘汁將這一對並沒有愛情關係的青年男女毒死,然後把兩具死屍放在一起,精心導演了一出“情死”醜劇,旨在殺人滅口。當警方掌握來龍去脈,行將逮捕那對夫婦時,他們覺察情況不妙,也雙雙服毒死去。幕後操縱者石田主任,因一干人犯已經身亡,死無對證,由與此案有牽連的上級庇護,逍遙法外,不僅沒有丟掉烏紗帽,反而加官晉爵。
電影劇情和原著不同的地方在於:原著裡面鳥飼重太郎只參加了前期的調查,而在電影裡面北野武飾演的鳥飼太郎成為了主要人物,參加了整個案件的調查,除此之外,電影還在其他一些小細節里做了改動--就電影而言,主要刻畫的是鳥飼太郎這個人物。

人物介紹


● 安田辰郎
安田機械工具公司老闆。正當警視廳加緊偵破某部貪污案件時,安田辰郎卻在東京小雪飯店頻頻宴請政府官員。安田每次來這家飯店,總由女招待阿時侍候。1月13日,安田在宴請政府某部司長石田時,忽然提出邀請女招待八重子和宮子。第二天,安田請她倆吃喝后,便請她們送他上火車,他要到鎌倉去看妻子。在東京站13號月台上,安田突然發現第15號月台上阿時一身旅行打扮,正和一個男子乘上開往九州博多的快車。阿時死後,警視廳經過一系列正確的推理和周密的偵查,認定是亮子和安田分別毒死佐山和阿時,再把屍體放在一起,造成情死的假象。亮子是為了除掉丈夫的情婦阿時,而安田是為了巴結石田司長。當警察要逮捕安田和亮子時,他們雙雙自殺了。
● 阿時
輾轉在生活底層的餐廳女招待阿時,出生於日本東北偏遠邊陲的一個窮苦農民家庭,父親早喪,婚姻又遭不幸,為了養活寡母和五個弟妹,她隻身流落東京,嘗盡人情冷暖,最後又無辜地死於非命,如人生過客,來去匆匆。阿時是為黑暗社會吞噬了的一個弱女子,是現實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 
● 佐山
某省的科長助理。佐山因貪污事件正受到內部偵察,然而,這時又傳來了在九州博多附近寂靜的海岸邊佐山與酒館女招待阿時服用氰酸鉀殉情的消息。警方一開始還是將事件與貪污案一併考慮,予以高度重視,但死者並未留下遺言,怎麼調查都只能認定是殉情。有條最有價值的證言說:不知道佐山與阿時以前的關係如何,只是在他們自殺的前五天,有人曾目擊兩人坐上了開往福岡博多站的特快列車。
當地警署的刑警鳥飼重太郎與警視廳負責調查貪污案的三原紀一還是抱著疑問,他們認為目前尚不能將兩人的死定為殉情自殺。他們開始自行調查。鳥飼注意到有人證明,佐山曾一個人在車內用餐,若是兩人即將為愛而死,那麼關係一定非同尋常,一起在車內用餐才顯得自然。 

創作背景


日本的推理小說本名偵探小說,興起於19世紀的90年代。1946年以後,日本進行文字改革,限制日文中的漢字字數,取消了“偵”字,偵探小說遂改稱為推理小說。1920年,日本創辦了第一份偵探小說雜誌《青年》。1923年,江戶川亂步發表的《兩分錢銅幣》,奠定了日本偵探小說的基礎。江戶川亂步認為偵探小說,“主要是著眼於運用邏輯推理,逐步解開有犯罪的秘密,描寫破案過程的有趣文學。”因而被稱為日本偵探小說中的本格派;而強調在偵探小說中描寫神奇、冒險情節和變態心理的,則被稱為變格派。20世紀50年代,以松本清張為代表的一批推理小說家,突破了本格派和變格派的固定模式,強調推理小說,在於運用邏輯推理的形式,探索和追究犯罪的社會原因,從而使推理小說具有現實主義的傾向,而被稱為社會派推理小說。松本清張的《點與線》,就是日本社會派推理小說的早期代表作之一。

作品鑒賞


主題內容

《點與線》是一部典型的社會派推理小說。作者把嚴密的邏輯推理方法同對社會黑暗事物的深刻揭露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更加強了作品的社會意義。
作為一部推理小說,當然要描寫對案情的偵破過程。這部小說在敘述鳥飼和三原偵破這個案件時,詳細地描繪了他們那種嚴密的邏輯推理過程。他們既不是憑空想像,也不依靠神秘的外力,而是建立在對客觀事物,特別是對可疑點的精密觀察、聯想以及整體分析的基礎上而成功的。讀者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曲折情節中,隨著他們推理衍變的線索,一步步地看到事情的真相,直至作者所預先布置的懸念的解開,使讀者感到事態的發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既神秘莫測,又真實可信,充分地發揮了推理小說所具有的藝術特色的功能。
該小說成功之處還在於對社會醜惡的深刻揭露。作者給讀者所展示的案情,既不是個人的仇殺,也不是偶然的過失,而是政府官員的貪污和暗殺的罪行。某部司長石田,不僅利用權力貪污巨款,還為掩蓋自己的罪行,竟不惜連連殺掉曾經為他效勞的合伙人和知情者。小說對於石田之流殘酷罪行的揭露,無疑地,有助於人們對當局的認識。
然而,邏輯推理只能使偵破者明確案情、有獲得人證、物證的可能,其推理本身還不能作為定罪的證據。因此,當關鍵證人安田夫婦死去時,偵破就無法進行了。真正的罪犯反而得到升遷。小說的結尾,無疑地也是合乎現實社會邏輯的。這表明了罪惡勢力的強大。因為,他們既是罪惡的製造者,又是權力的化身,是權力和罪惡相結合的產物。這一結尾,不僅沒有削弱推理在偵破案件中的力量,對社會罪惡力量的揭示,反而更入木三分。 

藝術特色

《點與線》在藝術技巧上,卷首設有伏筆,卷中有高潮,卷末有懸念。案情跌宕起伏,罪犯作案手法老到狡猾,警探破案鋪墊充分、技術巧妙、推理嚴謹,在接近客觀事實的描述中,使讀者到最後才知曉隱藏很深的關鍵人物。

作品影響


文學地位

《點與線》的出版把日本的推理小說推上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奠定了日本推理小說的社會派,是日本“社會派”推理小說的代表作,被譽為世界十大推理小說之一。

衍生作品

《點與線》於1958年11月11日東映攝製成電影。2007年朝日電視作為開業50周年紀念節目,由北野武等主演。

出版信息


《點與線》於1957年連載於日本《旅行》雜誌。1980年,群眾出版社出版了中譯本,譯者晏州。

作者簡介


松本清張
松本清張
松本清張(1909-1992)日本傑出的推理小說大家,與柯南道爾阿加莎·克里斯蒂並稱世界推理小說三大巨匠。1909年生於北九州,因家境貧寒,13歲即被迫輟學自謀生計,做過街頭小販、學徒、《朝日新聞》九州分社製圖工,為了養活七口之家,曾一度以批發笤帚為業。1950年,處女作《西鄉紙幣》發表,入圍直木獎,一鳴驚人。1953年,以《某〈小倉日記〉傳》榮獲芥川獎桂冠,從此躍登文壇,開始專業寫作生涯。1957年,在《旅》月刊連載《點與線》,以橫空出世之姿引起巨大轟動,開創社會派推理小說的先河。隨著《點與線》、《零的焦點》、《砂器》等作品的出版,逐漸確立社會派創作的全新形態。1992年8月,因肝癌逝世,享年83歲。
松本清張作品數量驚人,其代表作除被譽為“世界十大推理小說之一”的《點與線》外,還有《零的焦點》、《砂器》、《眼之壁》、《黑色筆記》等。
★松本清張:深刻影響東野圭吾宮部美雪京極夏彥島田莊司……的一代宗師
★松本清張與柯南道爾、阿加莎·克里斯蒂並稱“全球三大推理宗師”
★松本清張成名傑作
★日本《推理文學》推理小說TOP10第1名
★日本推理作家協會最佳推理小說TOP10第1名
★入選英國《衛報》“亞洲10大推理小說”
★大學時代,我讀完了松本清張的所有作品,他是影響我創作生涯最深的作家。——東野圭吾
★松本清張是影響我最深的作家。——東野圭吾
★直木獎的獲獎作《理由》的開頭,我是模仿松本清張寫成的,松本清張對我的影響遠遠超過我的想象——宮部美雪
★松本清張是社會派推理小說之父,直到現在我也一直在拜讀他的作品。——京極夏彥
★讀了松本清張的作品之後,我才想當推理小說作家。——西村京太郎(作家)
★我是松本清張的超級粉絲。——島田莊司(作家)
1951年以《西鄉紙幣》入選朝日周刊“百萬人小說”。
1952年以《某<小倉日記>傳》獲得第二十八屆芥川獎
1956年以《顏》獲得第十屆日本偵探俱樂部獎
1959年以《小說帝銀事件》獲得第十六屆文藝春秋讀者獎
19徠66年以《昭和史發掘》、《花冰》、《逃亡》獲得第一屆吉川英治文學獎,以《沙漠之鹽》獲得第五屆婦人公論讀者獎
1970年以《日本的黑霧》獲得日本記者會議獎,以《昭和史發掘》等一系列創作活動獲得第十八屆菊池寬獎
1978年獲得第二十九屆NHK放送文化獎
1990年獲朝日獎

目錄


第一章目擊者
第二章殉情自殺
第三章香椎站和西鐵香椎站
第四章東京來的人
第五章第一個疑問
第六章四分鐘的假設
第七章偶然還是人為
第八章北海道和九州
第九章有數字的風景
第十章北海道的目擊者
第十一章障礙難除
第十二章鳥飼重太郎的來信
第十三章三原紀一的報告